当前位置:首页
> 第45页
叶琳:从滇池畔走出的长征女杰 │ 游曲靖
叶琳:从滇池畔走出的长征女杰 滇池草芽:在苦难中萌发的倔强 1914年6月,云南曲靖麒麟区三宝镇桥头村的一间土坯房里,叶琳呱呱坠地。父亲在她幼年时便因病去世,8岁的她被母亲送到邻村当童养媳,从此陷入了无尽的劳作与苛责之中。夫家的土墙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家训仿佛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每天天不亮,她就要背着竹篓去割猪草,小小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单薄;夜晚,还要在油灯下纺线,直到双眼模糊。缠足的痛苦更是如影随形,层层布条紧紧束缚着她的双脚,让她每走一步都钻心疼痛。但在她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如同石缝中倔强生长的小草,等待着春风的吹拂。 春风乍起:红军来了,命运改...
铁血丹心映山河——周建屏将军的传奇人生 │ 游曲靖
铁血丹心映山河——周建屏将军的传奇人生 一、滇东少年:从私塾到战场的觉醒 1892年8月26日,云南宣威倘塘镇的一个小官家庭里,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了山乡的宁静。这个被取名“宗尧”的婴儿,或许连他的父母也未曾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名将。 少年周建屏的成长轨迹,交织着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他自幼攻读《四书》《五经》,却在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诵读声中,悄悄练起拳脚功夫。1908年,17岁的他目睹珠江口列强军舰耀武扬威,毅然撕碎科举考卷,改名“周建屏”,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朱德、范石生等后来的革命战友,也第一次接触到《革命军》《警世钟》这样的进步书籍。 19...
殷承瓛:从书香门第到护国烽火的传奇人生 │ 游曲靖
殷承瓛:从书香门第到护国烽火的传奇人生 在云南陆良县马街镇良迪村的青石板路上,岁月的风永远带着一丝书香与硝烟的混合气息。1877年,殷承瓛诞生于这个耕读传家的村落,谁也未曾想到,这个自幼在五峰书院朗朗书声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横跨军政两界、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护国名将。 一、书香门第育英才,东瀛求学觅火种 殷家世代以耕读为业,殷承瓛6岁入学,16岁便中秀才,堪称神童。然而,晚清的风雨飘摇让这位少年书生早早意识到,仅凭四书五经难以拯救国家。1903年,26岁的殷承瓛怀揣着《革命军》,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航船。在东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他与蔡锷、唐继尧等滇籍学子同窗,每日在樱花树下讨论...
曲靖首个党支部的创建与革命征程 │ 游曲靖
曲靖首个党支部的创建与革命征程 1927年的滇东大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在会泽县城的街巷深处,一群以教书先生身份为掩护的革命者,用马列主义的火种点燃了曲靖地区的红色曙光。这个由陈祖武、蒋开榜等人创建的中共会泽支部,不仅是曲靖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更如星火燎原般照亮了滇东的革命征程。 革命火种的播撒(1926-1927) 1926年北伐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云南革命形势风起云涌。7月,中共党员李国柱在昆明组建云南共青团特别支部,同年9月派李少竹以省林务专员身份赴会泽开展工作。在会泽中学堂(今会泽一中),李少竹秘密发展团员,组建青年努力会,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传入滇东。...
山沟里的轰鸣:云南蓝箭汽车制造厂的四幕人生 │ 游曲靖
山沟里的轰鸣:云南蓝箭汽车制造厂的四幕人生 ——从迫击炮筒到电动物流车,一段“硬骨头”的西南工业传奇 第一幕1966-1979深山铸炮:代号9807的秘密青春 山谷选址:一张军用地图与三条羊肠小道 1966年8月,陆军第41师三名团职干部带着一张1:5万军用地图钻进滇东群山。 •他们先选了宣威羊场,夜里测试回声——炮声一响,对面山头放羊娃的羊群炸了窝,方案被否。 •最终定在曲靖三宝镇“蚂蚁堆”山谷:谷底宽60米,两侧崖高80米,天然“炮管子消音器”。 •进厂唯一公路73公里、327道回头弯,首批设备用12台“解放CA10”拖了19天才到,司机说“方向盘差点拧成麻花”。 干打垒与“炮声闹钟...
深山里的“9804”:国营云南机器三厂的热血与新生 │ 游曲靖
深山里的“9804”:国营云南机器三厂的热血与新生 三线烽火中的保密岁月(1965-1979) 在云南陆良县芳华镇的老妈妈山脚下,曾藏着一个被山雾和军哨守护的秘密——代号“9804”的国营云南机器三厂。这里的每一块红砖都浸着军民的汗水,每台机床都刻着“保国防”的誓言。 从荒坡到军工堡垒。1965年的春天,吉林524厂的技术员揣着“哈德门”香烟走进龙潭村,给向导递烟时只说“来山里搞建设”。没人知道,这支带着东北口音的队伍,要在荒山里建起炮弹引信的核心产地。 数千军民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进山了。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拉肩扛”平整土地;缺建材,就用“干打垒”技术夯土造厂房。老职工李秀兰记得...
三线烽火铸车魂:云南蓝箭,一座兵工厂的山河岁月——从深山炮管到文创开瓶器,一部西南工业的生存史诗 │ 游曲靖
三线烽火铸车魂:云南蓝箭,一座兵工厂的山河岁月 ——从深山炮管到文创开瓶器,一部西南工业的生存史诗 第一幕:深山洞穴里的国防使命(1966-1979) 溶洞兵工厂的“隐秘呼吸”。1968年寒冬,宣威羊角地溶洞深处,湿度计定格在96%。27岁的技工王卫国弓腰钻进岩缝,借着手电光调试迫击炮尾翼螺丝。“洞顶滴水混着枪油流进脖颈,像蛇爬。”他回忆道。这座代号“9807”的兵工厂,为抗美援越前线输送炮弹,却因洞库狭窄屡遭困境——5吨钢锭需拆解后由人力扛进,夜班工人患关节炎率达七成。直到某日试炮震塌老乡半亩玉米地,厂里咬牙用全国粮票赔偿,秘密兵工厂的存在才意外曝光。 “铁姑娘”与...
杨本昌:从寒门菜农到“杨半城”的传奇人生 │ 游曲靖
杨本昌:从寒门菜农到“杨半城”的传奇人生 在云南曲靖的历史长卷中,杨本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贫寒农家走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智慧与善良,成为一代传奇人物,“杨半城”的名号至今仍在曲靖的大街小巷流传,诉说着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乾隆二十年(1755年),曲靖府南宁县(今麒麟区)湛家屯村的一间破旧茅屋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杨本昌呱呱坠地。父亲杨朗山是个朴实憨厚的菜农,每日天不亮就挑着担子进城卖菜,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勉强糊口。家中陈设简陋,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土坯砌成的床铺,便是全部家当。幼年的杨本昌常常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看着父亲辛苦的身影,他心中早早便埋下了改变...
邱秉常:传奇一生的爱国将领 │ 游曲靖
邱秉常:传奇一生的爱国将领 宣威板桥邱家屯村的老人们总记得,村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青冈栎树下,曾坐着位穿粗布对襟衫的白发老人。他总爱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树皮上的刀痕,絮絮说着"当年跟着队伍过虎头山"的故事。直到1978年深秋,这株见证了一个世纪风雨的老树,终于送走了它最忠实的守望者——邱秉常。 一、山坳里的书声 1902年春寒料峭时,邱家屯村的土坯房里响起一声婴啼。这孩子被取名为"秉常",取"秉持常道"之意,寄托着邱家"耕读传家"的期望。父亲邱老栓是村里最勤快的庄稼汉,母亲王氏纳鞋底时总把针脚绷得密实,仿佛要把日子缝得周全些。 七岁那年,邱秉常裹着母亲缝的粗布棉袄,踮着脚跨进村东头的私...
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从“大地球”到国家工业遗产的跌宕史诗 │ 游曲靖
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从“大地球”到国家工业遗产的跌宕史诗 一、1959-1977:18年磨一“盾”,中国雷达的“自力更生” 1.深山里的“绝密工程”——1581块玻璃钢板拼出的44米巨球 1959年,中苏交恶,超远程预警成为国防生死线。沾益县劲松山被划为“禁区”,代号“110工程”悄然动工。天线罩由1581块蜂窝玻璃钢手工拼接,6万颗螺栓一颗一颗拧进去,0.2米厚度、44米直径,至今仍是亚洲最大雷达罩之一。当时国内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工人们用绞盘+人力,像拉纤一样把180吨旋转部位拖上36.5米高空,整整耗时一年半。 2.320计算机“大脑”——中国首部雷达与晶体管计算机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