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从“大地球”到国家工业遗产的跌宕史诗 │ 游曲靖
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从“大地球”到国家工业遗产的跌宕史诗
一、1959-1977:18年磨一“盾”,中国雷达的“自力更生”
1.深山里的“绝密工程”——1581块玻璃钢板拼出的44米巨球
1959年,中苏交恶,超远程预警成为国防生死线。沾益县劲松山被划为“禁区”,代号“110工程”悄然动工。天线罩由1581块蜂窝玻璃钢手工拼接,6万颗螺栓一颗一颗拧进去,0.2米厚度、44米直径,至今仍是亚洲最大雷达罩之一。当时国内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工人们用绞盘+人力,像拉纤一样把180吨旋转部位拖上36.5米高空,整整耗时一年半。
2.320计算机“大脑”——中国首部雷达与晶体管计算机握手
1970年,22所自研的320晶体管计算机运抵现场,重达6吨,内存仅16K。为了把雷达回波信号实时送进计算机,工程师们用“乒乓缓存”土办法——两台磁带机轮流读写,实现每秒1000次采样。1971年夏,雷达首次捕获2000公里外酒泉靶场弹丸,误差小于150米,中国由此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的国家。
3.“雷达医生”刘玉坤——把耳朵贴在钢梁上听回波的人
刘玉坤,1973年毕业的北大无线电系学生,被分配到110雷达做“雷达医生”。他每天背20公斤测试仪,沿旋梯爬到36米高空,用改锥当听诊器,把耳朵贴在钢梁,听齿轮咬合是否均匀。一次台风突袭,天线罩内形成“雨幕”,高压打火噼啪作响,他裹着雨衣在罩顶连续作业11小时,最终用一张塑料布包住馈源,保住整机。老兵复员时,他把那本浸满机油的笔记本捐给了所史馆,首页写着:“雷达不是铁,是国家的另一副铠甲。”
二、1980-2000:从“冷战之眼”到“太空雷达”的二次投胎
1.退役即报废?——一纸报告让它“续命”20年
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110雷达任务骤减,军方决定报废。22所青年工程师王赤(现中科院院士)连夜写报告:“天线罩完好,高速旋转底座可再利用,建议改为科学雷达。”报告被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批示“同意试改”,于是400吨铁甲逃过拆解,成为国际子午圈计划的“中国节点”。
2.给月亮“照相”——首次把雷达波送上38万公里
1998年,改造后的非相干散射雷达首次开机,功率1兆瓦,脉冲宽度1毫秒。科研团队把波束对准月球,回波延迟2.56秒,成功获得月面粗糙度图像,分辨率1公里——这是亚洲首次用地基雷达给月球拍“全身照”。当晚,沾益县老百姓围着雷达站看热闹,说“大地球”变成了“大月亮”。
3.国际雷达“培训班”——第三世界科学家的“中国课堂”
2001-2005年,22所在110雷达举办4期国际培训班,为巴基斯坦、伊朗、巴西等13国培训70余名空间物理学者。没有教材,工程师把雷达图纸复印成册,用中英文对照标注;上机实习时,外国学员爬上旋转平台,惊呼“This is a real dinosaur, but it works!”培训结束,他们把320计算机淘汰下来的磁芯阵列当纪念品带回国,说那是“Chinese siliconfossil”。
三、2002-今天:工业遗产“出圈”与“大地球”的第三次青春
1.国家野外站挂牌——老雷达有了“新身份证”
202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电磁波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0雷达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同年11月,工信部将其列入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包括:玻璃钢天线罩、320计算机、指挥调度台、640工程笔记等,共87箱档案,重1.3吨。雷达站第一次有了“双重身份”——既做科研,也讲故事。
2.抖音上的“网红打卡墙”——大地球话题破2千万播放
2022年,沾益区投入380万元,把老雷达围墙刷成“太空渐变蓝”,加上一条50米长的“太空走廊”灯箱,展示雷达捕获的月面图、空间碎片轨迹。抖音话题大地球打卡迅速蹿红,最高单条视频点赞112万,评论区里写满“原来三体雷达真的存在!”雷达站顺势开放预约,周末峰值客流达2000人,当地农家乐收入翻3倍。
3.从“禁区”到“社区客厅”——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实验
2023年起,22所与曲靖技师学院共建“雷达工匠工作室”,把退役发射机、速调管搬进课堂,学生3D打印1:10雷达模型,再做激光内雕,月售千余件。2024年,雷达脚下建成“电波书吧”,用旧齿轮做吧台,用磁芯阵列拼成吊灯,开业3个月举办16场科普读书会,成为沾益区图书馆分馆。未来计划把320计算机改造成“模拟发报”互动装置,让游客体验1970年代“打孔纸带”发报——老机器即将第三次“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