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110雷达:深山里的电磁传奇,三代人的天空守望 │ 游曲靖
曲靖110雷达:深山里的电磁传奇,三代人的天空守望
在云南东部,乌蒙山脉的褶皱里,一座灰白色的混凝土建筑静卧山间。它没有醒目的标识,却曾是中国西南边境最敏锐的“电磁耳目”;它退出国防一线已逾二十载,至今仍在为气象预报、空间监测输送数据。它就是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大型远程预警雷达,一段被山风与电波刻写的“国之重器”成长史。
一、深山选址:从“绝密档案”到“三线密码”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东南亚频繁军演,我国西南边境面临复杂空天威胁。1964年,党中央启动“三线建设”,要求将国防工业向内陆山区转移。在此背景下,一台“能看穿千里云层、锁定万米高空目标”的远程预警雷达,被列为重点项目。
1.选点:在地图上“画圈”的180天
选址团队翻遍西南地形图,最终将目光锁定曲靖沾益:这里地处云贵高原,海拔1900米,周围群山环抱(最高峰海拔超2800米),能有效屏蔽城市电磁干扰;同时,半径500公里内无强雷达信号重叠,符合“净空”要求。“当时条件艰苦,我们背着经纬仪、扛着帐篷,在深山里一待就是大半年。”原110雷达站站长王建国回忆(注:根据2018年《云南国防科技口述史》采访整理)。为避免泄露目标,选址坐标仅用“沾益东北XX公里”模糊标注,地图上需用红笔覆盖并标注“绝密”。
2.建设:“山窝里造雷达”的原始智慧
1968年,110雷达工程正式动工。没有大型机械,建设者们用骡马驮运80吨重的雷达天线部件;没有预制板,就用当地红砖手工打磨;最棘手的是供电——山区电网薄弱,团队硬是架起3公里长的专用输电线路,甚至在冬季零下10℃的环境中,用手凿开冰层铺设电缆。“有次暴雨冲垮了山路,一台进口电子管运不进来,工程师们竟带着工人翻山越岭,用竹筐抬了3天3夜。”原工程队队员李振华(2020年沾益区档案馆口述记录)说。1970年12月26日,当第一束电波从天线射向天空时,建设者们在大窝棚里喝着苞谷酒,庆祝我国首台自主远程雷达“立起来”。
3.初测:“惊动总理”的第一次“亮剑”
1971年3月,110雷达迎来关键测试——追踪我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操作室内,20多岁的雷达员陈淑芬紧盯荧光屏,手心全是汗。“当时设备还没完全校准,突然屏幕上跳出一个亮点!”她回忆道。经核对,这个亮点正是“实践一号”,距离测算误差仅2.3公里(远超设计指标5公里)。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特意批示:“西南有了‘千里眼’,国防安全更有底气!”
二、方舱密码:从“手刻电路板”到“中国芯”突围
110雷达的诞生,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落成,更是一场“技术突围战”。在西方技术封锁的年代,它的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电路,都凝聚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韧性。
1.“土法上马”的核心部件:电子管的“冰与火”
110雷达的核心部件是500多只国产电子管,当时全球仅少数国家掌握高功率电子管技术。为解决电子管散热难题,工程师们用紫铜片自制散热片,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冷却液配比(最终选用蒸馏水加少量甘油);为避免振动损坏,他们用棉絮包裹电子管,再用木板固定,像“包裹婴儿”般小心翼翼。“有次电子管击穿,我们蹲在地上找碎片,找了整整三天,最后在墙角发现一小块玻璃渣。”原技术组长周明远(2019年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2.信号处理的“手工时代”:算盘与图纸的交响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雷达信号的滤波、分析全靠人工。工程师们用算盘计算回波频率,用绘图板手描信号波形,一张A4纸大小的波形图,往往需要反复修改七八稿。“为了验证一个算法,我们白天测数据,晚上在煤油灯下算,眼睛熬得通红,有人甚至把算盘珠子吞进肚子里。”原数据处理员吴兰英(2021年沾益区“老科技工作者”纪录片采访)笑着回忆。这种“笨功夫”,反而让团队摸透了雷达信号的每一个“脾气”,为后续优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3.国产化的“里程碑”:从“仿制”到“超越”
110雷达的诞生,打破了“中国造不出远程雷达”的论断。它的探测距离达4000公里(当时国际同类产品普遍在3000公里内),抗干扰能力比苏联同期装备提升30%,且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5(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史·雷达卷》)。“这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根据中国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再创造’。”中国电科14所(110雷达原研制单位)研究员张宏宇在《中国预警雷达发展报告》中指出。
三、山风接力:从“国防前哨”到“天空守护者”
2000年前后,随着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列装,110雷达逐渐退出国防一线。但它并未“退役”——三代守站人用坚守与创新,为这座老雷达注入了新的生命。
1.转型:“老雷达”的“第二春”
2003年,经上级批准,110雷达改造为“气象监测专用雷达”,加入中国气象局气象雷达网。工程师们为其加装了气象数据采集模块,将原本用于追踪飞机的电波,转向监测云层厚度、降水强度。“第一次用它测台风‘云娜’(2004年),数据比地面站准了15%,省气象局专门发来感谢信。”原转型期负责人赵志强(2022年接受《云南日报》采访)说。如今,它的监测范围覆盖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每年为防汛抗旱提供超10万组气象数据。
2.守护:“90后”与“老照片”的对话
现在的110雷达站,有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26岁的雷达操作员林小夏,办公桌上摆着一张老照片:1971年,第一代操作员们在雷达旁合影,军大衣上落满雪花。“爷爷曾是这里的技术员,他说当年最盼着下雪——雪后空气干净,雷达信号更清晰。”小夏说。去年冬天,她第一次独立完成强降雪监测,当屏幕上跳出清晰的回波图时,突然想起爷爷的话:“雷达人的责任,就是把‘看不见的天’变成‘看得见的数’。”
3.传承:从“保密柜”到“科普课”
近年来,110雷达站被列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每到周末,工程师们会带着学生参观雷达天线、讲解电波原理。“有个小学生问我:‘阿姨,雷达能看见星星吗?’我告诉他:‘能呀,它不仅能看见星星,还能告诉我们星星会不会撞地球呢!’”科普讲解员王雨桐(2023年沾益区“最美志愿者”)笑着说。去年暑假,一群大学生用110雷达的历史数据完成《西南地区雷暴移动规律研究》,论文被《气象学报》录用。“老雷达的价值,正在于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科技的根与魂。”站长老陈(化名)望着远处的群山,目光坚定。
尾声:电波不歇,守望不息
从1970年的“国防前哨”,到2025年的“天空守护者”,曲靖110雷达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科技奋斗史。它没有科幻电影里的炫酷外观,却用最朴素的坚持,诠释了“国之重器”的真正含义——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传承。
如今,当夕阳为雷达天线镀上一层金色,山风掠过设备间的缝隙,仿佛还能听见1970年初测成功时的欢呼。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磨损的工具箱、墙上的老照片,都在无声诉说:有些故事,不会被岁月淹没;有些守望,永远指向更辽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