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一游 > 正文内容

曲靖110雷达:深山里的电磁传奇,三代人的天空守望 │ 游曲靖

12小时前游一游2

曲靖110雷达:深山里的电磁传奇,三代人的天空守望

 

在云南东部,乌蒙山脉的褶皱里,一座灰白色的混凝土建筑静卧山间。它没有醒目的标识,却曾是中国西南边境最敏锐的电磁耳目;它退出国防一线已逾二十载,至今仍在为气象预报、空间监测输送数据。它就是​​曲靖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大型远程预警雷达,一段被山风与电波刻写的国之重器成长史。

一、深山选址:从绝密档案三线密码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东南亚频繁军演,我国西南边境面临复杂空天威胁。1964年,党中央启动三线建设,要求将国防工业向内陆山区转移。在此背景下,一台能看穿千里云层、锁定万米高空目标的远程预警雷达,被列为重点项目。

1.选点:在地图上画圈的180天

选址团队翻遍西南地形图,最终将目光锁定曲靖沾益:这里地处云贵高原,海拔1900米,周围群山环抱(最高峰海拔超2800米),能有效屏蔽城市电磁干扰;同时,半径500公里内无强雷达信号重叠,符合净空要求。当时条件艰苦,我们背着经纬仪、扛着帐篷,在深山里一待就是大半年。原110雷达站站长王建国回忆(注:根据2018年《云南国防科技口述史》采访整理)。为避免泄露目标,选址坐标仅用沾益东北XX公里模糊标注,地图上需用红笔覆盖并标注绝密

2.建设:山窝里造雷达的原始智慧

1968年,110雷达工程正式动工。没有大型机械,建设者们用骡马驮运80吨重的雷达天线部件;没有预制板,就用当地红砖手工打磨;最棘手的是供电——山区电网薄弱,团队硬是架起3公里长的专用输电线路,甚至在冬季零下10的环境中,用手凿开冰层铺设电缆。有次暴雨冲垮了山路,一台进口电子管运不进来,工程师们竟带着工人翻山越岭,用竹筐抬了3天3夜。原工程队队员李振华(2020年沾益区档案馆口述记录)说。1970年12月26日,当第一束电波从天线射向天空时,建设者们在大窝棚里喝着苞谷酒,庆祝我国首台自主远程雷达立起来

3.初测:惊动总理的第一次亮剑

1971年3月,110雷达迎来关键测试——追踪我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操作室内,20多岁的雷达员陈淑芬紧盯荧光屏,手心全是汗。当时设备还没完全校准,突然屏幕上跳出一个亮点!她回忆道。经核对,这个亮点正是实践一号,距离测算误差仅2.3公里(远超设计指标5公里)。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特意批示:西南有了千里眼,国防安全更有底气!

二、方舱密码:从手刻电路板中国芯突围

110雷达的诞生,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落成,更是一场技术突围战。在西方技术封锁的年代,它的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电路,都凝聚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韧性。

1.土法上马的核心部件:电子管的冰与火

110雷达的核心部件是500多只国产电子管,当时全球仅少数国家掌握高功率电子管技术。为解决电子管散热难题,工程师们用紫铜片自制散热片,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冷却液配比(最终选用蒸馏水加少量甘油);为避免振动损坏,他们用棉絮包裹电子管,再用木板固定,像包裹婴儿般小心翼翼。有次电子管击穿,我们蹲在地上找碎片,找了整整三天,最后在墙角发现一小块玻璃渣。原技术组长周明远(2019年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2.信号处理的手工时代:算盘与图纸的交响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雷达信号的滤波、分析全靠人工。工程师们用算盘计算回波频率,用绘图板手描信号波形,一张A4纸大小的波形图,往往需要反复修改七八稿。为了验证一个算法,我们白天测数据,晚上在煤油灯下算,眼睛熬得通红,有人甚至把算盘珠子吞进肚子里。原数据处理员吴兰英(2021年沾益区老科技工作者纪录片采访)笑着回忆。这种笨功夫,反而让团队摸透了雷达信号的每一个脾气,为后续优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3.国产化的里程碑:从仿制超越

110雷达的诞生,打破了中国造不出远程雷达的论断。它的探测距离达4000公里(当时国际同类产品普遍在3000公里内),抗干扰能力比苏联同期装备提升30%,且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5(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史·雷达卷》)。这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根据中国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再创造中国电科14所(110雷达原研制单位)研究员张宏宇在《中国预警雷达发展报告》中指出。

三、山风接力:从国防前哨天空守护者

2000年前后,随着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列装,110雷达逐渐退出国防一线。但它并未退役”——三代守站人用坚守与创新,为这座老雷达注入了新的生命。

1.转型:老雷达第二春

2003年,经上级批准,110雷达改造为气象监测专用雷达,加入中国气象局气象雷达网。工程师们为其加装了气象数据采集模块,将原本用于追踪飞机的电波,转向监测云层厚度、降水强度。第一次用它测台风云娜(2004年),数据比地面站准了15%,省气象局专门发来感谢信。原转型期负责人赵志强(2022年接受《云南日报》采访)说。如今,它的监测范围覆盖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每年为防汛抗旱提供超10万组气象数据。

2.守护:90后老照片的对话

现在的110雷达站,有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26岁的雷达操作员林小夏,办公桌上摆着一张老照片:1971年,第一代操作员们在雷达旁合影,军大衣上落满雪花。爷爷曾是这里的技术员,他说当年最盼着下雪——雪后空气干净,雷达信号更清晰。小夏说。去年冬天,她第一次独立完成强降雪监测,当屏幕上跳出清晰的回波图时,突然想起爷爷的话:雷达人的责任,就是把看不见的天变成看得见的数

3.传承:从保密柜科普课

近年来,110雷达站被列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每到周末,工程师们会带着学生参观雷达天线、讲解电波原理。有个小学生问我:阿姨,雷达能看见星星吗?我告诉他:能呀,它不仅能看见星星,还能告诉我们星星会不会撞地球呢!’”科普讲解员王雨桐(2023年沾益区最美志愿者)笑着说。去年暑假,一群大学生用110雷达的历史数据完成《西南地区雷暴移动规律研究》,论文被《气象学报》录用。老雷达的价值,正在于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科技的根与魂。站长老陈(化名)望着远处的群山,目光坚定。

尾声:电波不歇,守望不息

从1970年的国防前哨,到2025年的天空守护者,曲靖110雷达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科技奋斗史。它没有科幻电影里的炫酷外观,却用最朴素的坚持,诠释了国之重器的真正含义——​​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传承​​

如今,当夕阳为雷达天线镀上一层金色,山风掠过设备间的缝隙,仿佛还能听见1970年初测成功时的欢呼。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磨损的工具箱、墙上的老照片,都在无声诉说:有些故事,不会被岁月淹没;有些守望,永远指向更辽阔的天空。

“曲靖110雷达:深山里的电磁传奇,三代人的天空守望 │ 游曲靖” 的相关文章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尼珠河大峡谷之山高水长。晏廷勇摄 近年来,宣威市围绕“川滇黔渝节点旅游城市、滇东旅游环线明珠、‘清凉曲靖’客源承接地”目标定位,在“民族团结+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互嵌共融“交响曲”。今年上半...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云南尼珠河村的悬崖电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设施,更是当地民生改善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电梯的垂直高度达到268米,运行速度为每秒4米,承载重量为1600公斤,单程耗时约90秒至2分钟。自2019年11月动工以来,...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空中校车”的持续报道,尼珠河大峡谷景区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春节期间,景区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跻身全国热门景区前二十强。面对流量红利,景区通过三大举措推进提质升级,探索“网红效应...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这里风光旖旎,尼珠河大峡谷、农业学大寨遗址、涧水海草山等自然风光数不胜数,有“水墨普立、户外天堂”的美誉。这里神奇壮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户外露地观光电梯青云电梯、世界第一悬挑玻璃观景台520观景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在中...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 游曲靖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严格意义上说,尼珠河大峡谷仅仅是指可渡河下游木东河大桥至腊龙岔河这一段,长约20千米,距北盘江第一桥1千米许,随着革香河和可渡河交汇成北盘江。就是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随着众多高科技人文景观的落地和旅游开发的深入,瞬间变得天下闻名。 尼珠河大峡谷...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这里水墨天成的千仞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佛光普照的千年菩提、星罗棋布的亿万奇石、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成为世人永恒的向往。 这就是尼珠河大峡谷,一个隐藏在深山中与世隔绝的秘境,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景观。...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同学们,坐缆车上学感觉怎么样?” “开心!”“安全!” 近日,曲靖宣威市纪委监委干部到普立乡官寨小学开展回访时,来自普立乡尼珠河村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起上学的变化。 尼珠河村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大峡谷中。村里的小学生需要攀峭壁、涉河...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尼珠河大峡谷,这颗隐藏在云南深山中的璀璨明珠,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成为了无数旅行者梦寐以求的终极目的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不仅蕴藏着深邃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山石,还隐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随着冬季的到来...

尼珠河的历史 | 游曲靖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威北部的云贵两省的界河,原名“尼尔珠”河,彝语释意,尼为“牛”、尔为“大江”、珠为“有或在之意”,原...

尼珠峡谷“出圈”出彩“旅游+”焕发新活力 | 游曲靖

尼珠峡谷“出圈”出彩“旅游+”焕发新活力 | 游曲靖

尼珠峡谷“出圈”出彩“旅游+”焕发新活力 初冬的清晨细雨绵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尼珠河大峡谷被薄雾笼罩。在这雨幕与雾气的交织中,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云端玻璃吊桥与520悬挑玻璃观景台时隐时现,恍若悬于云端之上。 “大家跟紧点,马上就到观景台了!”张大爷兴奋地招呼着队伍后方的成员,气喘吁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