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43页
血色丰碑映青山——沾益松林红军长征纪念碑的永恒记忆 │ 游曲靖
血色丰碑映青山——沾益松林红军长征纪念碑的永恒记忆 金碑铭刻长征史诗 建筑奇观 三绝撼人心魄 沾益松林红军长征纪念碑以独特的建筑美学与自然奇观闻名遐迩。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其设计蕴含深意 碑体通亮如锻烧之金,五里之外清晰可见,此为“金碑泛光”;雨后放晴时,彩虹横跨金碑上空,形成“双虹挂彩”的壮丽景象;夏季雷雨夜,主碑在漆黑中泛出微光,恰似“瀑雨泛金”,被当地百姓视为红军英烈的精神显化。这种将建筑艺术与自然现象完美融合的设计,在我国建碑史上堪称一绝。 烽火印记 长征路上的红色坐标 1936年4月3日,红二军团在贺龙率领下进驻松林镇,正值赶集日。红军战士...
文曲星殒落:大清帝师何桂珍的悲壮人生 │ 游曲靖
文曲星殒落:大清帝师何桂珍的悲壮人生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秋,云南师宗城北门街何宅笼罩在奇异的天象中。七月初七深夜,接生婆的惊呼声划破夜空,襁褓中的婴儿呱呱坠地。何父望着庭院中骤然绽放的桂花树,恍惚间听见城隍庙方向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次日清晨,工匠发现供奉城隍的神像手指竟有细微裂痕,何父遂命人在庙外筑墙遮蔽——这个被传为"文曲星转世"的男婴,便是日后搅动晚清风云的何桂珍。 丹心早蕴 从边陲神童到帝师门生 何宅书房悬挂的"紫电青霜"匾额下,六岁的桂珍每日鸡鸣即起,穿越城隍庙前的石板路去私塾。某夜暴雨倾盆,庙宇廊檐下的青铜香炉竟被狂风吹至三丈开外,孩童们奔走相告"文曲星显灵"...
青山忠魂映红韵——富源县富村镇富村乡烈士陵园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篇 │ 游曲靖
青山忠魂映红韵——富源县富村镇富村乡烈士陵园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篇 烽火记忆与英雄血脉的延续 红色火种的双重烙印。富村乡烈士陵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的峥嵘岁月。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两次途经富村,在老岩脚、沙寨等地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留下数十名烈士英魂。陵园纪念塔南面镌刻的“1935”字样,不仅铭记了红军播火的起点,更与北面“1950”的富村解放年份形成时空对话。1949年“富村阻击战”中,53名解放军战士与地方武装人员在此牺牲,其中“王氏三兄弟”全家参军、全部殉国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 活态传承的教育实践。陵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递者。自1988年建成...
铁血忠魂铸丰碑——富源县富村镇烈士陵园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章 │ 游曲靖
铁血忠魂铸丰碑——富源县富村镇烈士陵园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章 镌刻在滇东高原的红色印记 红军长征的历史坐标。1935年4月24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在老岩脚与富村地霸武装展开激烈战斗,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此留下足迹。这座海拔2069米的白龙坡山顶,见证了红军两度过境的壮烈征程——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滇军的沙寨阻击战,1936年红二、六军团的战略转移,数十名战士长眠于此。塔身南面"1935"与北面"1950"的数字,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革命火种从播撒到燎原的历史见证。 解放烽火中的英雄群像。解放战争时期,松子山游击大队600余名战士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百余次战斗,48名烈士血染疆场。1...
宣威七人树:松林村的血泪印记 │ 游曲靖
宣威七人树:松林村的血泪印记 在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西北边陲的松林村,一株株挺拔的扁柏静静伫立,它们不仅是树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血与泪的无声诉说。这片土地上,"七人树"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默默诉说着那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松林村,这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着汉、回、彝、苗等多民族同胞,其中回族人口占多数。1949年以前,这里被称作"秃头梁子",一个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匪"区的边远之地。其实,所谓"匪",不过是当地贫苦百姓被生活所迫,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无奈之举。他们曾打富济贫,为的是生存,为的是让穷苦百姓能有一口饭吃。 1944年,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在这里上演。国民党反动派以"剿匪"...
一脉书香传滇东:清代名臣窦垿的宦海浮沉与家国情怀 │ 游曲靖
一脉书香传滇东:清代名臣窦垿的宦海浮沉与家国情怀 在滇东曲靖的群山环抱中,师宗县淑基村静卧如世外桃源。村口百年古榕下,一块"进士第"残匾半掩于藤蔓间,无声诉说着这里曾孕育的传奇——清代滇东才子窦垿,正是从这片土地走向庙堂,又以一腔热血书写下"岳阳楼长联"的千古绝唱。 青衿问道 解元世家的精神传承 嘉庆九年(1804年),淑基村的窦氏宗祠内,一声清亮的婴啼划破晨雾。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男婴被取名窦垿,字子州,号兰泉。祖父窦晟轻抚孙儿眉心,目光投向祠堂梁上"解元"匾额——那是四十年前他亲手题写的荣耀。彼时的窦家,已是滇东望族:祖父为乾隆解元、山西洪洞知县,父亲窦欲峻更是以"青天"之名历...
血色丰碑映青山——会泽勺冲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红色印记与自然华章 │ 游曲靖
血色丰碑映青山——会泽勺冲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红色印记与自然华章 历史沿革与革命记忆的时空对话 尖山烽火 武装起义的策源地。 1948年春,中共会泽特支在尖山村点燃革命火种,祖万忠、祖维新等进步力量组建150余人武装队伍。起义军以新房子自然村碉堡为据点,开展反"三征"斗争,12月2日发动300人武装起义,虽因敌众我寡撤退,却为边纵六支队32团组建奠定基础。起义中涌现"父子同赴国难"的悲壮故事 祖万忠被俘坚贞不屈,14岁幼子祖维斤弹尽被俘仍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勺冲角战役 血肉铸就的解放丰碑。 1950年4月,贵州匪首金昌明率百余人劫掠勺冲角,边纵六支队32团3连鏖战五昼夜。通讯员颜福龙身...
宣威尖角洞:滇东高原的千年文明密码与自然奇观交响 │ 游曲靖
宣威尖角洞:滇东高原的千年文明密码与自然奇观交响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坐标:三千年时光的凝固 中国西南唯一的“新石器洞穴活化石”。尖角洞遗址是云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距今约3500年,填补了曲靖地区史前文明研究的空白。2002年试掘清理中,考古学家在1800平方米范围内出土6000余片陶器碎片、近百件磨制石器(如双肩石斧、穿孔石刀)及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两端对称的高圈足陶器(圈足高达5厘米)在同期遗址中极为罕见,成为滇东高原与东南沿海百越文化互动的关键实证。 父系社会的“史前祭祀密码”。遗址中出土的石祖(男性生殖器雕像)与祭祀坑灰烬层,揭示了新石器时代尖角洞先...
宣威尖角洞:滇东高原上的文明密码与生态奇迹 │ 游曲靖
宣威尖角洞:滇东高原上的文明密码与生态奇迹 千年密码:解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基因 唯一性:高原洞穴遗址的孤本传奇。尖角洞是云南目前发现的唯一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洞口呈罕见的箭簇状,洞体纵深达千米,最高处15米,空间结构保存完好。2023年数字化工程通过3D建模复原洞穴全貌,发现双肩石斧、穿孔石刀等磨制石器与东南沿海百越文化高度相似,而高圈足陶器(圈足高达5厘米)的独特造型,在同期遗址中绝无仅有,印证了滇东作为文明过渡带的特殊地位。 文化交融:跨越千里的文明对话。遗址出土的几何纹陶片、玉玦等文物,既带有中原文化特征,又融合滇池区域石寨山类型及昭通马厂类型的元素。最新考古发现,洞内...
宣威尖角洞遗址:滇东北的历史文化瑰宝与现代文明交融 │ 游曲靖
宣威尖角洞遗址:滇东北的历史文化瑰宝与现代文明交融 在曲靖市宣威市格宜镇启文村旁,隐匿着一处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独特遗址——尖角洞遗址。这里不仅是研究云南史前文化传播路径的重要地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本文将从人文风情、历史沿革、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发展情况五大方面,深入剖析尖角洞遗址的独特魅力。 古韵今风交织的村落画卷 彝汉混居的千年守望。启文村,一个彝族与汉族和谐共居的村落,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村民们都会在尖角洞前举行盛大的祈福仪式,这一传统已延续千年。彝族的火把节、汉族的春节,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多元文化的画卷。村民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