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7页
坚持立德树人 奋力为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游曲靖
坚持立德树人 奋力为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麒麟区2024年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一、五育融合,铸魂育人取得新成效 一是思政教育立体化。落实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行动方案》,开发《曲靖印记·思政微课》40期,运用AR技术还原红军长征场景,覆盖200余所学校。在爨文化中挖掘家国情怀, “沉浸式剧本杀”廉洁教育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引入AI心理筛查系统建立三级预警档案,干预成功率提升至92%;联合社区开展“亲子沟通工作坊”,惠及3000余家庭。 二是体教美劳深度融合。建成“滇东北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实施“精英球员‘2+2’培养计划”,输送职业球员15人;开发“足球素养评价系统”数字化...
麒麟区潦浒大村家族制陶故事:许家窑的“守”与崔家窑的“变” │ 游曲靖
麒麟区潦浒大村家族制陶故事:许家窑的“守”与崔家窑的“变” 在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大村,千年陶火淬炼出众多家族制陶技艺,其中许家窑与崔家窑的故事最具代表性——一个是明代古窑的“守艺传承”,一个是近代私窑的“破界新生”,共同书写着潦浒陶文化的厚重与鲜活。 一、许家窑:明代龙窑里的“守艺人生” 许家窑的故事,要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说起。那年,明王朝在越州设卫,大量中原汉族迁入潦浒屯居,其中一支许氏家族定居村中,开启了“世袭百户、烧陶制瓷”的家族史。 1.窑址:明代龙窑的“活化石” 许家窑位于潦浒村卖柴巷西侧半坡上、潦浒小学西南角,是现存...
蓝箭春秋:一座西南汽车厂的三线记忆与时代转身 │ 游曲靖
蓝箭春秋:一座西南汽车厂的三线记忆与时代转身 一、三线烽火里的"9807":山沟里的军工密码(1966-1980) 从溶洞到"军工城" 藏在深山的秘密使命 1966年的宣威羊场镇,16名穿军装的团营干部带着测绘兵钻进溶洞——这里将成为"9807厂"的第一个生产车间。因溶洞湿度太大,炮管刚生产就生锈,1968年全厂连夜搬迁至曲靖三宝镇,73公里盘山路走了9个月。新厂区藏在高山峡谷间,车间嵌入山体,对外只挂"国营云南机器五厂"的牌子,邮递员总纳闷:"这农机厂咋天天拉炮弹?" 试炮场是最热闹的地方。1970年6月1日,第一门82毫米迫击炮试射,震塌了附近村民半亩玉米地,厂里连夜送20斤全国粮票...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滇东北革命星火燎原的“中枢密码” │ 游曲靖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滇东北革命星火燎原的“中枢密码” 在曲靖老城的青石板巷陌间,桂芳巷10号院静默矗立。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土木四合院,以“三坊一照壁”的传统格局,封存着一段改变滇东北革命进程的传奇——1928年3月,滇东北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20余名代表从曲靖、会泽、宣威、沾益、马龙五县秘密集结,将分散的革命力量整合为中共曲靖中心县委,点燃了滇东地区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 一砖一瓦皆史诗:建筑背后的革命密码 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青石板上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正房厢房的雕花窗棂间,仿佛回荡着当年激烈的讨论声:会议决定将中共曲靖特别支部与周边四县党组织合并,形成覆盖滇东的革命网络。...
麒麟区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及历史故事 │ 游曲靖
麒麟区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及历史故事 一、核心爨文化符号类型 潦浒陶器作为爨文化的活态载体,其表面的装饰与造型深度融合了爨碑书法、爨氏图腾、地域特色纹样三大类符号,其中最典型的是《爨宝子碑》书法元素,这也是潦浒陶器区别于其他地区陶器的核心文化标识。 1.《爨宝子碑》书法符号:爨文化的“活字招牌”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为纪念建宁太守爨宝子所立的墓碑,出土于潦浒南3公里处的杨旗田村(今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书法风格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兼具“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的...
珠江源头的不灭火种:曲靖第一位共产党员金耀曾的革命人生 │ 游曲靖
珠江源头的不灭火种:曲靖第一位共产党员金耀曾的革命人生 在滇东高原的层峦叠嶂间,三宝镇三百户营村的清晨总是被薄雾轻抚。村口那株百年老槐树下,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1935年深秋,一位戴眼镜的教书先生曾在此与过路的红军将领彻夜长谈,晨光熹微时,将领攥着先生手绘的地图慨然北上。这位先生,便是曲靖籍第一位中共党员金耀曾,他的人生恰似珠江源头永不干涸的清泉,在革命洪流中激荡出璀璨的浪花。 书香门第走出的觉醒者(1905-1926) 1905年,金耀曾诞生于曲靖三宝镇的书香门第。父亲金维汉执掌县立高小二十余载,家中藏书万卷,母亲是典型的滇东农妇,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这个清贫却充满书卷气的家。...
贫门贵子杨本昌:菜农到“杨半城”的传奇人生 │ 游曲靖
贫门贵子杨本昌:菜农到“杨半城”的传奇人生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云南曲靖府南宁县湛家屯村的一户贫寒菜农家里,传来杨本昌清脆的啼哭声。一家人住在三间茅草屋里,靠几亩薄田和父亲杨朗山卖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一、寒门苦读,命运转折 幼时的杨本昌常以粗粮野菜充饥,但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垮这个孩子,反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村里私塾传出的琅琅书声,似神奇魔音,深深吸引着他。杨朗山见儿子对读书痴迷至此,咬牙送他进了私塾。杨本昌如鱼得水,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很快成为村里有名的“神童”。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曲靖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次年,山洪暴发,杨家茅屋被冲毁,无奈之下,杨朗山携全...
金耀曾:珠江源头的星火人生 │ 游曲靖
金耀曾:珠江源头的星火人生 滇东少年的觉醒 1905年冬,云南曲靖三宝乡三百户营村的一间老宅里,婴儿的啼哭划破寂静。父亲金维汉为次子取名“耀曾”,寓意家族光耀绵延。这个被马帮铃声与私塾墨香环绕的村庄,未曾想到,它孕育的这位少年,将成为曲靖大地的第一簇共产主义星火。 金耀曾的童年浸润在书香与战火中。父亲是清末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兄长金述之早年投身滇军,参与重九起义,后成为滇军团长。少年金耀曾常听兄长讲述军旅见闻,那些关于贫苦士兵与地主豪强的故事,在他心底埋下反抗的种子。1923年,18岁的他踏入昆明成德中学,反帝反军阀的浪潮正席卷校园。一次游行中,他目睹军警镇压学生,鲜血染红青石板路——...
伏瑞贞:滇东红土地上的巾帼忠魂 │ 游曲靖
伏瑞贞:滇东红土地上的巾帼忠魂 在滇东曲靖的红土地上,流传着一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她是曲靖籍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从书香门第走出的觉醒者,到投身革命的先驱,再到狱中坚守的钢铁战士,她的一生如同一朵铿锵玫瑰,在风雨中绽放出炽热的光芒。 生于微末:萌芽初绽的觉醒之路(1909-1926) 1909年,伏瑞贞出生在曲靖三宝桥头村一个清贫的小商人家庭。父亲伏庆生走街串巷摆摊谋生,却坚信“女子读书胜过千金”,坚持将女儿送入私塾启蒙。小小的伏瑞贞常常捧着《新青年》在油灯下读到深夜,泛黄的书页间,“自由平等”的种子悄然扎根。 1921年,12岁的伏瑞贞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女子师范附小,成为全县轰动一时...
会泽马武安家公馆:民国军阀宅邸的兴衰传奇与活化重生 │ 游曲靖
会泽马武安家公馆:民国军阀宅邸的兴衰传奇与活化重生 一、历史溯源:从军阀宅邸到文物保护单位 1.1家族与建筑的诞生:安纯三与1945年始建的公馆 据《会泽县志》记载,马武安家公馆由国民党暂编20师师长安纯三建于1945年,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马武村金钟镇第三中学校内。安纯三(1906-1955)作为安恩溥之弟,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1943年任暂编20师师长,1948年任昭通行政督察专员。1949年卢汉起义后,他响应起义被委为东昭警务司令,后因拒绝部队整编逃往昆明,1955年病逝。公馆坐南朝北,由照壁、东西厢房、正厅、楼阁、绣楼组成,占地721.45平方米,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虽历经岁月侵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