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及历史故事 │ 游曲靖
麒麟区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及历史故事
一、核心爨文化符号类型
潦浒陶器作为爨文化的活态载体,其表面的装饰与造型深度融合了爨碑书法、爨氏图腾、地域特色纹样三大类符号,其中最典型的是《爨宝子碑》书法元素,这也是潦浒陶器区别于其他地区陶器的核心文化标识。
1.《爨宝子碑》书法符号:爨文化的“活字招牌”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为纪念建宁太守爨宝子所立的墓碑,出土于潦浒南3公里处的杨旗田村(今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书法风格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兼具“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的特点,被康有为誉为“正书古石第一”。
在潦浒陶器中,《爨宝子碑》的符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呈现:
文字镌刻:将碑文中的关键语句(如“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庶存甘棠”等)或爨宝子的生平事迹直接刻于陶器表面,尤其是茶具、花瓶等工艺品类。例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崔长宝的“爨文化茶具”系列,便在壶身、杯壁镌刻《爨宝子碑》的经典文字,既保留了碑刻的原始风貌,又赋予陶器文化深度。
书法风格借鉴:模仿《爨宝子碑》的用笔特点(如方峻的起收笔、三角点、折弯等)与结体风格(如大小错落、同字异构),将其转化为陶器的装饰图案。例如,崔长宝的“龙纹提梁壶”在壶盖、壶身的龙纹刻画中,融入了《爨宝子碑》的“奇姿”线条,使龙纹既具传统韵味,又有爨文化的独特辨识度。
2.爨氏图腾符号:爨文化的“精神象征”
爨氏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地区的统治家族(统治滇东地区长达400余年),其图腾文化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制陶工艺。潦浒陶器中的爨氏图腾主要包括:
龙纹: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但在爨文化中,龙纹被赋予了“权力与守护”的含义。《爨宝子碑》中“龙骧虎视”的记载,以及爨氏家族“变服从其俗”的统治策略,使龙纹成为爨氏家族的象征。潦浒陶器中的龙纹多见于壶嘴、壶把或器身,采用柴烧工艺自然呈现,线条粗犷而富有动感,体现了爨氏家族的威严与气势。
瓦猫:瓦猫是云南传统民居的屋顶装饰,被视为“镇宅神兽”,其造型融合了爨氏家族的“虎图腾”(因潦浒古称“老虎石”)与中原文化中的“猫”元素。崔长宝的“瓦猫”陶艺作品,以柴烧工艺制作,造型夸张(如大耳、圆眼、咧嘴),既保留了传统瓦猫的镇宅功能,又融入了爨文化的地域特色。
3.地域特色纹样:爨文化的“在地表达”
潦浒地处古夜郎国与古滇国交汇处,其陶器纹样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自然元素,这些纹样虽非直接的爨文化符号,但通过与爨文化的融合,成为爨文化“在地化”的重要载体:
南盘江波纹:南盘江是潦浒的母亲河,其波纹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陶器的底部或器身,象征着“水润万物”的自然哲学。崔长宝的“云瓷青花”系列产品,便在南盘江波纹的基础上,融入《爨宝子碑》的书法元素,使陶器既具自然之美,又有文化之韵。
元青花残片纹样:潦浒保存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陶瓷碎片(如元青花),这些碎片的纹样(如缠枝莲、牡丹纹)被现代陶艺家借鉴,与爨文化符号结合。例如,部分陶器的器身刻有元青花的缠枝莲纹,同时在边缘镌刻《爨宝子碑》的文字,形成“古今交融”的视觉效果。
二、符号背后的历史故事
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并非孤立的艺术元素,而是爨氏家族统治历史、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当地制陶工艺传承的缩影。
1.《爨宝子碑》:爨氏家族的“历史记忆”
《爨宝子碑》的树立,是爨氏家族“汉化”与“本土化”结合的产物。爨宝子作为爨氏家族的代表,虽为“夷化的汉人”,但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如“濯缨沧浪”“循墙而走”等典故的使用),其生平事迹被刻于碑上,既是对个人的纪念,也是对爨氏家族“统治合法性”的宣扬。
在潦浒陶器中,《爨宝子碑》符号的流行,源于当地人对爨氏家族的“集体记忆”。潦浒作为爨文化的发祥地,其居民多为爨氏家族的后裔或移民,他们通过陶器上的碑文与书法,传承着爨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例如,崔长宝的祖父曾是潦浒的制陶大师,其家族传承的“爨陶”工艺,便以《爨宝子碑》的书法为核心,成为当地“文化名片”。
2.龙纹与瓦猫:爨氏家族的“权力与信仰”
龙纹在爨文化中,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守护”的符号。《爨宝子碑》中“龙骧虎视”的记载,表明爨氏家族以“龙”自比,强调其对南中地区的统治权威。而瓦猫作为“镇宅神兽”,则是爨氏家族“融合本土信仰”的体现——古夜郎国与古滇国的居民崇拜“虎”(因地名“老虎石”),爨氏家族便将“虎”与中原文化中的“猫”结合,创造了瓦猫这一图腾,既安抚了本地居民的情绪,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潦浒陶器中,龙纹与瓦猫的流行,反映了爨氏家族“刚柔并济”的统治策略。例如,崔长宝的“龙纹提梁壶”采用粗犷的龙纹线条,象征着爨氏家族的“威严”;而“瓦猫”作品则采用夸张的造型,象征着“守护”的温柔,两者结合,体现了爨文化的“多元包容”。
3.地域特色纹样:爨文化的“在地化”进程
潦浒陶器中的地域特色纹样,是爨文化“融入当地”的重要标志。例如,南盘江波纹的运用,源于潦浒居民对“水”的崇拜(南盘江是当地农业的命脉);元青花残片纹样的借鉴,则源于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的融合(潦浒曾是“屯军窑”的所在地)。
这些纹样与爨文化符号的结合,使潦浒陶器既保留了爨文化的“核心基因”,又具备了“在地特色”,成为“爨乡古陶文化艺术古镇”的重要支撑。例如,崔长宝的“云瓷青花”系列产品,将南盘江波纹与《爨宝子碑》书法结合,既体现了“水润万物”的自然哲学,又传承了爨文化的“古拙之美”,深受游客喜爱。
三、总结
潦浒陶器上的爨文化符号,是爨氏家族历史、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当地制陶工艺传承的综合体现。《爨宝子碑》书法符号是爨文化的“活字招牌”,龙纹与瓦猫是爨氏家族的“精神象征”,地域特色纹样则是爨文化的“在地表达”。这些符号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仅记录了爨氏家族的统治历史,也反映了云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如今,潦浒陶器通过“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的方式,将这些符号转化为文化产品,不仅传承了爨文化,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潦浒的历史与文化。例如,崔长宝的“爨文化茶具”系列,已成为曲靖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