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6页
富源大河遗址:穿越四万年的文明密码 │ 游曲靖
富源大河遗址:穿越四万年的文明密码 远古文明的时空隧道:旧石器时代的"东方莫斯特" 跨时空的技术对话。大河遗址出土的盘状石核、三角形尖状器等2000余件石制品,展现出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特征。这种源自4.4万年前的勒瓦娄哇技术,通过预制石核和连续向心剥片工艺,将石器加工精度提升至毫米级,与法国勒瓦娄哇-佩雷遗址的技术如出一辙。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采用直径6-10厘米的灰岩碎块铺就,是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室内装修"实例,比福建三明船帆洞同类遗迹早出现近万年。 人类演化的关键拼图。2006年发掘出土的"富源人"牙齿化石,经铀系法测定距今约4万年,是目前云南发现...
富源大河遗址:跨越万年的文明华章 │ 游曲靖
富源大河遗址:跨越万年的文明华章 时光深处的文明印迹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融奇迹。1986年,一次偶然的开山炸石,让沉睡于富源县大河镇政府驻地大河村南约5000米处茨托村旁癞石山洞穴中的大河遗址惊艳现世。随后的考古发掘出土了2枚古人牙化石、上千件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以及3400余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中,有明显的欧洲莫斯特文化特征,如盘状石核、三角形尖状器等,这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呈现,证明了4万年前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比北方早数千年,改写了亚洲旧石器文明的认知版图。 多时期文化层叠压的时空密码。大河遗址不仅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其周边还曾出土过青铜时期墓葬群,随葬...
胡家坟水库:曲靖茨营的生态明珠,从水利枢纽到产业引擎的华丽蜕变 │ 游曲靖
胡家坟水库:曲靖茨营的生态明珠,从水利枢纽到产业引擎的华丽蜕变 在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的层峦叠翠间,胡家坟水库如同一颗镶嵌在珠江源头的碧蓝明珠,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它既是龙潭河的源头活水,也是茨营发展的命脉所系,从1959年建成至今,这座水库见证了茨营从贫瘠山区到产业新城的蜕变,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态养殖、移民新居、抗旱中枢的多重光芒。 从“大跃进”工程到现代生态枢纽 胡家坟水库的兴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历程折射了我国基层水利建设的演变轨迹。 特殊年代的攻坚烙印。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胡家坟水库,是典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在当时缺乏专业施工队伍的条件下,主要...
抗战时期的曲靖: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地 │ 游曲靖
抗战时期的曲靖: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地 曲靖,这座位于云南省东部的城市,在抗战时期宛如一颗镶嵌在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抗战后方坚实的堡垒,更是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地,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挥洒热血、英勇奋斗,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红色传奇。 战略地位凸显 抗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如猛兽般迅速践踏了我国北方及沿海大部分地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云南瞬间成为了支撑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宛如一座屹立在风雨中的灯塔,为全国抗战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而曲靖,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恰似一颗关键的棋子,稳稳地落...
陆良纺织厂:从棉纺轰鸣到时光标本 一座滇东老厂的70年兴衰密码 │ 游曲靖
陆良纺织厂:从棉纺轰鸣到时光标本 一座滇东老厂的70年兴衰密码 在云南曲靖陆良县城的东北角,一片青灰色厂房静默矗立。斑驳的红砖墙上,“陆良纺织厂”五个鎏金大字虽已褪色,却仍能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这里机器轰鸣、纱线飞舞的热闹景象。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纺织企业,曾撑起滇东纺织业的半壁江山,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沧桑变迁。今天,我们走进这座“工业活化石”,解码它的前世今生。 一、根植红土:滇东棉纺的基因密码 1.从“棉乡”到“纺城”:地理基因的选择 陆良坝子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更因适宜的气候成为优质棉花产地。据《陆良县志(1993-2010)》记载,上世纪50年...
麒麟区古树公园:千年古韵藏幽境 │ 游曲靖
麒麟区古树公园:千年古韵藏幽境 在滇东红土高原的褶皱地带,一座以千年古树为灵魂的生态秘境正焕发光彩。曲靖市麒麟区古树公园,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城市绿宝石,历经60余载匠心守护,现已成为集328株古树名木、12处历史遗迹、5大主题景观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是植物学家的天然实验室,更是滇东人文精神的活态博物馆。 一部镌刻在年轮里的地方志 在公园核心区,一株树龄1327年的唐代银杏堪称"活化石"。这株雌雄异株中的雄树,主干需6人合抱,冠幅覆盖400平方米,每年深秋时节,金叶纷飞如雨,吸引着全国摄影爱好者。与之呼应的,是明代万历年间栽植的"夫妻柏",两株古柏根系相连、枝干相依,...
沾益小粑粑:一口尝尽百年香韵 │ 游曲靖
沾益小粑粑:一口尝尽百年香韵 在曲靖的美食天地里,沾益小粑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是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点心,更是一部承载着曲靖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鲜活史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沾益小粑粑的奇妙世界,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品味它的独特魅力。 一、起源:岁月深处的美味萌芽 沾益小粑粑的起源,犹如一段神秘而迷人的传奇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相传,在遥远的清初,云南地区盛行着一种独特的婚嫁习俗——赠送喜糖。当时,有一位名叫李兰珍的女子,家境颇为殷实。在自己订婚行礼之时,她突发奇想,将自家精心制作的小粑粑代替传统喜糖,馈赠给亲朋好友。当众人品尝到这小巧玲珑...
麒麟区古树公园:滇东大地上的生态人文奇迹 │ 游曲靖
麒麟区古树公园:滇东大地上的生态人文奇迹 在滇东重镇曲靖市麒麟区建宁街道麻黄社区,有一片被时光雕琢的秘境——麒麟古树公园。这里不仅是城市中心的生态绿洲,更是一部镌刻在时光里的立体史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从棚改废墟到城市新名片,麒麟古树公园的每一片树叶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记忆。 废墟新生:从棚改废墟到城市绿肺的蝶变传奇 2016年,建宁街道麻黄社区的棚户区改造启动,这片土地上的3.2万平方米老宅化为废墟,却意外留存下麻栎、核桃、滇朴等10多个品种的古树群,其中树围50厘米以上的达262棵。面对这份自然馈赠,决策者毅然选择“让路于树”,以“微改造”理念在33000...
红土热土上的红色丰碑——沾益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全景透视 │ 游曲靖
红土热土上的红色丰碑——沾益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全景透视 在滇东北高原的褶皱深处,沾益区菱角乡红寨村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如一柄淬火的长剑直指苍穹。这座始建于1978年、2023年完成数字化改造的红色地标,不仅镌刻着红军长征过沾益的壮烈史诗,更见证着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的交响共鸣。让我们循着红色足迹,探访这座集历史厚度、生态颜值与发展活力于一体的立体化红色文化综合体。 镌刻长征精神的立体教科书 "三进三出"的生死突围战。1935年4月,红九军团在红寨村遭遇国民党滇军追击,当地白族村民王德昌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带路穿越硝烟弥漫的"马鬃岭"。如今,纪念碑东侧复原的"红军战壕遗址"仍可见当年的弹痕...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 │ 游曲靖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有一处看似普通却又蕴含着深厚革命历史底蕴的院落——桂芳巷10号院。这里,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曲靖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见证了滇东北地区革命力量的重要集结与发展,其承载的历史意义与独特的价值,历经岁月沉淀,依然熠熠生辉。 早期党组织的萌芽与成长 1926年10月,在昆明这片充满思想激荡的土地上,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云南省特别支部宣告成立,云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就此诞生。彼时的云南,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开始有了共产主义火种的播撒。仅仅半年之后,革命的火种便迅速燃至曲靖。1927年3月,中共曲靖特别支部在曲靖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