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坟水库:曲靖茨营的生态明珠,从水利枢纽到产业引擎的华丽蜕变 │ 游曲靖
胡家坟水库:曲靖茨营的生态明珠,从水利枢纽到产业引擎的华丽蜕变
在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的层峦叠翠间,胡家坟水库如同一颗镶嵌在珠江源头的碧蓝明珠,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它既是龙潭河的源头活水,也是茨营发展的命脉所系,从1959年建成至今,这座水库见证了茨营从贫瘠山区到产业新城的蜕变,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态养殖、移民新居、抗旱中枢的多重光芒。
从“大跃进”工程到现代生态枢纽
胡家坟水库的兴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历程折射了我国基层水利建设的演变轨迹。
特殊年代的攻坚烙印。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胡家坟水库,是典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在当时缺乏专业施工队伍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受益区群众肩挑马驮完成土料运输,用拖拉机牵引石碾压实坝体。仓促施工导致坝体密实度不足,建成后长期存在渗漏隐患。这座小(1)型水库设计库容仅171.6万立方米,却承载着周边2560平方公里流域的灌溉、供水和防洪重任。
病险治理的技术升级。2008年至2009年,水库迎来关键转折——帷幕灌浆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针对坝体渗漏、防洪标准不足等“顽疾”,技术人员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钻设101个灌浆孔深入基岩,形成连续防渗体;同时扩建溢洪道并增设弧形闸门,提升泄洪能力。这一工程使水库防洪标准从30年一遇提升至300年一遇,成为保障下游安全的坚实屏障。
水源战略地位的跃升。随着2016年龙潭河中型水库在胡家坟村上游开建,胡家坟水库被纳入区域水网核心节点。龙潭河水库库容达2106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3750万立方米,可为胡家坟水库补充优质水源,共同解决麒麟区5.79万亩农田灌溉和4.3万人饮水问题。两大水库联动,构建起梯级调水体系,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活水滋养的绿色经济崛起
依托水库优质冷泉水资源,茨营镇突破传统农业局限,打造出高附加值产业链,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鲟鱼养殖的科技革命。2010年,云南龙布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胡家坟水库畔建立现代化鲟鱼基地。这里水流充沛无污染,水温常年稳定在14℃左右,39个养殖池引入水库与龙潭活水,形成天然“流水工厂”。企业创新采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通过池底纳米管道高效增氧,使鲟鱼存活率提升30%。基地年产量突破300吨,年产值超1000万元,成为云南重要的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养殖基地。
产业链条的深度延伸。鲟鱼产业正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鱼子酱加工车间正在筹建,计划利用3龄以上成熟鲟鱼卵制作高端产品;鲟鱼肉深加工生产线将开发熏制、即食产品。同时,基地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等环节,使水库经济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特色农业的活水赋能。水库的水资源保障了干旱季节的农业生产。下游灌区发展起高原冷凉蔬菜和优质蚕桑基地,利用水库与龙潭河形成的自流灌溉网络,实现一年三熟种植。2023年春旱期间,茨营镇从胡家坟水库调水百万立方米,保障了2.3万亩受旱农田的灌溉,其中6000亩烤烟得以按时移栽。
库区移民的安居之路
水库建设改变了自然地理格局,也重塑了人们的生活轨迹。胡家坟村的搬迁史,是一部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启示录。
整村搬迁的温情实践。为配合龙潭河水库建设,2016年启动胡家坟村整村搬迁。178户748人告别祖居地,迁入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居。新村建设坚持科学选址与尊重民意并重:设计团队提供多种户型供村民选择,最终确定每户225平方米的二层半院落,保留滇东民居坡屋顶、庭院布局特色。2020年10月,村民通过抽签分房,在秋雨中喜迁新居的画面,成为库区发展的温暖注脚。
智慧新村的生态样板。移民新村投资160万元实施人饮工程,从水库取水经净化设备处理后直通入户,彻底解决季节性断水问题。更引入“雨污分流+生态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汇集至处理设施,实现100%收集与无害化处理;村内配建中央公园、环保垃圾点,采用城市小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配备专职保洁员维护环境。
文化认同的延续创新。为缓解移民心理落差,新村规划保留传统元素:村民活动中心设置火塘议事区,再现彝族“跳菜”歌舞场;幼儿园外墙绘制《龙潭河源流图》,传承地域记忆。村两委定期组织移民培训,参观示范新村,推动“要我建设”向“我要建设”转变。如今,红石岩上的胡家坟老村已沉入水底,而新村的青瓦白墙间,飘荡着同样的乡音与炊烟。
生态挑战与创新实践
作为喀斯特地貌区的水源地,胡家坟水库面临独特生态挑战,其治理经验为同类区域提供借鉴。
岩溶渗漏的系统防治。水库地处白云质灰岩区,岩溶发育导致库区淤积与渗漏问题突出。监测表明,雨后伏流常挟带大量泥沙入库,年均淤积厚度超15厘米。工程人员创新采用“堵疏结合”策略:通过降低溢洪道底板高程,加速排沙;在补给区实施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胡家坟泉群因水质纯净、流量稳定,更被列为曲靖市三大岩溶应急水源地之一。
抗旱调度的智慧实践。2023年春季,茨营镇遭遇严重干旱,5个村小组1909人饮水告急。镇政府启动“先人饮、后生产”分级供水机制:一方面从胡家坟水库向陡山水库调水10余次,累计补水百万立方米;另一方面组织送水车500次,为山区送水5000吨。同步修复3处人饮工程,新建2处供水系统,在红土墙等村推广屋顶集雨水窖,构建“远水近用”的韧性体系。
生态产业的协同进化。鲟鱼基地探索循环农业模式:鱼池废水经沉淀后灌溉桑园,蚕粪作为有机肥培育蔬菜,形成“鲟鱼桑园菜地”生态链。库区推广节水农业,2023年引导农户种植耐旱型工业辣素辣椒2000亩,采用地膜覆盖保墒,亩均节水40%,成为干旱年的“保收田”。
六十五载波涛激荡,胡家坟水库已从单一水利工程蜕变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共同体。坝体上“人定胜天”的标语逐渐斑驳,但库水依然清澈——因为茨营人早已懂得:真正的胜天,是与自然握手言和。当鲟鱼在池中摆尾,清水流入移民新居的灶台,滴灌带滋润着辣椒田,这座珠江源头的水库正以可持续的方式,续写“泽被乡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