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1页
罗平油菜花海: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 游曲靖
罗平油菜花海: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罗平油菜花海在文化方面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与知名度,还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油菜花海作为罗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些游客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通过与游客的交流互动,当地居民得以了解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文化习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油菜花海也成为了当地居民展示自身文化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对歌节、泼水节等,向游客展示了...
绽放“美丽经济”,曲靖麒麟区以花兴产促融合 │ 游曲靖
绽放“美丽经济”,曲靖麒麟区以花兴产促融合 时下,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沙坝村委会升官屯村的千亩玫瑰绚烂盛放,不仅为乡村增添迷人景致,更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推动经济融合、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玫瑰花种植基地内,馥郁花香弥漫,翠绿枝叶间,娇艳花朵竞相绽放。清晨时分,露珠轻挂花瓣,采摘工人穿梭其间,手法娴熟地将达标玫瑰收入篮中,丰收气息扑面而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花海,手持相机定格浪漫画面,或轻嗅花香,沉醉于自然之美。花田边,新鲜出炉的玫瑰鲜花饼香气四溢,搭配地道小吃炸洋芋、凉米线及特色饮品玫瑰木瓜水,让人垂涎欲滴。游客还可亲身体验采摘乐趣,动手制作玫瑰美食与饮品,将春...
抗战烽火中的曲靖:不屈脊梁与卓越贡献 │ 游曲靖
抗战烽火中的曲靖:不屈脊梁与卓越贡献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中,曲靖这座位于云南省东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民众基础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抗战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曲靖素有“滇东门户”之称,与贵州、广西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战时期,它宛如一颗镶嵌在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成为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地,连接着云南与抗战前线,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1938年,滇缅公路修通,这条全长1000余公里、北起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畹町直通缅甸密支那的公路,成为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而曲靖,作为滇缅公路沿线的...
罗平油菜花海:城市形象塑造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 游曲靖
罗平油菜花海:城市形象塑造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罗平油菜花海通过打造独特城市名片、吸引国内外游客、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媒体宣传与报道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显著提升了罗平县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成为罗平县的重要文化符号和经济发展引擎之一,为罗平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打造独特城市名片 罗平油菜花海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功塑造了罗平县独特的城市形象。每年春季,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形成一片浩瀚的花海,这一景象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成为了罗平县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油菜花海作为罗平县的标志性景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吸引国内外游客 油菜...
烽火乌蒙映珠江:沾益“九・五”起义纪念馆的多元华章
烽火乌蒙映珠江:沾益“九・五”起义纪念馆的多元华章 岁月沉淀的红色丰碑 起义背景与起源 动荡时代的革命萌芽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让百姓苦不堪言,沾益的革命火种悄然蔓延。当地进步青年和普通民众深受压迫,渴望改变命运,“九・五”起义开始酝酿。纪念馆内通过详实的文字介绍、珍贵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如当时民众使用的生活器具、地下党散发的传单复制品等,生动呈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革命萌芽时期民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 起义过程与高潮 英勇无畏的革命壮举 1948年9月5日,沾益播乐中学师生联合周边农民、乡公所武装共600余人举行反蒋...
富源张家洞:红色记忆与自然奇观的交融 │ 游曲靖
富源张家洞:红色记忆与自然奇观的交融 革命烽火中的天然堡垒 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张家洞革命纪念园坐落于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拖竹村委会补乃村的半山腰,洞口坐西北向东南,天然岩厦下可容纳百余人,地势险峻,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是十八连山游击主力团第一大队的指挥所,见证了游击队员与国民党军的激烈战斗。天然溶洞的隐蔽性与地形优势,使其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据点,至今仍留存着战斗痕迹。 纪念碑林的精神丰碑。为缅怀先烈,富源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至2004年间筹资修建张家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矗立着高3.9米的方柱体纪念碑,碑面由原云南省副省长保永康及游击时期老领导题字,另有5...
红色热土的时空交响——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立体传奇 │ 游曲靖
红色热土的时空交响——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立体传奇 自然天堑与革命史诗的完美交响 喀斯特壁垒铸就生死防线。张家洞革命纪念园坐落在滇东典型的剑状喀斯特地貌区,洞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天然岩厦可容纳百余人。1949年6月的那场著名战斗中,游击队凭借溶洞错综复杂的地形,以31:3的伤亡比击退国民党军,创造了"一洞藏百人,炊烟不露形"的战争奇迹。洞内至今留存着当年红军刻写的"北上抗日"石刻,与钟乳石形成的"机枪掩体"象形石相映成趣。 生态修复催生红绿新业态。依托"南国氧吧"工程,纪念园周边500亩方竹林与猕猴桃基地构建起生态屏障。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达8万个/c...
红色热土上的“红绿交响”——富源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立体魅力 │ 游曲靖
红色热土上的“红绿交响”——富源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立体魅力 在滇东高原的褶皱中,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拖竹村委会补乃村的张家洞革命纪念园,如同一部镌刻着革命精神与自然传奇的立体史书。这里既是镌刻着热血记忆的红色圣地,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从194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到如今的文旅融合新典范,张家洞以独特的“红绿交响”,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红色基因的立体传承 战争年代的“地下堡垒”。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核心区域——张家洞,是一处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口坐西北向东南,背靠陡峭岩壁,前临深谷,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1949年6月25日,十...
滇黔驿道上的文脉灯塔:宣威松林省立小学旧址的世纪回响 │ 游曲靖
滇黔驿道上的文脉灯塔:宣威松林省立小学旧址的世纪回响 在云南宣威市松林镇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一座灰瓦白墙的民国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松林省立小学"六个楷书大字虽已斑驳,却仍能触摸到80余年前朗朗书声的温度。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旧址,曾是滇黔交界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小学,见证了从民国初年私塾改良到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沧桑变迁,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 一、烽火中的教育火种:从私塾到省立的蜕变之路 (一)马帮铃响处的"识字窑" 宣威地处滇黔古驿道要冲,明清时期商帮云集,却"士多务农,学风未盛"。清末民初,松林镇仅有的两所私塾藏在祠堂偏殿,学生需自带板凳,用树枝在地上习字。1918年《宣威县志》记...
沾益小粑粑:曲靖晨曦里的甜蜜乡愁 │ 游曲靖
沾益小粑粑:曲靖晨曦里的甜蜜乡愁 晨光还未完全撕开滇东高原的雾霭,沾益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已腾起袅袅白烟。木桌案板前,王阿婆布满皱纹的手正熟练地将糯米团捏成圆月般的形状,案板上此起彼伏的“啪嗒”声,像极了岁月敲打时光的节奏——这是属于沾益小粑粑的清晨序曲。在曲靖人的饮食版图里,这颗拳头大小的米糕,不仅是果腹的吃食,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藏着一座城池最温暖的烟火气。 溯源百年,沾益小粑粑的故事总裹着稻穗的清香。相传清末民初,沾益坝子的稻作渐盛,农人将新收的香糯碾磨成粉,拌上自家熬制的红糖,用芭蕉叶裹着蒸制,本是秋收后的应景点心,却因着软糯香甜的独特风味,渐渐成了街头巷尾的抢手货。老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