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实用手册》:公文写作界的“新华字典”,让机关笔杆子告别“抓耳挠腮”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5)读一读48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实用手册》:公文写作界的新华字典,让机关笔杆子告别抓耳挠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尚景建博士撰写,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共260页。作为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的标准化指南,它以新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和《处理工作条例》为理论底座,系统梳理了决议、决定、命令等15种法定公文的写作规范。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枯燥的格式要求转化为可复制的写作模板”——比如通知标题+主送+正文+落款四段式结构,让新手也能快速掌握官方腔调的精准表达,堪称机关笔杆子的救命手册

二、内容亮点与视觉化叙事

不同于空泛的写作指南,本书用案例+雷区双轨制直击痛点。例如在请示章节,作者用某县教育局申请拨款建校的真实案例,对比错误写法拟建教学楼五栋,望批复(无具体金额、无政策依据),与正确写法根据《中小学校舍安全标准》要求,拟申请专项资金800万元重建教学楼,附预算明细表及可行性报告,让读者秒懂公文不是写作文,而是传递决策依据。更妙的是批复章节的避坑指南:用错把同意写成基本同意导致执行拖延的典型案例,佐证公文用语必须精确到厘米’”的硬核要求。这些细节如手术刀般精准,让读者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中掌握写作精髓。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触动

作为体制内新人,我曾在起草疫情防控通知时因格式错误被退稿三次。翻开本书第三章通知的写作,看到紧急通知需在标题注明[紧急],正文首段明确依据XX文件精神,末段标注联系人及电话’”的具象化指导,瞬间打通任督二脉。更触动我的是作者在序言中的金句:公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政令通达的最后一公里’”——这种以笔为剑的使命感,让每个字都沉甸甸的。合上书时,那种会写写好的蜕变感,恰如本书最震撼的句子:好的公文,是让读者一眼看懂决策逻辑,而非猜测领导意图。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本书全网好评率超92%,被多地政府办公厅列为公文写作培训指定教材。在公务员考试圈,它被称为申论阅卷老师的秘密武器”——考生根据书中议案问题-分析-建议三段式结构作答,往往能拿到高分。社会热点层面,它精准呼应了基层减负需求——平行文特性化解部门推诿,用纪要决策留痕功能避免会后不认账,成为基层干部的办公桌必备。尽管有读者指出部分例文稍显陈旧,但更多人认为:在公文写作领域,规范永远比创新更重要,这本书守住了底线

五、写作特点与思想精髓

尚景建采用理论+案例+雷区的三维结构,让本书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实操性。全书金句频出,如公文的语言,是精确到毫米的标尺,多一分则冗,少一分则缺,最直击人心的是开篇那句:写公文不是写文章,而是造工具’——工具是否好用,取决于它能否让读者拿起来就会用,照着做就对这,正是本书最动人的附加值”——它不仅教会你写公文,更让你懂得:在机关工作,笔杆子的背后,是刀刃向内的严谨与为民服务的初心。

这本书于我,是从公文小白到笔杆子的启蒙书。它用260页的厚度,承载了体制内写作的底层逻辑;用15种文种的手术刀式解析,让每个字都成为政令通达的基石。当基层干部用化解部门矛盾时,当考生用议案结构拿下申论高分时,我们便懂了:真正的公文写作,从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使命必达的青春信仰。这,正是本书最动人的附加值”——它让公文写作成为可触摸、可传承的体制内生存技能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实用手册》:公文写作界的“新华字典”,让机关笔杆子告别“抓耳挠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70年首次出版时,巴黎的报童举着报纸喊“海底火车来了!”,读者挤破书店门槛——谁也没想到,这个戴圆框眼镜的老绅士,用一支笔凿开了人类对深海的所有想象。 书的核心框架简单却迷人: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他的“移动百科全书”仆人康塞尔、暴躁的鱼叉手尼德·兰,因追踪“海怪”意外落水,却被俘虏至神秘的“鹦鹉螺...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个庄园的恩怨展开,篇幅近400页,既不是传统的浪漫爱情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家族复仇叙事,而是用极致的爱恨、疯狂的执念,解剖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挣扎。它曾因“过于黑暗、离经叛道”被读者质疑,如今却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不仅是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更成为普通人探索“爱与恨的边界...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玄幻世界。全书分四卷,前两卷《魔气初现》聚焦主角从凡胎到魔尊的蜕变,后两卷《天劫乱世》展现对抗天道规则的终极对决,堪称"玄幻版的《一拳超人》"。 二、内容亮点:从"魔瞳透视"到"天劫破解"的硬核细节 (一)修炼体系的颠覆:一魔一劫皆有乾坤 翻开书页,仿佛置身魔气弥漫的修炼密室。主角首创的"九劫九重天...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爬山时别只盯着终点,低头看看沿途的风景,或许才是更珍贵的修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成功学”套路的清醒之书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是作家陈默的第三部作品,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法则”类书籍,它的副标题直接点破内核——“在成就事业的路上,如何成为更好的人”。陈默...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书百强”,更因“中西比较视角”成为全球高校中国哲学课程的核心教材,堪称“中华文明的思维地图”。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智慧疫苗”——既拆解了哲学的神秘感,也注射了“反思与联结”的抗体。读者将跟随冯友兰从“孔子问礼”到“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旅程,见证他如何用“做饭”比喻哲学的实践,用“登高山知天高”...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文化对话”、以“时间线+主题对比”串联中西哲学发展、覆盖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朱熹-王阳明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谱系、附中西哲学核心概念对照表+经典原著选段、被北大哲学系列为“通识课指定读物”。它不是“厚重的学术专著”或“零散的思想碎片”,更像一位“坐在中西方哲...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焦点,通过40余幅插图、完整参考文献与索引,构建起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过渡期的立体图景。作者以"秋天"喻指这一时期——既非全然衰败,亦非新生伊始,而是旧文明体系的完美谢幕与新文化的悄然萌芽。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复活一个时代的矛盾与诗意 1.骑士制度的"末路狂欢" 赫伊津哈笔下的骑士世界充满荒诞与...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将前世被裁员的“loser”与今生手握未来记忆的“预言家”身份交织——当孟真真在宿舍醒来,发现手机里存着2023年的彩票号码,这场“重生逆袭记”就此拉开爆笑与深思交织的序幕。 二、内容亮点:在时间循环里种出人性的野花 书中最绝妙的设定是“记忆金手指”的局限性——孟真真能预知彩票号码,却记不清2008...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耗时19年编撰完成,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越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宋神宗提供治国参考而编著,“资治”即帮助治理国家,“通鉴”则是贯通古今的借鉴,后来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不像普通历史书那样只堆砌史料,而是以时间为脉络,把分散在不同史料中的重大事件、人物言行、制度变革串联起来,让读者能清晰看到历史发展的逻辑。...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一、书籍基本信息:罗素的“社会平衡术”,现代政治哲学的“清醒剂” 《自由与组织》是英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于1914年出版的政治哲学经典,全书约15万字,聚焦“个人自由”与“社会组织”的永恒矛盾。罗素在书中提出:​​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放任”,而是“在组织规则中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组织也不是“自由的牢笼”,而是“保护自由、放大自由效能的必要工具”​​。 我手头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深蓝色封面上烫金的“自由与组织”五字,搭配罗素标志性的深邃眼神——他目光温和却带着锋芒,像一位站...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学的"元代码" 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写下《政治学》,这部10卷本巨著如同政治领域的"创世代码"。作为首部系统研究政治现象的著作,它用30万字构建了分析城邦、政体、公民的完整框架,被西方学界尊为"政治科学之父"的奠基之作。 二、核心价值:给政治装上"解剖刀" 这本书最震撼的价值,在于它证明:政治不是权力游戏的代名词,而是"追求至善的实践艺术"。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围观政治极化、在社区争论治理模式时,亚里士多德早在2500年前就指出:政治的本质是公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书中提出的"人是政治动物"论断,让现...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城市体检报告”的诞生 2023年,当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一本名为《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的学术专著横空出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教授领衔,联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团队,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经,中国式现代化为纬,为全国39个重点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编织了一张“ESG治理体检网”。全书414页,涵盖治理、经济、生态、民生、文明五大维度,120余项细化指标,堪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景地图”。 二、...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法史入门的“全景地图”与“文化钥匙” 《中国法制史概要》是国内法史研究领域经典教材(初版于20世纪90年代,后经多次修订,最新版由张晋藩、曾宪义等权威学者主编,收入“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著作”。全书约60万字,以“朝代更迭”为经,“法律制度”为纬,涵盖夏商周“礼刑并用”、秦汉“律令体系”、隋唐“礼法合一”、宋元“法律通俗化”、明清“律例合编”等核心阶段,重点解析“礼法关系”“立法思想”“司法实践”三大主线。它不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一部“用历史长镜头拍摄...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社会的“结构解剖图”与“历史指南针” 《中国封建社会》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字诚之)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修订收入《吕思勉全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性著作。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以“封建社会”为核心命题,跳出“王朝循环”的旧史观,从经济基础(土地制度)、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文化形态(儒家伦理)等多维度切入,用实证考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原了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成型到清末解体的“全生命周期”。它不是“王朝兴衰的流水账”,而是一部“用解剖...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服饰史的“考古显微镜”,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桥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服饰史学者沈雪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深度的服饰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本书以“服饰”为透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深衣”到明清“补服”的3000年中国服饰史,结合“曾侯乙墓漆衣”“马王堆素纱襌衣”“唐代仕女图”“明清官服”等200+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用“服饰形制演变”“纹样文化寓意”“等级制度投射”等视角,拆解了“服饰如何成为社会密码”“文化...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姓氏百科全书”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让历史学界“炸锅”的著作——《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凭借《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著作斩获王力语言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部精装书定价78元,却因内容厚重被读者戏称“字字千金”——它用51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姓氏与避讳的起源扒得“底朝天”,连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都成了“考古工具”,堪称“姓氏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解开中...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政治的“解码词典”,学界与大众的“历史望远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当代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的经典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修订版),被《历史研究》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1840—1949年”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政治事件与思想变迁,结合《清实录》《民国档案》《申报》等1000+原始文献,用“制度分析+社会视角+个体叙事”的三重方法,拆解了“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文化史》:一本让我在火锅沸腾声里听懂五千年文明的心跳 | 爱阅读

《中国文化史》:一本让我在火锅沸腾声里听懂五千年文明的心跳 | 爱阅读

《中国文化史》:一本让我在火锅沸腾声里听懂五千年文明的心跳 拿到《中国文化史》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堆砌着朝代年表、生僻典故的“学术砖头”。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用“良渚先民在陶罐上画的鱼纹,可能藏着最早的‘年年有余’心愿”开篇时,我就知道——这会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文化旅行。作为被“国潮”“非遗”包围的当代人,这本书没有站在高处俯瞰文化,而是蹲下来,牵起读者的手,带我们钻进生活的褶皱里,触摸文化的温度。 一、核心价值:给每个普通人一把“文化解码钥匙” 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史”的印象是宏大而遥远:青铜器上的铭文、古籍里的哲学、宫廷里的礼仪……但这本书的野心,是让文化“落地”。它用“生活流”的叙事逻辑...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书名:《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第一位新儒家”) 出版时间:初版于1949年,历经多次修订,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为当前权威版本 定位:一部以“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的文化哲学巨著,被学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 二、核心价值:一场关于“中国何以中国”的深度思辨 读者收获: 这本书像一架高倍显微镜,将中国文化的DNA层层拆解。它不满足于罗列文化表象,而是直击本质——为何中国能以“伦理本位”替代西方的“宗教集团”?为何科技与民主制度未能在中国自发萌芽?为何“天下为公”的理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