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可以这样讲》:以“精神”为舟,渡百年党史长河 | 爱阅读
《党史可以这样讲》:以“精神”为舟,渡百年党史长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党史教育的“破圈密码”
《党史可以这样讲》由全国优秀宣讲员斯国新创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ISBN9787511564771,定价39.8元,16开平装。全书分十讲,以“精神”为主线串联中共党史重大节点,涵盖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十大精神谱系,定位为党员干部及青年的党性教育读本。作者斯国新是萧山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拥有300余场基层宣讲经验,曾获“浙江省十大基层优秀宣讲员”称号。
二、核心价值——让党史从“文件柜”走进“心坎里”
这本书最动人的价值,在于把“党史学习”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传承。当读者看到“红军长征中的惊险斗争”章节时,会突然明白——长征不仅是“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更是“把理想信念化作草鞋踏出的脚印”的信仰实践。正如书中引用的金句:“没有艰苦奋斗,哪能收获辉煌;没有勤俭立业,哪来民富国强。”这种对精神内核的精准提炼,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奋斗坐标”。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党史手术刀”
亮点藏在三个“创新切片”里:
“精神串联”的叙事革命:全书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十大精神串联党史,如“延安精神”章节通过“窑洞灯光”的细节,展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撰写《实践论》的场景,让抽象精神变得可感;
数据与细节的“活态表达”:书中用具体数据重构党史脉络,如“抗美援朝”章节列举志愿军“一口炒面一口雪”的作战细节,配合“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让历史场景跃然纸上;
现实关联的“未来视角”:每章结尾设置“传承路径”,如“弘扬井冈山精神要遵循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勇于改革创新等五点”,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新时代行动指南。
四、写作特点——严肃与生动的“双重奏”
斯国新的笔触堪称“严谨的浪漫”:他不用华丽辞藻,却用“红船劈波行”的比喻让“开天辟地”的党史瞬间鲜活;他不写长篇大论,却通过“讨论式”问题设计,如“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让读者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更妙的是,全书没有一句说教,却通过300余个生动案例,让“精神传承”成为读者的自觉行动。
五、阅读体验——像拆盲盒般的“精神探险”
作为党史学习者,我首次读到“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章节时,竟有种“穿越时空”的兴奋感。这种体验源于书中埋藏的“彩蛋”:比如斯国新作为全国优秀宣讲员,在书中穿插了宣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再比如“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章节,通过“小岗村18户农民按手印”的细节,让读者在古今对话中理解“改革勇气”的传承。
六、社会评价——从“宣讲席”到“书架”的“破圈传奇”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工具书范畴。中宣部将其列为培训教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党史学习教育参考读本”。豆瓣网友“党史爱好者”评价:“以前觉得党史是‘黑板上的字’,现在发现它是‘脚下的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引发了“精神传承革命”——在基层宣讲中,“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成为高频热词,形成“官方叙事+民间解读”的良性循环。
七、个人意义——它如何成为我的“精神灯塔”
去年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时,我因理解“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而深受启发。正是这本书中的“窑洞灯光”细节,让我在调研中更注重挖掘基层群众的“奋斗故事”。现在每次撰写报告,我都会默念“没有艰苦奋斗,哪能收获辉煌”,瞬间找到“精神坐标”。这种跨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我在服务基层中走得更稳、更准。
八、经典金句——直抵人心的“精神宣言”
全书最震撼的句子,当属对“红船精神”的诠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党史精神”的真谛——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中去”的担当。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
结语:这不仅仅是一本党史书,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它用“精神”串联历史与现实,让年轻人在轻松阅读中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更在传承中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如果你也想在笑声与泪水中触摸党史的温度,感受“精神传承”的力量,这本书,值得你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