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环球旅行预言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是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73年的“现象级经典”,与《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并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英国绅士菲利亚·福格为赢得“八十天环游世界”的赌约,与仆人让·路路通踏上冒险之旅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陈筱卿译),书中保留了凡尔纳标志性的“精密细节控”特质:比如他写福格的旅行装备:“一只镶铜牛皮箱,里面装着衬衫、领带、剃须刀,甚至还有半打雨伞——每一件都按使用顺序码放,像精密仪器的零件。”这种“用细节写传奇”的手法,让150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蒸汽火车的轰鸣与环球旅行的风声。
二、核心价值:在“时间的牢笼”里,找回“活在当下”的勇气
现代人常陷入“时间焦虑”:用“日程表”切割生活,用“KPI”丈量价值,甚至在旅行中用“打卡清单”代替“感受当下”。《环绕世界八十天》最珍贵的,是用福格的“八十天赌约”告诉我们:真正的“时间”不是“钟表上的数字”,是“与世界相遇的每一刻”;真正的“冒险”不是“完成目标的执念”,是“在路上,与意外和解的智慧”。福格为赢得赌约,原本计划“分秒必争”,却在印度为救阿乌达夫人延误三天,又在香港因台风困在港口——这些“偏离计划”的意外,反而让他遇见了更珍贵的风景。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焦虑到失眠”的“时间限制”,终将在“放下执念”中,变成“活在当下”的礼物。
三、内容亮点:用“环球的显微镜”织就的“人性浮世绘”
凡尔纳的笔像一台“环球透视仪”,他把福格的“八十天行程”,拍成了最鲜活的“世界文化百科全书”。比如“埃及金字塔的黄昏”:福格与路路通骑着骆驼爬上沙丘,夕阳把金字塔染成金红色,路路通举着望远镜喊:“先生,你看!石头缝里长着仙人掌!”福格推了推眼镜:“那是龙舌兰,路路通先生,仙人掌在美洲。”这里的“知识与趣味”的碰撞,不是“科普的生硬”,是凡尔纳在说:旅行的意义,不在“打卡景点”,在“用好奇的眼睛,重新认识世界”;再比如“美国大平原的暴风雪”:福格的火车被困在雪堆里,乘客们冻得直跺脚,他却掏出怀表说:“根据气压计,暴风雪会在两小时后停止。”路路通却偷偷把外套披在邻座的老妇人身上:“先生,您先暖着,我不冷。”这个细节不是“主角光环”,是凡尔纳在说:真正的“优雅”,不是“用知识征服世界”,是“用善意温暖世界”。
最让我难忘的是“香港码头的分离”:福格因台风延误,不得不与路路通暂时分开。路路通攥着福格的手说:“先生,我会等你,哪怕等到头发全白!”福格拍了拍他的肩:“路路通,你比任何钟表都可靠——因为你的心,永远指向‘现在’。”书里写“海浪拍打着码头,路路通的帽子被风吹走,飘进海里,他却笑着追了出去”,这个场景不是“煽情的告别”,是凡尔纳在说:最好的陪伴,不是“永远不分离”,是“哪怕走散,也永远相信彼此会回来”。
四、写作密码:凡尔纳的“时间诗学”——用“精密”写“浪漫”,用“冒险”说“永恒”
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但他的“科学”从不是“冰冷的公式”,而在“用最精确的细节,写最浪漫的人性”。比如他写福格的怀表:“那是一块瑞士产的金表,表壳上刻着他的名字,指针走得比伦敦的大本钟还准——但他最爱的,是表盖内侧刻的一句话:‘时间属于活着的人。’”这种“物品的隐喻”,比任何“时间哲学”都更有力量;写路路通的“多动症”:“他总是在船上蹦蹦跳跳,一会儿帮水手搬箱子,一会儿给乘客讲笑话,连船长都笑着说:‘路路通先生,你比我的轮机更能让船保持活力。’”这种“鲜活的性格刻画”,比任何“角色设定”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凡尔纳对“意外”的运用:福格的旅行从未一帆风顺——被误认为小偷、错过火车、遭遇风暴、甚至被当成“疯子”——但这些“意外”不是“剧情的阻碍”,是“故事的灵魂”:它们让福格从“机械的时间管理者”,变成“有血有肉的旅行者”;让“八十天赌约”从“金钱的游戏”,变成“与世界对话的契机”。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跟着福格坐在蒸汽火车上,听着路路通的絮叨,看着窗外的风景从伦敦的雾都,变成孟买的香料市场,再变成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每一次停靠,都是一次“与世界的拥抱”。
五、阅读体验:在“快节奏焦虑”夜被“福格的怀表”治愈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环绕世界八十天》,是工作后因“项目排期”陷入焦虑的那晚。电脑屏幕上是“明天必须交方案”的提醒,我缩在沙发上翻到“福格在埃及救阿乌达夫人”的章节:“他跳下骆驼,用外套裹住冻得发抖的阿乌达夫人,说:‘别怕,我带你离开这里。’”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阿乌达夫人,而是想起自己因“怕耽误进度”而拒绝同事的求助,想起因“想快点完成”而忽略的客户的真实需求。但读到“福格与路路通在印度骑大象”的段落:“大象慢悠悠地走着,路路通摘下一片香蕉叶,给福格扇风,说:‘先生,您看,大象比火车慢,但它能看到更多风景。’”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效率”,不是“把时间压缩到极致”,是“在时间里,留出‘浪费’的空间”;最动人的“成功”,不是“按时完成目标”,是“在完成目标时,依然记得‘为什么出发’”。
再读是在疫情后第一次计划旅行时,我翻到“福格在日本的奇遇”:“他在东京街头看到一群孩子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樱花,他站在路边看了很久,直到路路通提醒:‘先生,我们的船要开了。’他才匆匆离开,可口袋里多了个纸折的樱花风筝。”我摸了摸背包里的旅行手册,突然想起出发前同事说:“别玩太久,行程要赶。”原来,所有的“赶时间”,都是“怕错过”的焦虑;所有的“慢下来”,都是“想记住”的珍惜。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旅行急救包”——当我在“打卡”中疲惫时,翻到福格“看樱花风筝”的温柔;当我在“计划”中焦虑时,翻到路路通“摘香蕉叶扇风”的幽默;当我在“快节奏”中麻木时,翻到福格“怀表上的刻字”——它像一位“坐在火车上的朋友”,告诉我:“别慌,你此刻的‘慢’,终将成为你‘记住世界’的礼物。”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150年的“冒险共鸣曲”
《环绕世界八十天》的影响力,早就跳出了“科幻小说”的范畴:它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经典文学珍藏”,被列入“改变世界的100本书”;它是冒险文学的“启蒙教材”,《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曾说:“福格的旅行教会我,‘不可能’只是‘还没开始’的另一种说法。”;它甚至影响了现代旅行文化——“环游世界”从“少数人的梦想”,变成“大众的生活选择”。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9,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刺激’,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浪漫’的冒险,是‘在时间的齿轮里,依然能看见生活的光’。”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时间不会等你,但你可以在时间里,等自己。”(福格)——这不是对“时间”的妥协,是对“自我”最坚定的守护:真正的“时间管理”,藏在“与自己和解”的智慧里;
“路路通,你比任何钟表都可靠——因为你的心,永远指向‘现在’。”(福格)——每次因“焦虑未来”而迷茫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活在当下”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工作压力”而失眠时,送她一本《环绕世界八十天》,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慢’,就像凡尔纳说的——你此刻的‘停留’,终将成为你‘记住世界’的风景。”毕竟,150年过去,人类对“时间”的困惑没变,但凡尔纳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完成目标”,在“与世界相遇的每一刻”;真正的“冒险”,不在“征服远方”,在“在路上,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温柔和解”。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伦敦的清晨,福格站在码头上,怀表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路路通拖着行李箱跑过来,喊着:“先生,船要开了!”福格笑了笑,说:“走吧,路路通——这一次,我们不赶时间。”那画面里,藏着蒸汽时代的轰鸣,藏着环球旅行的风声,更藏着,所有“在时间里行走的人”,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