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原富》)为切入点,像一把“考古洛阳铲”,深挖两个核心问题:
语言之困:当19世纪末中文尚无“边际效用”“看不见的手”等概念时,严复如何用“计学”“分功”等古雅词汇翻译现代经济学?
时代之问:这本主张“自由放任”“最小政府”的经济学圣经,如何被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国“接招”?是救世良方,还是水土不服?
二、核心价值:破解“西方思想东传”的密码本
这本书像一架“思想X光机”,让读者看清两个关键收获:
翻译的“再创造”:严复的译本绝非简单“字对字”,而是用晚清士大夫的语境重构经济学。例如,他将斯密的“分工理论”译为“分功之理”,并附案语:“分功愈细,则生财愈速。”这种“古文+注释”的翻译策略,让现代经济学概念在文言文中“落地生根”。
思想的“错位对话”:斯密笔下的“自由市场”基于英国工业革命背景,而严复却试图用它解决晚清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书中对比德国、日本对《国富论》的狂热翻译(德国10种译本,日本14种),揭示中国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冷淡”背后,是传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深层碰撞。
个人触动:读到严复为翻译“utility”(效用)苦无对应词,最终用“计学”替代“经济学”时,我仿佛看到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这种“语言之困”,何尝不是所有跨文化传播者的共同宿命?作为新媒体从业者,我常为“如何用中文表达西方概念”焦虑,而严复的挣扎让我明白: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思想世界的“搭桥”。
三、内容亮点:一场“经济学全球漂流”的侦探游戏
赖建诚像一位“经济学福尔摩斯”,用三大线索串联起《国富论》的跨国之旅:
全球翻译图谱:书中揭秘,意大利1790年首译《国富论》是为参与启蒙运动,日本疯狂重译是为追赶西方,而德国即使被李斯特批评“忽视国家利益”,仍痴迷于斯密的理论——这种“各国译本背后的动机差异”,让经济学史从“干巴巴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博弈”。
严复的“托译言志”:严复在《原富》中插入310条案语,表面是解释斯密,实则借机批判晚清弊政。例如,他借斯密的“自由市场”暗讽清廷“重农抑商”,又用斯密的“分工理论”呼吁“开矿办厂”——这种“夹带私货”的翻译策略,让《原富》成为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暗器”。
假版本与竞译闹剧:书中爆料,法国修士莫雷莱曾抱怨:“布拉韦的译本抢了我的生意!”原来,1779年两位修士同时翻译《国富论》,布拉韦靠连载抢先出版,莫雷莱则因总主教反对而流产——这种“学术宫斗戏”,让经济学史瞬间有了“八卦的趣味”。
金句点睛:
“翻译不是把字句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而是把思想从一种文化土壤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土壤。”
“严复的《原富》,是斯密的《国富论》在中国土地上长出的一株‘变异植物’——它既保留了原作的基因,又带着晚清的独特印记。”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趣味的“混搭风”
赖建诚的笔法像一位“经济学段子手”,让硬核学术变得“好吃又好消化”:
历史细节控:他考证出严复为翻译《国富论》,曾翻烂一本《克雷斯欧洲经济史资料集》,甚至因“知识量不足”被师友嘲笑——这种“学术苦行僧”的形象,让读者瞬间代入严复的挣扎。
跨学科视角:书中不仅聊经济学,还穿插政治学、社会学、翻译学。例如,分析严复案语时,引用哈佛商学院图书馆的《斯密研究范德布鲁纪念馆藏目录》,用“学术考古”的方式还原思想传播的路径。
画面感语言:形容德国对《国富论》的痴迷时,他说:“德国人像一群‘经济学狂热粉’,即使被李斯特骂‘卖国’,也要一遍遍重译斯密——这种执着,堪比当代粉丝追更偶像新剧。”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却“上瘾”的思想探险
真实体验:读前30页时,我因“经济学史+翻译史+晚清史”的跨学科内容一度“脑容量告急”,但赖建诚用“严复的翻译困境”这条主线串起所有碎片,像玩“拼图游戏”般逐渐清晰。读到严复用“计学”翻译“economics”时,我忍不住拍案:“原来‘经济学’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社会评价:
豆瓣读者“经济学小白”留言:“这本书让我明白,严复的《原富》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场‘思想实验’——他用斯密的理论,给晚清开了一剂‘错位的药方’。”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评价:“赖建诚的跨国研究,填补了《国富论》传播史的空白,尤其是对‘严复现象’的解析,堪称经典。”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没有终章”的经典
学术价值:这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富论》在中国传播的专著,为经济学思想史提供了“中国视角”。此前学者多聚焦单一国家或人物,而赖建诚通过对比德、日、法等10国的翻译史,揭示了思想传播的“全球逻辑”。
社会意义:在“内卷”“躺平”撕裂社会的当下,书中对“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的讨论极具现实意义。例如,赖建诚指出,严复译介的“经济自由主义”对晚清“积弱经济”并不适用,真正的救亡图存应借鉴德国的“国民经济学派”——这种“历史照进现实”的洞察,让读者反思: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盲目崇拜“西方药方”?
个人推荐:如果你对以下问题好奇,这本书会给你“思想暴击”:
为什么德国人对《国富论》如此痴迷?
严复的翻译,如何让斯密的理论在晚清“变形”?
经济学思想如何在全球“漂流”并“本土化”?
最后一句安利:
“读这本书,就像坐上一台‘经济学时光机’——从18世纪的英国到晚清的中国,从德国的学术狂热到日本的翻译竞赛,你会看到:思想从未静止,它像一条河流,在不同土地上冲刷出独特的形状。而严复的《原富》,正是这条河流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第一道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