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完成了《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不是一本"心理疾病治疗手册",而是他用30年临床经验与哲学思考写成的"人性成长宣言"——融合儿童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存在主义,拆解了"自卑情结"的本质、表现与超越路径。全球销量超2000万册,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之一",作家毕淑敏称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藏在自卑背后的生命力"。对我这种"总在自卑与超越间摇摆"的普通人来说,它更像一把"心理的梯子"——帮我看清"自卑"的面目,找到"向上攀爬"的支点。

二、内容亮点:用"个体的故事",写透"人性的共通"

很多人觉得《自卑与超越》是"理论说教",但翻开就会发现:阿德勒用"儿童的第一次自卑""成年人的补偿行为""残疾者的超越之路"等真实案例,把"自卑"的复杂本质拆成了最鲜活的"成长样本"。

"儿童的第一次自卑":自卑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书里写一个3岁女孩因弟弟出生被忽视,开始故意打翻玩具、哭闹——这不是"坏脾气",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用"破坏"吸引关注。阿德勒说:"儿童的自卑不是病态,是他们探索'自我价值'的起点。"这让我突然想起自己4岁时,因妈妈买了新玩具给表妹而躲在被子里哭——原来那不是"任性",是我第一次懂得"比较",第一次用"自卑"提醒自己:"我需要被看见。"

"残疾者的超越":缺陷是"生命的重塑契机"。阿德勒记录了一位天生失明的女孩,她没有因看不见而自暴自弃,反而通过触摸、嗅觉、听觉"看见"世界:她能通过脚步声分辨10个以上的人,能通过花香记住小区里的每棵树。书里有句话戳中我:"缺陷不是'缺少的部分',是'生命用来创造独特的材料'。"这位女孩后来成了调香师,她说:"我看不见颜色,但我能'闻'到阳光的味道——那是我独有的'视觉'。"

"成年人的补偿":超越不是'消灭自卑',是'与它共舞'。阿德勒提出"补偿机制":有人因身高矮小而努力成为篮球教练(用专业能力补偿外形),有人因童年贫困而成为慈善家(用给予补偿缺失)。他强调:"健康的超越不是'假装没有自卑',是'承认自卑,然后用它推动自己向前'。"我试过他的方法:以前总因"不会说话"自卑,现在我主动报名演讲课,把"紧张"变成"练习的机会"。上周第一次在部门分享会上发言,虽然磕磕绊绊,但同事说:"你讲的内容特别真诚,比那些'完美'的PPT更打动人。"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自卑不是"敌人",是"陪我们一起成长的伙伴"。

这些内容不是"心理案例集",而是阿德勒用"人性的显微镜",把"自卑"的肌理缝得明明白白。他写的不是"如何消除自卑",是"如何让自卑成为生命的燃料"。

三、写作特点:用"对话的语气",写"心理的深度"

第一次读阿德勒时,我以为会是"晦涩的学术书",结果被他的"对话感"暖到了。他写儿童的自卑时,像在和家长聊天:"别急着否定孩子的'捣乱',那是他在说'我需要被关注'。"写残疾者的超越时,他说:"别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他们的生命比我们更坚韧——因为他们早学会了'用伤疤当勋章'。"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春天的溪水,带着理解的温柔,裹着智慧的清凉,轻轻漫过心田。

更妙的是他的"辩证思维"。他既不否定自卑的"消极面"(比如过度自卑会导致退缩),也不忽视它的"积极意义"(比如推动人突破极限);他既强调"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又呼吁"在关系中寻找支持"。这种"不偏不倚的智慧",让《自卑与超越》读起来像一场"理性的温柔对话"——没有非黑即白的结论,只有"如何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的思考。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的心灵觉醒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心理的断舍离"。我以前总把"自卑"当成"缺点":"我太胖了""我不够聪明""我肯定会搞砸",这些念头像团乱麻缠着我。但阿德勒用"个体的故事"告诉我:"自卑是生命的礼物——它提醒我们'我想要更好',它推动我们'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触动我的是《超越自卑的路径》一章。阿德勒写:"超越自卑的唯一途径,是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不是'比别人强',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举了个例子:有人因学历低而自卑,却通过自学成为行业专家;有人因内向而自卑,却在写作中找到了表达的力量。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成功"的执念:原来"超越"不是"活成别人的模板",是"活成自己的光"。

合上书页时,我做了件"小事":把手机里的"减肥打卡"APP换成了"兴趣记录"APP——每天记录自己学画画、弹吉他的小进步。上周朋友问我:"你最近怎么不爱发体重秤照片了?"我笑着说:"我在发'今天画了幅小画'的照片——比起变瘦,我更想看看自己能'创造'什么。"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自卑不是"我要改变的理由",是"我要创造的起点"。

五、评价与影响力:90年不过时的"成长清醒剂"

这本书的影响力,藏在无数人的"成长觉醒"里。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卑与超越》让我明白,'痛苦'不是生命的敌人,是'生命在提醒我们寻找意义'。"企业家稻盛和夫把它列为"经营人生的必读书":"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和京瓷的'敬天爱人'本质上一样——都是'在局限中创造无限'。"豆瓣上有位读者留言:"我从小因'口吃'自卑,总不敢说话。直到读了这本书——阿德勒说'缺陷是生命的一部分,接纳它才能超越它'。现在我成了辩论队队长,虽然偶尔还会卡壳,但我学会了'用真诚代替完美'。"

它的生命力,还在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当我们讨论"容貌焦虑""内卷压力""社交恐惧",阿德勒早就在书里写:"现代社会的'自卑',往往源于'过度比较'——我们总盯着别人的'高光时刻',却忘了自己的'独特轨迹'。"当我们为"不够优秀"焦虑,他会提醒:"优秀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比昨天多了一点勇气,就是进步。"就像他在书里写的:"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永远有向上攀爬的动力。"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放下对'完美'的幻想,开始'不完美的成长'"。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现在再看封面上那个坐在书桌前的阿德勒,我突然懂了:这本书不是要"教我们如何消除自卑",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卑和解'"。

上周和大学室友聊天,她还在抱怨"自己太普通,没什么特别的"。我没像以前那样敷衍,而是说:"你知道吗?阿德勒说'自卑是生命的礼物'——我们正因为'不够完美',才会拼命去'创造完美'。你看,你现在做的手账那么好看,写的公众号那么温暖,不都是因为'想证明自己'吗?"她眼睛突然亮了:"对啊!我之前总觉得'普通'是缺点,现在才懂:'普通'是我的底色,'想变得更好'是我的光芒。"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卑与超越》最珍贵的,不是"给方法",是"给视角"——视角从"我不够好"转向"我在变好",视角从"和别人比"转向"和自己比"。

最后想说:这不是一本"读了就能立刻改变人生"的书,而是一颗"需要慢慢消化"的种子。当你合上最后一页,会突然发现:那些曾让你痛苦的"自卑",不过是"生命在提醒你成长";那些曾让你迷茫的"局限",其实藏着"你独有的可能性"。就像阿德勒在书里写的:"每个人都有能力超越自卑,只要你愿意'创造性地活着'。"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抬起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毕竟,生命的精彩,从来不在"完美"里,而在"不完美的成长"里。

如果非要选一句最能代表这本书的话,我会选:"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永远有向上攀爬的动力。"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自己对话的门——原来最珍贵的成长,从来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带着自卑,活成更好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从“鸡同鸭讲”到“心有灵犀”的沟通修炼手册 | 爱阅读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从“鸡同鸭讲”到“心有灵犀”的沟通修炼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对话”现形的沟通圣经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沟通学者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于1983年首次出版的经典著作,全书共14章,以“沟通的三维模型”(看入人里-内在...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