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自卑者的生存地图”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1932年出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被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阿德勒对自卑的独特洞察——​​自卑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动力源;超越自卑的关键,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利用自卑的能量,活出更完整的自己​​——为每个被自我否定困扰的人,画出了一张心理自救地图

对我而言,它的价值远超治愈。去年我因外貌焦虑陷入内耗: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好,甚至不敢和人对视。直到翻到阿德勒写的:​​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胎记’——婴儿出生时,因无力掌控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会伴随我们一生。但正是这种渺小感,推动着我们学习走路、学习说话、学习爱自己。​​这句话像一盆温水,浇醒了我的自我攻击:我总把自卑当成敌人,却忘了它是陪我长大的朋友

二、内容亮点:用“身体缺陷者”和“职场失败者”,拆解“自卑的底层逻辑”

阿德勒的文字像一把心理手术刀,专挑最痛的伤口下刀——他没有用你要自信的空泛口号,而是用身体缺陷者如何超越自卑”“职场失败者如何找到价值等真实案例,把自卑的本超越的方法揉进细节里。

书里最让我震撼的案例,是阿德勒对身体缺陷者的观察:他研究了大量先天残障者(如失明、跛脚的人),发现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比如盲人音乐家、残奥冠军。阿德勒分析:​​他们的自卑感比普通人更强烈,但他们没有被自卑困住,而是把它转化为追求卓越的动力——失明的人用听觉感知世界,跛脚的人用毅力突破极限。​​这个案例像一颗子弹,击碎了我对自卑的偏见:原来自卑不是标签,是未被激活的潜力

另一个让我反复回味的,是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他发现,许多自卑者之所以陷入痛苦,是因为过度关注自我(比如我是不是比别人差),而忽略了与他人的联结。他举了一个职场失败者的例子:一个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员工,后来加入了公益团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突然意识到:​​我不需要比别人强,只要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我就有价值。​​这种自我比较社会贡献’”的转变,让他的自卑感逐渐消散。

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德勒对童年自卑的解读。他说:​​儿童时期的自卑经历,往往会成为成年后人格的底色’——但如果我们能重新理解这些经历,它们就会变成成长的燃料​​比如,一个小时候因不够聪明被老师批评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但阿德勒指出:​​这份追求完美,本质上是我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的渴望。当我们看清这一点,就能把自我苛责转化为自我关怀​​这种把创伤转化为资源的视角,让我第一次对童年阴影有了和解的勇气。

三、写作特点:像和“心理医生”喝下午茶,用“生活案例”讲透“心理密码”

阿德勒的写作风格很反学术: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反而像个坐在咖啡馆里的老朋友,用身体缺陷者的故事”“职场新人的困惑”“父母的育儿焦虑这些日常场景,把个体心理学讲得活灵活现。书里有段描写特别戳心:​​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聊天时,总在想我是不是说得不够好;看到同事升职,心里会酸溜溜地想我比他更努力;甚至照镜子时,会挑剔自己的小缺点。这些小念头,都是自卑在敲你的门’——它不是来伤害你的,是来提醒你:你需要更关注自己,也需要更接纳自己​​这种把抽象心理具象成生活细节的本事,让自卑与超越变成了能闻到咖啡香、能摸到心跳的真实。

书的结构也很妙——自卑的本质为起点,依次拆解自卑的表现”“超越的方法”“社会兴趣的重要性,每个部分都用案例+理论+行动指南的结构展开。比如超越自卑那章,先讲身体缺陷者如何用补偿机制超越自卑(案例),再分析补偿机制的两面性(理论:过度补偿可能导致炫耀,适度补偿才能健康成长),最后给出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补偿方式’”(行动指南:比如内向者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而不是强迫自己社交)。这种从问题到解决的闭环,让读者既能理解自己,又能改变自己

最让我惊喜的是阿德勒的金句密度”——几乎每页都能划出几句能刻进DNA的话。比如:​​自卑不是我不好,而是我想变得更好​​”“​​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一个人只有感受到我对他人有价值,才能真正超越自卑。​​这些句子像散落的星星,在阅读时不断点亮心里的暗角,我甚至在笔记本上抄了满满三页,现在每次自我否定时,都会翻出来读一遍。

四、阅读体验:在“自我攻击”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我是去年因职场PUA陷入抑郁时读的这本书。那时我每天被领导批评不够优秀,同事们无意的一句话就能让我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能力不行?是不是我配不上这份工作?​​直到翻到阿德勒写的:​​当我们被自卑笼罩时,往往会陷入自我攻击的陷阱——我们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自我的真相。但真相是:别人的评价只是他们眼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的自我否定:我总把领导的批评当成我不够好,却忘了领导的情绪”“他的标准”“他的局限,都可能影响他的评价。

书里最让我流泪的,是阿德勒写的一个母亲的转变:她因自己不够漂亮而自卑,经常对孩子说你看妈妈多丑。后来她读了这本书,意识到我的自卑正在伤害孩子,于是她开始改变:​​我不再说我丑,而是说妈妈虽然不漂亮,但妈妈很爱你。慢慢的,孩子不再因外貌自卑,反而学会了爱自己​​这段超越自卑影响下一代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让我哭到停不下来——原来超越自卑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现在的我,依然会为不够好而焦虑,但不再被自我攻击困住。我开始学阿德勒重新定义自己:领导批评我时,我会想他的标准是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同事比我优秀时,我会想我可以向他请教,而不是嫉妒;照镜子时,我会说我有小缺点,但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这些改变很小,却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接纳的力量——就像阿德勒说的:​​超越自卑的过程,其实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你看清自己的渺小潜力,你就能活得更从容。​​

合上《自卑与超越》时,我摸了摸书的封皮——米黄色的封面上,画着一个低头思考的人,旁边写着阿德勒。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自信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书。它最珍贵的地方,或许是在你因自我否定而崩溃时告诉你:​​别怕,你的自卑里藏着想变得更好的渴望;你的渺小感里,藏着超越自己的力量。​​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个体心理学经典”到“全球自卑者的共鸣书”

《自卑与超越》的影响力早已溢出心理学圈。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本心理学著作,被清华大学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推荐书,在中国的豆瓣书评里,有读者说:​​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拍大腿’——原来我以为的自卑,是成长的信号;但这也是我第一次松了口气’——原来超越自,不需要变成完美的人​​

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阿德勒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在一个完美主义”“外貌焦虑泛滥的时代,他用身体缺陷者”“职场失败者”“童年创伤者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卑不是缺陷,是生命的礼物;超越自卑的关键,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学会与自卑共处,用它的能量活出更完整的自己​​正如书中所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的起点,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被千万读者验证过的心理真理

最后,想把《自卑与超越》最打动我的一句话送给你:​​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想成为谁’——当你不再被自卑困住,你就能看见,生命里藏着无数个可能的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和阿德勒一起坐在咖啡馆里,他指着你的内心说:你看,这里的渺小感,是你想变得更好的证明。然后递给你一杯热咖啡,说:慢慢喝,你有很多时间,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或许就是好书的力量——它不会替你解决所有问题,但会给你解决问题的勇气;它不会改变你的自卑,但会让你与自卑和解;它不会让你变得完美,但会让你更爱自己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政策"活过来"的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撰写,与《微观经济学》并称"经济学双璧"。初版于1992年,第九版封面采用抽象化的经济周期曲线设计,仿佛在暗示读者:翻开书页就能掌握调控经济...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