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服饰史的“考古显微镜”,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桥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服饰史学者沈雪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深度的服饰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本书以服饰为透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深衣到明清补服的3000年中国服饰史,结合曾侯乙墓漆衣”“马王堆素纱襌衣”“唐代仕女图”“明清官服等200+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用服饰形制演变”“纹样文化寓意”“等级制度投射等视角,拆解了服饰如何成为社会密码”“文化如何渗透衣料”“审美如何随时代流转等核心命题。书中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反而像一场跟着古人穿衣服的沉浸式体验——沈雪用考古实证+文献互证+图像分析的三重方法,将蔽膝”“袴褶”“披帛等陌生名词,还原为能触摸、能想象、能共情的生活场景,被学界称为中国服饰史的通史典范’”,被普通读者称为比古装剧更真实的古代穿搭指南’”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博物馆展柜前的老裁缝:沈雪会突然问你你觉得深衣续衽钩边装饰还是礼制”“为什么唐代女子爱穿齐胸襦裙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进服饰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布帛经纬”到“文化觉醒”的认知突围

核心价值:用服饰的密码本,解码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服饰不是遮体布,而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史’”。沈雪用曾侯乙墓的漆衣”“马王堆的素纱襌衣”“明清的补服等案例证明:真正的中国服饰,是社会等级的标识”“民族融合的见证”“审美观念的载体”——它能解答为什么周代深衣上下连属”“为什么胡服骑射能改变中原服饰?”“为什么明清官员的补服文官禽鸟、武官猛兽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深衣续衽钩边不是多余的褶皱,是《礼记》中的具象化;为什么唐代齐胸襦裙高腰设计不是为了显瘦,是盛唐气象的视觉表达;为什么明清补服仙鹤纹样不是单纯的装饰,是文官清贵身份的符号。答案藏在作者对服饰三维度(形制、纹样、功能)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服饰认知,始于把布帛当史书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服饰切片

​​曾侯乙墓的漆衣密码:一件衣服,藏着周代礼制活化石’”​​:书中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拆解先秦服饰的礼制逻辑。这件距今2400多年的漆衣,衣身用红、黑、黄三色绘出蟠螭纹,领口、袖口缀有玉饰,下摆垂蔽膝(遮盖大腿的布帛)。沈雪指出:它不是普通的寿衣,是周代贵族的礼服模板。《周礼》规定天子服十二章,诸侯九章,这件漆衣的蟠螭纹对应龙纹,是诸侯级别的象征;蔽膝的长度膝三寸,严格遵循遮羞避短的要求。更震撼的是,考古学家在漆衣内层发现了丝质标签,写着曾侯乙之衣”——这段衣服上的名字描写,被《中国文物报》称为最古老的服饰身份认证现场。它用漆衣的纹饰”“玉饰的光泽”“标签的墨迹,让读者在2400年的时光里,触摸到周代礼制的温度

​​唐代齐胸襦裙盛唐密码:一条裙子,写尽胡汉交融时尚史’”​​:作者用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唐代壁画展现服饰的民族融合逻辑。壁画中,仕女们身着齐胸襦裙”——上襦短而窄,下裙高束至胸部,裙腰用锦缎拼接,裙摆垂步摇(垂挂的金属饰品)。沈雪记录了一个细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写道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这里的仙袂正是齐胸襦裙的裙摆。更有趣的是,书中对比了汉代深衣唐代襦裙领口设计:汉代深衣交领右衽(左襟压右襟),唐代襦裙圆领对襟(领口呈圆形,左右对称)——这种变化,正是胡服骑射胡汉服饰融合的结果。这段壁画里的唐朝时尚分析,被读者称为最治愈的文化交融启示录。它用裙腰的锦缎”“步摇的声响”“诗人的吟唱,戳破了唐代服饰=汉族传统的偏见。

​​明清补服等级密码:一件官服,藏着礼制人性博弈史’”​​:书中用故宫博物院藏的明清官员补服探讨服饰的政治功能。明代补服文官绣禽鸟(如仙鹤、锦鸡),武官绣猛兽(如狮子、老虎),清代补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顶戴花翎的规定——沈雪特别提到一个案例: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乾隆皇帝大阅图》中,乾隆帝身着明黄色龙袍,外罩石青色补服,补子上绣着正蟒(象征帝王至尊)。但鲜为人知的是,乾隆帝晚年曾因补服上的蟒纹太刺眼,私下命裁缝将金线改为银线”——这段帝王与补服的小心思描写,被《清史研究》杂志称为最生动的礼制与人情对话课。它用补子的纹样”“龙袍的颜色”“帝王的私改,证明了服饰的等级规则背后,藏着权力对人性的微妙妥协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跟着裁缝学做衣”一样“边读边悟”

写作特点:考古实证生活叙事的完美融合

沈雪的笔锋像裁缝的绣花针”——曾侯乙漆衣的纹饰”“唐代壁画的裙摆”“明清补服的针脚等实物细节搭建故事框架,用周礼的礼制规定”“胡汉的服饰融合”“明清的官场规则等文化理论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你觉得深衣钩边装饰还是礼制”“唐代女子穿齐胸裙,真的方便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2400年前的曾侯乙墓,蹲在漆衣旁,听沈雪说你看,这衣身的蟠螭纹,是的简化,代表诸侯的尊贵’”;或是坐在敦煌莫高窟的窟檐下,看画工用矿物颜料绘制齐胸襦裙的裙摆,阳光透过壁画上的步摇,洒在讲解员的身上;又或是站在故宫的储秀宫里,看清代裁缝用金线绣补服上的正蟒,线尾的银线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些细节像服饰的纪录片,把抽象的服饰史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阅读体验:从服饰小白文化观察者的认知觉醒

初读时,我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认知停留在服装史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衣服的书。直到读到唐代齐胸襦裙的盛唐密码章节,沈雪用壁画里的仕女裙摆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唐代服饰很华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华丽不是目的,是表达’——高腰设计展示开放,用胡服元素表达包容,用步摇声响传递灵动,这才是盛唐气象视觉语言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穿汉服的经历:我曾因交领右衽麻烦而放弃,却在看到唐代圆领对襟的襦裙时突然释然——“原来服饰的选择,从来不是个人喜好,是时代的文化基因;真正的传统,不是复制过去的款式,是理解过去的逻辑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大众”双重珍视的“服饰灯塔”

该书在服饰史学界被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通史标杆’”——《服饰研究》评价:沈雪用考古+文献+图像的三重证据,让中国服饰史零散资料变成了系统通史在大众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豆瓣读书Top10到知乎历史话题的高频推荐,从汉服爱好者国潮设计师,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国潮品牌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设计新中式服装,总说别只抄形制,去看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的纹样寓意’——《服饰史》里的文化,才是国潮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服饰,是‘活着的历史’”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服饰笔记”——里面有曾侯乙漆衣的纹饰分析(标注了蟠螭纹的等级象征)、唐代齐胸襦裙的壁画细节(用红笔圈出裙腰的锦缎拼接)、明清补服的针脚照片(旁边写着礼制与人情的博弈)。书中的沈雪说:服饰不是死去的布帛,是活着的历史’——你摸得到它的经纬,看得见它的纹样,甚至能到它的时代气息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逛博物馆的经历:我曾因古代服饰的陌生’”而走马观花,却在看到曾侯乙漆衣的玉饰’”时突然驻足——“原来玉饰不是装饰,是礼制物化服饰不是物件,是文化载体

最近重读《礼记》,我用这本书的服饰思维重新品味:《礼记·深衣》说深衣三祛,缝齐倍要,不是简单的裁剪规则,是‘‘秩序的强调;《簪花仕女图》里的齐胸襦裙,不是单纯的仕女穿搭,是盛唐开放的视觉宣言这种用服饰看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审美”“礼仪身份认同,都始于身上的衣裳;原来我们的创新”“设计文化自信,都始于理解衣裳里的文化密码’”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视角。当你下次因古代服饰陌生而困惑时,不会再翻两页就放下;当你遇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也不会再轻易否定——因为你知道,《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早已用曾侯乙的漆衣”“唐代的襦裙”“明清的补服,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中国文化,从身上的衣裳开始;真正的文化自信,从理解衣裳里的密码’”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沈雪在书中的服饰箴言​​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也是一面照见文化的镜子——你穿的不是布帛,是千年时光;你懂的不是款式,是中国精神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归晚》:雪落江南,一柄油纸伞撑开的江湖与人心 | 爱阅读

《归晚》:雪落江南,一柄油纸伞撑开的江湖与人心 一、基本信息:武侠版的《花样年华》,暗潮涌动的江南往事 《归晚》是作家退戈2024年出版的武侠言情小说,以民国初年的江南水乡为背景,讲述药铺少东家沈归晚与女刺客白蘅的十年纠缠。故事围绕“一柄刻有‘晚’字的油纸伞”展开,暗藏沈家灭门案真相与白蘅的复...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