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千年婚俗”的“社会变迁镜像”

若要给《中国婚姻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婚姻制度的时光标本’”。这部由社会学家陈鹏(1910-1993)先生撰写(1956年初版,1989年修订)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婚姻制度演变的学术专著。

陈鹏先生是贯通古今的大家:他既精通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又能将《礼记》《唐律疏议》等典籍与敦煌文书、地方县志等民间史料互证;既关注礼制对婚姻的规范,又深入分析经济、政治、性别观念对婚姻的影响。书中以婚姻形式为经(从群婚到一夫一妻)、以社会背景为纬(从母系氏族到父权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用百万余字的篇幅,将散落在考古发现、诗词歌赋、民间故事中的婚姻细节串珠成链,还原了一条自然选择社会建构’”的婚姻演变长河。

今天的读者或许会疑惑:现在都自由恋爱了,学老婚俗有啥用?但翻开目录就会发现,书中探讨的父母之命与自由意志”“聘礼与婚姻市场化”“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等问题,恰恰是理解中国婚姻家庭观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是高校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的镇系之宝,更是普通读者从婚姻看社会文化解码器”——读它,能明白为什么门当户对至今仍有影响,更能理解现代婚姻困境的历史根源。

二、书籍内容:婚姻的“千层饼”,藏着社会的“互动密码”

《中国婚姻史》最动人的,是它把抽象的婚姻制度变成了鲜活的社会现场。陈鹏像位婚姻考古师,专挑那些被浪漫化叙事掩盖的历史细节,用文献考据做手术刀,用现实关照做显微镜,剖出藏在三书六礼”“七出三不去”“从一而终里的社会互动逻辑

1.婚姻的起源密码:从群婚一夫一妻生存选择

书中开篇便颠覆了婚姻=爱情产物的浪漫想象: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如云南摩梭族的走婚),本质是生产力低下的生存策略”——男性共同抚养后代,女性专注采集,资源分配更高效;到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并非因为爱情,而是私有财产需要明确继承人(如商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作者用考古发现佐证: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夫妻合葬墓(男性墓随葬品远多于女性),印证了男权主导的婚姻从新石器时代便已萌芽;敦煌文书《放妻书》(唐代离婚契约)中愿妻相离之后,重梳蝉鬓,选聘高官之主的条款,更揭露了离婚自由的残酷性——女性被要求改嫁他人,而非追求自我。这些细节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婚姻浪漫表象下的生存逻辑

2.婚姻的仪式密码:从三书六礼简化婚礼文化展演

书中用大量文献与民俗记录,还原了传统婚礼的仪式逻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法律凭证”——聘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礼书记载聘礼清单(如大雁一对象征忠贞锦缎百匹象征财富),迎书则是交接仪式的法律依据;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一步都暗含社会关系确认”——纳采是男方试探女方家境,问名是核对生辰八字(怕相冲,纳吉是占卜吉凶(求祖先认可),纳征是支付聘礼(经济绑定),请期是协商婚期(协调家族时间),亲迎是公开宣告(向邻里展示地位)

​​闹洞房​​:表面是喜庆热闹,实则是性教育家族融合”——通过戏耍新人打破性禁忌,通过亲友参与确认新家庭被社群接纳。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对聘礼的分析:唐代聘礼锦缎百匹、金银十两看似奢靡,实则是货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用实物(绸缎、牲畜)代替货币,既能彰显诚意,又能稳定物价;而宋代聘礼以钱为主(如百贯钱),则直接反映了纸币流通对婚姻的影响。这种经济-婚姻的联动分析,让我突然懂了:​​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社群、经济的共同表演​​

3.婚姻的变革密码:从五四到当代的观念突围

书中并未止步于历史梳理,而是用近1/3篇幅聚焦近代婚姻变革:从五四时期反对包办婚姻的呐喊(如鲁迅《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悲剧),到1930年《民法》确立一夫一妻制;从1950年《婚姻法》废除纳妾”“童养媳,到21世纪剩男剩女”“不婚不育现象的涌现。作者用大量真实案例,还原了观念变革背后的社会阵痛

​​1920年代北京​​:知识女性追求自由恋爱,却被家族以断绝经济来源威胁,甚至有女性因私奔被沉塘

​​1950年代上海​​:工人阶级组织介绍婚姻盛行,街道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婚姻是革命任务,要服从组织安排

​​2000年代深圳​​:外来务工女性因没户口、没房子不敢结婚,催生了租房结婚”“裸婚等新形式。

这些案例像婚姻观念的时间胶囊,让我看到:​​每一次婚姻变革,都是个体自由社会规则的博弈——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由恋爱,不过是近百年来无数人用抗争换来的权利​​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文献拼图”,生动似“老辈说亲”

陈鹏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叙述暖若春风。他对史料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分析三书六礼,他不仅引用了《仪礼·士昏礼》的原文,还核对了敦煌莫高窟第12窟《婚礼图》的壁画细节(画中纳征环节,男方捧着锦缎,女方家陈列酒壶案几),甚至对比了汉代《白虎通义》与清代《大清会典》的差异;讲五四婚姻变革时,他翻出了《新青年》杂志的读者来信(如1919年一位女性读者写道:父母逼我嫁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我宁愿死),用真实声音还原了观念冲突的激烈。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幅婚姻史拼图,每块碎片都精准契合文献、文物与口述的原始纹路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陈鹏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古代婚礼时,他用唐代长安西市的婚服铺场景还原——“店铺里挂着绣着并蒂莲的红绸,伙计举着百子千孙的锦缎样品,新郎官攥着聘金清单,嘴里念叨着得挑块好的,别让女方家嫌寒酸’”;分析五四女性困境时,他引用了鲁迅好友许广平的回忆:我和鲁迅通信时,常聊起包办婚姻的痛苦,他说自由恋爱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打破旧世界的枷锁’”;谈当代婚姻时,他举了自己亲戚的例子:我表姐1985年结婚,婆家给了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年轻人结婚要房、车、彩礼,压力反而更大了。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老辈人的炕头,听他们用家长里短串起婚姻的变迁,既亲切又有收获。

他还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把婚姻史比作社会变迁的镜子”——“婚姻形式的变化,照见了经济模式(从农业到工业)、性别观念(从男尊女卑男女平等)、法律制度(从礼制法治)的演变;把三书六礼比作婚姻的合同’”——“聘书是意向书,礼书是条款清单,迎书是签约仪式,缺了哪样,婚姻合同都不完整;把五四婚姻变革比作破茧”——“旧礼教的茧壳虽厚,但无数女性的呐喊与抗争,终究让自由恋爱的蝴蝶飞了出来。这些比喻让抽象的婚姻史分析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婚姻社会纪录片,既轻松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好奇婚俗”到“懂社会逻辑”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中国婚姻史》时,我正对着三书六礼的名词发懵,觉得这些老规矩早过时了。但陈鹏用社会背景一拆解,我突然看见了:

汉代纳征要送大雁,不是迷信,而是大雁迁徙时从一而终,象征婚姻忠诚

唐代放妻书愿妻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不是薄情,而是唐代女性虽无离婚自由,但改嫁仍被社会接纳

宋代榜下捉婿(抢新科进士做女婿),不是荒唐,而是科举制兴起后,读书人成了潜力股,家族通过婚姻绑定社会资源’”

最震撼我的是读五四婚姻变革那一章。陈鹏分析子君与涓生的悲剧时,引用了《伤逝》原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他补充了一个细节:子君死后,涓生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以为自由恋爱能救我们,却忘了没有经济独立,自由不过是空中楼阁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父母辈的婚姻——他们当年自由恋爱结婚,却因单位分房要论资排辈”“孩子上学要拼父母’”而争吵;如今我这一代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又因催婚压力”“养老焦虑而迷茫。原来​​婚姻的自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套结果​​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书脊上。我随手翻开手机,看到朋友圈里表姐晒出婚礼请柬”——请柬上写着我们自愿结为夫妻,遵守《民法典》规定,互敬互爱,互相扶持。突然想起陈鹏在书中说:婚姻的本质,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自愿结合,但自愿的前提,是社会允许你选择,也允许你后悔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婚姻不再神秘,反而像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照见了我们对的期待,更照见了我们对自由的追求。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婚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社会观念的“清醒剂”

《中国婚姻史》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婚姻史研究的百科全书’”。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评价: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婚姻制度的演变,更用社会视角揭示了婚姻与家庭的本质——它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文化的载体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杭生则说:这本书是打开中国婚姻的钥匙’——不懂它,读《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就像看言情剧;懂了它,才能看见背后的家族利益社会规则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历史系学生在书评里写:以前觉得婚姻史就是记录婚礼流程,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父母之命不是封建糟粕,而是农业社会资源分配的需要自由恋爱也不是完全进步,而是工业社会个体意识觉醒的结果还有位已婚女性说:我和老公常为过年去谁家吵架,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春节团圆农耕社会家族凝聚力的延续’——现在我们约好轮流过年,既尊重传统,又照顾了彼此的感受。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通俗的壁垒。陈鹏没有用之乎者也故作高深,而是用白话文写理论;没有堆砌,而是用婚礼场景”“家族故事”“历史文献讲婚姻。它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如对聘礼经济功能的分析),让普通读者在字缝里读出原来如此的惊喜(如对闹洞房文化意义的解读)。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陈鹏的《中国婚姻史》,是把婚姻史的论文写在了生活里’——读它,你就能找到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婚姻是“社会的缩影”,理解是“和解的开始”

如果说《中国婚姻史》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社会的眼光看婚姻”——不再把婚姻当两个人的私事,而是当成家庭、社群、时代的共同作品;不再盲目批判传统婚俗落后,而是学会理解每一种婚姻形式都有其历史合理性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筹备婚礼与父母产生分歧(他们坚持要办传统婚礼,我想要旅行结婚),突然想起陈鹏在书中说:婚姻仪式的意义,是向社群宣告新家庭的成立’——只要双方达成共识,形式可以灵活。于是我调整了方案:在老家办一场简化版传统婚礼(保留敬茶”“交杯酒环节),再去云南旅行补办仪式。父母最终理解了我的选择,婚礼当天,妈妈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总觉得婚礼就得按老规矩来,现在才明白——‘规矩是死的,心意是活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陈鹏的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研究婚姻,更是如何与家人和解”——​​理解婚姻的历史逻辑,才能理解父母的坚持;理解父母的坚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陈鹏写的婚姻的最高境界,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相互尊重中共同成长’”,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中国婚姻史》时的震撼;想起读五四女性困境时,因不懂自由的不易而误解父母保守”——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婚姻复杂,而是因为我没找到理解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延续’——它从远古走来,带着生存的智慧;它向未来走去,承载着文明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婚姻定义,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婚姻自由”“性别平等”“代际沟通时,不妨先回到《中国婚姻史》的时光长廊:先看见婚姻的社会密码,再理解自己的情感选择”——因为只有懂婚姻,才能懂生活;只有懂生活,才能懂文明

这就是《中国婚姻史》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生活的启示录”——教我们如何在婚姻的千层饼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密码;教我们如何在传统的仪式中,读懂现代的情感需求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