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爬山时别只盯着终点,低头看看沿途的风景,或许才是更珍贵的修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成功学”套路的清醒之书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是作家陈默的第三部作品,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法则”类书籍,它的副标题直接点破内核——“在成就事业的路上,如何成为更好的人”。陈默曾任职于国内顶尖咨询公司,后转型为独立作家,擅长用商业案例拆解人性课题,文字风格兼具理性分析与人文温度。书中没有玄虚的理论,而是通过30+个真实人物的故事(从互联网创业者到街头早餐摊老板),探讨一个核心命题:当我们被“必须成功”的社会时钟推着跑时,“成仁”(这里的“仁”指对他人、对规则的敬畏,对本心的坚守)为何反而能成为更稀缺的成功竞争力?
二、内容亮点:用“矛盾案例”撕开成功学的伪装
书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成功”与“成仁”关系的颠覆式解读。比如第二章讲“妥协的艺术”,没有鼓吹“忍气吞声”,反而讲了一个反常识的故事:某新能源公司创始人李总,在行业疯抢市场份额时,坚持拒绝了一笔能快速扩张但需偷排污水的投资。结果三年后,竞争对手因环保问题集体暴雷,他的企业反而因“绿色资质”拿到国际订单。作者用这个案例戳破一个真相:短期的“成功”可能靠踩线,但长期的生命力一定来自对底线的坚守。
另一个让我眼眶发热的细节在第五章。作者采访了一位退休的社区民警王阿姨,她的工作笔记里夹着二十多年前的便签:“今天帮独居老人修水管,她塞给我一把青菜;明天巡逻时记得去幼儿园接迷路的小孩。”这些看似与“职业成功”无关的小事,最终让她成为整座社区最信任的“守护人”——所谓“成仁”,不过是把“对人好”变成日常惯性,而这种惯性,恰恰是任何KPI都量化不了的竞争力。
三、写作特点:像剥洋葱般层层拆解“成功”的本质
陈默的文字有种“温柔的犀利”。他没有站在道德高地说教,而是像个坐在你对面的老友,用“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的共情开启话题。比如在讨论“996是否值得”时,他没有直接批判加班文化,而是讲了自己刚入行时连续加班三个月,却在某个深夜发现:同事们虽然嘴上抱怨,但会悄悄帮他热饭,保洁阿姨会留一盏走廊灯——那些被“成功学”忽略的“微小善意”,才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真正动力。
书的结构也暗藏巧思:每章以一个“矛盾命题”开头(比如“要野心,还是要初心?”“要效率,还是要温度?”),然后用真实案例展开,最后用一句金句收尾。我最爱的是结语部分的总结:“成功是把事做成,成仁是把人做好;前者决定你能走多快,后者决定你能走多远。”这句话像一根线,把全书零散的故事串成了项链。
四、阅读体验:像喝一杯温热的茶,初尝回甘,细品醒神
我是周末在咖啡馆读的这本书。起初以为是本“心灵鸡汤”,翻了两页却被拽了进去——作者太懂当代人的焦虑了:他说“我们刷着朋友圈的‘成功人设’,却不敢承认自己也在羡慕别人的生活”;他说“那些教你‘厚黑’‘权谋’的书,就像给你递了一把刀,却没告诉你刀刃也会割到自己”。
最触动我的是第三章的一个场景:作者采访一位创业失败的女士,她坐在奶茶店里说:“以前我总觉得‘成仁’是成功后的奢侈品,现在才明白,它是失败时最后的底气。”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为了抢项目偷偷改了同事的数据,虽然没被发现,但之后整整一个月都睡不安稳——原来“成仁”不是高尚的牺牲,而是对自己内心的诚实,这种诚实,才是对抗焦虑的铠甲。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被低估的“社会情绪解药”
这本书上市后意外火了。在豆瓣拿到8.9分,很多读者留言:“终于有人不说‘你要狠’,而是说‘你要稳’了”“读完第二天,我把电脑里存了三年的‘摸鱼攻略’删了”。甚至有企业把前两章列为新员工培训材料——某互联网公司HR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不怕吃苦,怕的是‘吃了苦却丢了魂’。”
更难得的是,它打破了“成功学”与“心灵鸡汤”的壁垒。媒体人梁文道在推荐语里说:“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成为成功的自己’——前者是技巧,后者是修行。”而对我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夜晚,我关掉了手机里的“效率APP”,第一次认真思考:“我想要的‘成功’,到底是别人的眼光,还是自己心里的那团火?”
最后想说:这本书教会我的“成功哲学”
现在的我,依然会为项目加班,但会在下班前给同事留一份热咖啡;依然会争取晋升机会,但会在汇报时主动提到团队成员的贡献。因为我终于明白:所谓“既要成功,也要成仁”,不过是把“成就自己”和“温暖他人”变成同一件事——当你不再把自己当成“成功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时,成功反而会更自然地来找你。
如果你也受够了“必须赢”的焦虑,如果你也想在追逐目标时保留一点“人味”,这本书值得一读。毕竟,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从来不是“成功的勋章”,而是“成仁”时,心里那份踏实的、温暖的、不慌不忙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