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7

《寄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现代法治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学论文、奏折、书信、笔记等80余篇,近50万字。这部文集诞生于中国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沈家本既是传统法律的守护者(曾任刑部侍郎,主持修订《大清律例》),又是现代法治的先驱者(参与制定《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其文字既浸透着对传统法律的深刻理解,又闪耀着对现代法治的探索光芒。它不是法律条文的汇编,而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法律思想史”——礼法关系的哲学思辨,到刑法改革的实践困境,从民法起源的历史考证,到诉讼程序的制度设计,沈家本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触摸近代中国法治心跳的窗口。

二、核心价值:从“法律工具”到“文明基因”的“法治启蒙术”

很多人对沈家本的认知停留在修订《大清新刑律》的表面,但《寄簃文存》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法律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文明的基因”——它的每一次变革,都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社会需求深度交织;读懂沈家本,才能真正理解国法治为何如此艰难,又将如何走向未来​​

比如沈家本在《寄簃文存·论刑法之沿革》中对礼法关系的辨析:中国法律,礼法合一久矣。礼者,法之精神;法者,礼之保障。然近世以来,礼渐衰而法渐炽,非礼之过,乃法之未得其道也。他没有否定礼法合一的传统价值,而是指出近代法律改革的痛点:盲目照搬西方法律(如罪刑法定),却忽视了中国礼法文化的深层逻辑(如亲亲相隐”“以教代刑)。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让读者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国近代法律改革屡遭水土不服”——不是西方法律不好,而是我们还没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价值更具现实意义——法治中国成为国家战略,许多人开始讨论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化,《寄簃文存》提醒我们:​​传统法律的生命力,不在照搬条文,而在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基因​​。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民本思想(如沈家本主张刑法宜宽”“恤刑慎杀)、司法便民(如他提出诉讼程序应简化,避免百姓讼累’”)、生态保护(如他在《大清现行刑律》中增设盗伐林木罪),实则是古人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结晶,能为当今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根脉

三、内容亮点:从“律文考据”到“社会透视”的“显微镜式”深耕

沈家本的写作最动人之处,在于他既能钻进去解构具体法律制度,又能跳出来还原历史现场。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对法律与社会互动的精准捕捉——那些被我们视为法律史常识修订《大清新刑律》”“设立大理院,在他笔下成了观察近代中国社会的棱镜

我印象最深的是《寄簃文存·论死刑之存废》一文。针对当时废除死刑的激进主张,沈家本没有简单否定,而是用历史数据+现实案例展开分析:

余尝考历代刑制,死刑之数,汉以前盖寡,唐律仅存绞斩二种,宋元增至凌迟等十数种,明律复增枭首、戮尸,遂至残酷。然观近世东西各国,虽号称文明,死刑之存废,亦视国情而定。吾国今日,民智未开,风俗未厚,若骤废死刑,恐奸宄横行,善良受害。故余主张慎用死刑,而非废除’——凡可宥者,皆从宽典;必不可宥者,始用极刑。这段文字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死刑存废的本质: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选择;它不是照搬西方,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性判断

另一个亮点是对民法起源的考证。沈家本在《寄簃文存·民法总则商榷》中,从《周礼》媒氏掌万民之判(婚姻登记)、《唐律》户婚律(家庭财产)等传统法律中,梳理出中国民法的雏形​​中国自古有民商之法,特未以民法名之耳。如买卖’‘借贷’‘婚姻’‘继承之规定,散见于律例之中,实为民法之滥觞。​​他用《大清现行刑律》中典买田宅”“钱债纠纷的具体案例佐证:这些规定虽简陋,却已涵盖物权’‘债权’‘亲属法等现代民法核心内容——我们并非没有民法传统,只是未将其体系化这种从传统中找基因的视角,让民法西方舶来品变成了国文明的固有传统

四、写作特点:“严谨的考证”裹着“情怀的温度”

沈家本的写作风格很矛盾:他既是严谨的法学家(每段考证都标注据《唐律疏议》卷X”“参考《大清会典》卷Y),又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法律理想主义者(文字间流淌着对公平”“仁政的执着)。这种严谨+情怀的结合,让《寄簃文存》读起来像一部近代法律版《论语》

比如在写诉讼程序改革时,他没有直接罗列状纸格式”“审限规定,而是还原了一个光绪年间的民间诉讼场景:

光绪三十年,直隶某县农妇王氏,因丈夫被地主诬陷偷牛,赴县衙告状。县官以民告官为由,拒收状纸。王氏跪泣三日,终得递状。然县官受地主贿赂,判王氏诬告,杖责二十大板。王氏不服,赴府上诉,府尹以越诉为由,发回重审。如此反复,耗时半年,王氏家贫,无力延请讼师,最终含冤而死。这段文字像催泪弹一样,让我看见了近代百姓打官司的艰难——原来诉讼程序的改革,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百姓争一口气。沈家本在文后写道:诉讼程序之弊,在于官贵民贱。若能许民自讼’‘简化程式,则民冤可伸,吏治可清。这种为民请命的情怀,让法律改革制度设计变成了人性温度

更妙的是沈家本对现代法治的启示。他在《寄簃文存·自序》中指出:法治者,非他,乃治人之法——法之善恶,在乎是否符合人情’‘天理。近代以来,吾国效法西法,然西法之长,在于精密;吾国之短,在于轻法。欲融西法之长,补吾国之短,当以仁政为本,以民本为纲。这种古今贯通的视角,让近代法治历史事件变成了理解现代法治的参照系”——我们今天讨论的司法为民”“宽严相济,早就在《寄簃文存》的字里行间埋下了种子

五、阅读体验:从“晦涩难懂”到“醍醐灌顶”的“法史觉醒”

初读《寄簃文存》时,我有点发怵”——书里满是”“”“”“”“礼法等术语,像在看一本近代法律版《辞海》。但随着沈家本的引导渐入佳境,我突然开窍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寄簃文存·自序》里的一句话:余生平无他长,惟于法律一道,稍知一二。每念中国法律,代有沿革,而近代变革最剧,得失是非,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其详。故不揣谫陋,著为是编,非敢谓救时良策,亦欲为后世留一参考耳。作者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炫学问,而是想和读者一起触摸法律的温度’”——那些在律文冷冰冰死刑”“流刑,背后是古人对公平的追求;那些被后人误解的酷法”“宽律,实则是时代问题的法律答案。这种非功利的学术态度,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法史解析读起来像条文汇编,而这本书读起来像故事会”——因为它不追求权威,只追求真实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法律与人情的洞察。在《大清新刑律》修订记一节中,沈家本写道:余与修律诸君争论最烈者,莫过无夫奸一条。西法无此罪,吾国旧律则有和奸之条。或谓无夫奸无关风化,应废;或谓礼义廉耻,不可废。余以为:法律者,所以维持社会秩序也。若废此条,恐男女淫乱之风渐炽,非所以端风化也。’”这段文字像辩论现场一样,让我看见了近代法律改革的思想碰撞”——原来法律不是绝对理性的产物,而是理性与人情的平衡;原来修订法律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寻找未来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的《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发了会儿呆——那些被我背诵过的法律条文,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沈家本为死刑存废翻遍历代刑制,为民法起源考证三千年律例,为诉讼程序呼吁许民自讼”……原来,近代法治不是外来的客人,它就藏在我们的传统基因里,在礼法冲突的挣扎中,在为民请命的情怀里。

六、评价与影响力:近代法学的“奠基之作”,法治文化的“基因库”

《寄簃文存》的地位,在学术界有目共睹。著名法史学家杨鸿烈评价:沈子惇先生的《寄簃文存》,是中国近代法学的精神原乡’——它首次系统梳理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治的衔接逻辑,既保留了礼法合一的文化精髓,又引入了罪刑法定的现代理念,后世研究近代法史者,无人能绕过它。它不仅是高校法律史”“中国近代史专业的核心教材(几乎每所大学的中国法制史课程都将其列为必读书),更被列入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成为法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公务员的案头必备

在社会影响上,这本书的生命力更深远。这些年,法治中”“传统法律文化复兴成为热点,许多学者用《寄簃文存》研究古代法的现代转化,许多地方用礼法合一的理念推动基层治理(如浙江的乡贤调解、江苏的家风建设),许多学校将沈家本思想纳入思政课程(如用慎用死刑的主张讲解司法为民)。这种从学术到大众的传播,让这部书早已超越了的边界,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它教会我们:​​传统法律不是过时的旧法,而是现代法治的文化根脉;读懂传统法律,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法治​​

结语:一本能让你看见法治中国基因的书

如果说很多法学著作是用望远镜看朝代,《寄簃文存》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打开的不是某一朝代的法律秘密,而是整个中国近代法治的精神密码;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记忆法律条文,而是如何用法律的眼睛看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法治从不是外来的移植,它就藏在我们的礼法传统里,在为民请命的情怀里,在慎用死刑的理性里。沈家本用《寄簃文存》告诉我们:​​真正的法治,不是照搬西方制度,而是在传统中寻找未来;真正的法律精神,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对人性的尊重​​

如果你也想真正读懂中国近代法治,想触摸那些藏在律文”“奏折里的法治心跳,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沈家本的笔,从礼法关系的思辨走到死刑存废的争论,从民法起源的考证走到诉讼程序的改革,你会听见一个古老文明的心跳”——它时而沉重,时而轻盈,却从未停止。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 爱阅读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十二年的“跨国聊天室” 1954年至1966年,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用毛笔在泛黄信纸上写下250余封家书,寄给远在波兰留学的长子傅聪。这些信件像一串珍珠,串起了傅聪从青涩学生到“钢琴诗人”的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傅雷从严父到挚...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