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深挖16-18世纪欧洲重商主义政策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共生关系。译者严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的导读堪称“学术导游”,不仅补全了德国历史学派的背景,还附上施穆勒未被广泛传播的《18世纪普鲁士丝绸工业》论文,让读者看清:重商主义不是“过时政策”,而是国家崛起的“原始积累密码”。
二、核心价值:破解“国家与市场”的千年博弈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历史演化论”戳破了经济学界的两大迷思:
迷思一:重商主义是“落后政策”,自由贸易才是终极答案。
施穆勒用普鲁士丝绸工业的案例证明:当德国还是“散装邦国”时,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产业补贴让丝绸从“家庭作坊”升级为“规模化生产”,最终推动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这不就是今天“芯片战”“贸易战”的19世纪翻版?
迷思二:经济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施穆勒直言:“经济法则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时空特性。”就像他笔下的腓特烈大帝,既能对英国商品加征关税,又能对荷兰商人开放市场——这种“灵活重商主义”,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初期,某些主张“小政府”的学者突然呼吁国家干预经济——原来德国人100多年前就玩过这套“现实主义变通”!
个人触动:读到施穆勒说“历史上伟大的成就,产生于经济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时代”,我瞬间想起自己曾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项目。那些被废弃的工厂,何尝不是重商主义时代“国家-产业”联动的遗迹?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政策从来不是“纯学术游戏”,而是国家在历史舞台上的“生存策略”。
三、内容亮点:用“显微镜”看重商主义的“AB面”
施穆勒的写作像一位“学术侦探”,用三大线索拆解重商主义:
线索一:经济演化的“四阶段模型”。
他提出欧洲经济经历了“乡村→市镇→领地邦国→民族国家”的进化,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比如,中世纪的“市镇”靠行会垄断生存,而18世纪的“民族国家”则需要重商主义的“贸易战”争夺全球市场——这不就是“从地方小老板到跨国巨头”的升级路径?
线索二:重商主义的“国家构建术”。
施穆勒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重商主义的核心不是“赚钱”,而是“造国家”。他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例:由于货币区分散,各国竞相贬低货币,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种“内耗式竞争”,让德国人痛定思痛,最终用关税同盟“统一市场”。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想:今天的欧盟,是否也在重复这场“重商主义2.0”?
线索三:被误解的“零和博弈”。
施穆勒承认重商主义有“狭隘性”,但他更强调其“合理性”:当英国靠重商主义崛起后,却对落后国家宣扬自由贸易,这不就是“登高抽梯”?他引用李斯特的控诉:“英国人靠《航海法令》富强,却告诉德国人‘自由竞争’更好——这无异于让对手‘裸奔上赛场’!”
金句点睛:
“重商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国家竞争的永恒工具——只要主权国家存在,它就不会退出舞台。”
“自由贸易论者畅想‘全球联合’,却忘了历史上的重商主义战争,曾用殖民扩张与商业霸权连接世界。”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趣味的“混搭风”
施穆勒的笔法像一位“经济学段子手”,让硬核理论变得“好吃又好消化”:
历史细节控:他考证出,18世纪普鲁士丝绸工人每天工作14小时,但政府仍强制要求他们使用国产生丝——这种“既压榨又保护”的矛盾政策,让读者瞬间理解重商主义的“父爱主义”本质。
跨学科视角:书中穿插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军事学。例如,分析重商主义与“财政-军事国家”的关系时,他引用委内瑞拉的例子:“只要掌握财政和军事机器的国家希望血流成河,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浮云。”
画面感语言:形容重商主义时代时,他说:“金银为血,商船作剑,国权凌驾万顷波涛。”——这哪是经济学著作?分明是“经济学版《权力的游戏》”!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却“上瘾”的思想探险
真实体验:读前30页时,我被“经济演化阶段”“领地邦国”等概念炸得“脑容量告急”,但施穆勒用“普鲁士丝绸工业”这条主线串起所有碎片,像玩“拼图游戏”般逐渐清晰。读到德国人如何用关税同盟“统一市场”时,我忍不住拍案:“原来‘德国模式’的根,早在19世纪就埋下了!”
社会评价:
豆瓣读者“天人李子”留言:“译者的分析对理解原书很有帮助——只要多国竞争的格局还存在,重商主义的种种政策就不会消失。”
熊彼特评价施穆勒:“他的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主题,包括经济政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业组织形式——这些至今仍是经济学家的‘必修课’。”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没有终章”的经典
学术价值:这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重商主义与国家形成关系的专著,填补了经济学思想史的空白。施穆勒的“历史方法论”,让读者明白:经济政策不是“实验室产物”,而是“历史现场的应急方案”。
社会意义:在“贸易战”“科技封锁”横行的今天,施穆勒笔下“残酷的重商主义竞争”仿佛又复现于当下。他提醒我们:全球化从未“终结”,只是从“重商主义1.0”(殖民扩张)升级为“重商主义2.0”(技术霸权)。
个人推荐:如果你对以下问题好奇,这本书会给你“思想暴击”:
为什么德国能从“散装邦国”崛起为工业强国?
今天的“芯片战”“贸易战”,与19世纪的丝绸战争有何本质区别?
经济政策真的能“超越国家利益”吗?
最后一句安利:
“读这本书,就像坐上一台‘经济学时光机’——从16世纪的汉萨同盟商船,到19世纪的普鲁士工厂,再到21世纪的贸易战现场,你会看到:重商主义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上了不同的‘皮肤’,继续在国家竞争的舞台上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