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58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书名:《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第一位新儒家

出版时间:初版于1949年,历经多次修订,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为当前权威版本

定位:一部以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的文化哲学巨著,被学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

二、核心价值:一场关于“中国何以中国”的深度思辨

读者收获:

这本书像一架高倍显微镜,将中国文化的DNA层层拆解。它不满足于罗列文化表象,而是直击本质——为何中国能以伦理本位替代西方的宗教集团?为何科技与民主制度未能在中国自发萌芽?为何天下为公的理想能跨越千年仍具现实意义?

梁漱溟以伦理组织社会为核心,揭示中国文化的底层逻辑:当西方用宗教构建集体认同时,中国用家庭伦理的差序格局编织社会网络;当西方通过科学征服自然时,中国用天人合一的智慧追求和谐共生。这种文化基因的独特性,既是中国应对现代性挑战的软实力,也是理解当代社会转型的密码。

三、内容亮点:四大维度解锁文化密码

伦理本位:社会结构的家庭化

梁漱溟颠覆了中国是家庭本位的流行观点,指出中国社会实为伦理本位”——将家庭伦理扩展至社会关系,形成师父如父、天子如父、朋友如兄弟的泛家庭化网络。例如,他以周孔教化对比基督教:西方通过宗教建立集团生活,个人需服从教会权威;而中国通过礼乐教化实现个人与团体的消融,伦理义务取代了宗教信仰。这种结构既避免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原子化,也规避了集体主义的僵化,却也因缺乏公德意识导致一盘散沙的困境。

理性早熟:文化发展的双刃剑

中国文化的早熟性是全书最具颠覆性的论断。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遵循理智优先、理性滞后的发展路径(先发展科学,再升华精神),而中国文化在周孔时代便跳过理智阶段,直接进入理性层面,导致重人事、轻物事的特质。这种超前性成就了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与伦理的和谐之智,却也使科学精神与民主制度因缺乏向外征服的冲动而长期缺席。他以中医与西医的对比形象说明:西方如急性病的西医,注重效率与规则;中国如慢性病的中医,讲究调和与平衡。

循环史观:治乱交替的文化密码

为何中国历史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而非革命性突破?梁漱溟归因于职业分途替代了阶级对立。中国社会通过科举制度实现士农工商的流动,避免了两极分化,却也因缺乏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丧失变革动力。他预言:若不引入西方团体生活的基因,中国将永远在伦理社会的框架内循环。这一论断在当代内卷化讨论中仍具启示意义。

天下观:超越民族主义的全球视野

书中对中国非国家的论断令人耳目一新。梁漱溟指出,中国自古以文化体而非民族国家自居,其天下为公的理想超越了国界。这种思想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中焕发新生——当西方陷入零和博弈时,中国提供的合作共赢方案,恰是传统天下观的现代演绎。

四、写作特点:思想者的“手术刀式”剖析

问题意识驱动:全书以人生意义民族前途两大问题为轴心,从中国人为何缺乏公德中国能否实现民主,每个章节都像一场苏格拉底式的追问。

中西对比框架:梁漱溟以基督教与周孔教化、庄园经济与小农经济、行会制度与家族伦理为对照,在对比中凸显中国文化的特异性。

语言魅力:既有学者的严谨(如对理性”“理智的辨析),又有文人的灵动(如将中国文化比作隐士,西方文化比作骑士)。书中金句频出:中国文化之伟大,不在于其完美无缺,而在于其历久弥新。”“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

五、阅读体验:一场思想界的“醍醐灌顶”

个人触动: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文化脱胎换骨。作为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青年,我曾困惑于为何中国人如此重视人情?”“为何我们总在内卷躺平间挣扎?梁漱溟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用伦理的柔韧性化解现代性的刚性冲突。当西方用法律约束行为时,中国用唤醒内心的道德自觉;当西方用竞争激发活力时,中国用维系社会稳定。这种智慧,既是应对内卷的解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共鸣:

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这本书的价值愈发凸显。费孝通、余英时等学者盛赞其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豆瓣读者评价:读梁漱溟,方知何为大家风范’——没有情绪化的批判,只有冷静的剖析与深沉的热爱。

六、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空的思想共振

学术地位:被收入《梁漱溟全集》,成为北大、清华等高校文化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

现实启示:书中对公德缺失”“科技滞后的批判,与当代信任危机”“卡脖子技术等议题形成跨时空对话。

国际影响:其文化流派观被西方学者引用,用于分析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路径。

七、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思想圣典

推荐理由:

如果你渴望理解中国何以中国,如果你厌倦了非黑即白的文化批判,如果你希望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中国文化要义》将是你书架上的定海神针。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却会赋予你一双文化透镜”——透过它,你能看清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也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性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最后,以梁漱溟的箴言共勉:

文化之根深蒂固,非一时所能动摇。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深刻认知基础上的从容。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捆随波逐流的木筏,载满了人类永恒的命题——当社会规则与人性良知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在道德的泥沼中划出自由的航道?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荒诞与真实 "假死骗局"的黑色幽默 书中最颠覆的设定是哈克为逃避酗酒父亲的追杀,自导自演"被谋杀"的闹剧。当他将猪血洒在木屋地板上,听着村民为"自己的死亡"欢呼时,这...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以“汉学经典”为靶心,用30篇短评、50万字的篇幅,覆盖《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楚辞》等20部汉学核心典籍,结合现代学术方法(如文本细读、跨学科比较、接受史研究),重新审视汉学的“学术基因”与“当代价值”。 它不是“汉学入门教材”,而是“学术思考的实验场”——书中既有对“《史记》叙事中的‘...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典内核。封面采用仿古籍函套设计,暗红底纹上烫金的“红楼梦”三字如通灵宝玉般温润,翻开时纸张发出的沙沙声,恰似书页间藏着的潇湘竹影。 二、书籍内容:一日一景,一页一情 不同于普通日历的简单日期标注,书中每日都以《红楼梦》原文片段为骨架:正月初一选录元妃省亲的盛景,芒种节则摘黛玉葬花的凄婉,甚至连秋分日...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什么”。这一吵,就是两千四百年。 一、书籍基本信息:柏拉图的“爱欲说明书”,写尽人类最原始的心动 《会饮篇》是柏拉图最富戏剧性的对话录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385年。故事发生在雅典富豪阿伽松的家中——这位悲剧诗人刚赢得戏剧比赛,设宴庆祝,席间六位宾客(包括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斐德罗等)轮流发表“赞爱...

《货币万能》:18世纪经济预言家的现代回响 | 爱阅读

《货币万能》:18世纪经济预言家的现代回响 | 爱阅读

《货币万能》:18世纪经济预言家的现代回响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数学武装的货币宣言 《货币万能》是英国经济学家雅各布·范德林特1734年完成的经济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中文出版,王兆基译,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货币数量论"为核心,提出"商品价格与货币流通量成正比"的颠覆性观点,被马克思称为"工人阶级最出色的辩护书"。范德林特作为木材商出身的学者,其理论兼具商业实践智慧与学术前瞻性,甚至影响重农学派与社会主义思潮。 二、核心价值:给普通人的经济学启蒙课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通俗语言揭开了货币运行的底层逻辑: 货币数量论的先驱:范德林特否定"货币天生神圣"...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领衔,联合全国30余所高校的语言学家,历时10年,走遍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田野调查+影像记录”的方式,抢救性保存了50种濒危方言、1000余项民俗文化,最终编成这套“语言文化活化石”——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分“方言卷”“民俗卷”“文化卷”三大系列,共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中文版保留了原书标志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瘟疫、宗教改革、艺术革命等关键节点,将这段历史还原为"文明基因突变"的实验室。 二、核心价值:现代文明转型的显微镜观察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解剖刀,剖开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延续。道森通过"瘟疫医生鸟嘴面具"的象征意义、美第奇家族如何用银...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丹文明的底层代码”。它不仅还原被《辽史》扭曲的细节,更让读者学会“在边缘史料里看见被遮蔽的文明真相”:当读到“契丹首领如何用‘可汗权杖’构建联盟”时,能立刻联想到现代企业的“股权激励”;当看到“草原壁画中的狩猎场景”时,能清晰感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逻辑。 二、内容亮点:在碎片中解码契丹的“文明...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金融风暴写尽时代”的“中国民族工业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典藏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以19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民族工业生存图鉴”、通过“吴荪甫×赵伯韬”双雄对决折射经济战本质、收录茅盾创作手记+1930年代上海金融档案、被译为20+种语言的“世界认识中国经济的窗口”​​。它不是“商战小说”或“工业传奇”,更像一位“蹲在证券交易所二楼看行情的旧职员”的“时代笔记”——从吴荪甫在交易所里“攥着电报稿发抖”的清晨,到裕华丝厂女工“举着...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等一场“不可能的团圆”。 一、基本信息:从“鸮”到“十”,晋江顶流的“都市治愈宇宙”再升级 《子夜十》是耳东兔子继《子夜鸮》后的都市奇幻新作,2023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晋江治愈系天花板续作”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4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9,更被改编为现象级广播...

《政府片论》:解剖政府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政府片论》:解剖政府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政府片论》:解剖政府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政治哲学的激进著作 1776年,年仅28岁的杰里米·边沁匿名出版《政府片论》,用数学般的严谨向"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传统政治理论宣战。这部被密尔称为"功利主义宣言书"的著作,在法国大革命前夜,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关于政府本质与法律目的的世纪争论。 二、核心价值:用"最大幸福"原则重构政府合法性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政府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彻底颠覆传统"君权神授"观念,将政府权力关进功利主义的笼子——任何法律或政策,都必须通过"痛苦与快乐"的计算...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 爱阅读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 爱阅读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现实写就的政治启蒙教科书” 《政治学》是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Roskin)于1991年出版的经典教材,首版即轰动学界,被译成1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入选哈佛、耶鲁等1000余所高校的“政治学入门必读书目”。书的封面是一幅动态的水墨画:蓝色河流中漂浮着齿轮、选票、抗议标语,河岸上是不同肤色的普通人——那是罗斯金笔下“流动的政治世界”,也是无数读者心中“打破政治玄学”的启蒙地图。 二、内容亮点:权力的“漩涡”,藏着“政治”的最真与最痛 《政治学》的核心不是“背诵政...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初版于1936年,堪称“简化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它篇幅短小精悍,全文没有厚重的理论堆砌,却像一把锋利的“权力解剖刀”——直接戳中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哪怕你是对政治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些政策总偏向特定群体”“权力到底在如何影响生活”,是真正能“让政治走下神坛”的入门好书。 二、书籍内容:不聊空洞制度,只拆“利益分配的真实逻辑” 拉斯韦尔在书里最核心的思路,是把复杂的“政治学”转化为三个直...

《职场心理类型(MBTI视角)》:用性格密码解锁职场协作的“通关攻略” | 爱阅读

《职场心理类型(MBTI视角)》:用性格密码解锁职场协作的“通关攻略” | 爱阅读

《职场心理类型(MBTI视角)》:用性格密码解锁职场协作的“通关攻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职场人”现形的性格解码手册 《职场心理类型(MBTI视角)》是组织心理学家马丁·博伊德于2020年出版的实用指南,全书以“MBTI十六型人格”为核心,系统解析“不同性格类型在职场中的行为模式、沟通偏好与协作方式”。该书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21世纪职场协作的‘性格地图’”,其“MBTI应用模型”直接启发了微软、腾讯等企业的团队建设课程,从招聘面试到项目管理,都能看到博伊德理论的影子。 二、核心价值:从“性格标签”到“协作优势”的认知革命 这本书不是“星座运势指南”,而是“用心理学解构职场的...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拿到《智者》时,封面是青灰色的砂岩质感,烫金的书名像被岁月磨旧的印章,翻开扉页,作者手写的“致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答案的人”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智者”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一场邀请:请放下手机,泡杯茶,和我们一起拆解那些困扰人类千年的“思维迷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哲学走下神坛,变成一场“思维健身” 《智者》由历史学者兼哲学作家陈默耗时八年写成,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常见的“智者故事集”,它更像一本“思维实验手册”——全书以24个历史场景为切口(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到达芬奇在笔记里画“失败的飞行器”;从庄子与...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婚姻史》:读罢“红妆翠袖”,方懂“婚姻”里的“社会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千年婚俗”的“社会变迁镜像” 若要给《中国婚姻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婚姻制度的‘时光标本’”。这部由社会学家陈鹏(1910-1993)先生撰写(1956年初版,1989年修订)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婚姻制度演变的学术专著。 陈鹏先生是“贯通古今”的大家:他既精通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又能将《礼记》《唐律疏议》等典籍与敦煌文书、地方县志等民间史料互证;既关注“礼制”对婚姻的规范,又深入分析经济、政治、性别观念对婚姻的影响。书中以“婚姻形式”为经(从群婚到一夫...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

《中国科学思想史》:解码千年智慧的科学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思想史》:解码千年智慧的科学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思想史》:解码千年智慧的科学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故宫藏本到科学史"圣经"的传奇 《中国科学思想史》是科学史学家刘钝基于故宫博物院珍本文献编纂而成的跨学科著作,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2020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梳理从先秦到近代的科学思想脉络,提出"阴阳五行是古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石""天人合一孕育生态科学"等创新观点,被学界誉为"中国科学思想研究的里程碑",入选教育部"科技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影响三代科学史研究者。 二、核心价值:从"技术史"到"思想史"的认知革命 1.理论奠基:打破"科学西化论"的思维定式 刘钝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具有"整体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用“制度显微镜”解码千年治乱密码,看透中国传统政治的“活的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用“制度显微镜”解码千年治乱密码,看透中国传统政治的“活的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用“制度显微镜”解码千年治乱密码,看透中国传统政治的“活的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史学大家”的政治“解剖课”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史学家钱穆(1895-1990)195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通史致用”学术体系成熟的关键期。不同于传统史书对“帝王将相”的热衷,钱穆以“制度史”为切口,用近300页篇幅,聚焦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从汉代“察举制”到唐代“科举制”,从宋代“二府三司”到明代“内阁制”,再到清代“军机处”,将制度置于“时代需求、文化基因、社会结构”的宏观背景下,完成了一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深度“解剖”。 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打通古今”的文学批评“地图” 若要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考古发掘报告’”。这部由罗根泽先生(1900-1960)耗时十年写成的经典(初版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专著——上起先秦“诗言志”,下迄清代“神韵说”,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经,以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等经典批评为纬,最终绘就了一幅“千年文心”的全景图。 罗根泽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考古派”大家,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只重“名家名篇”,而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