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6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史。20世纪50年代后虽经修订,但核心框架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前瞻性——应急管理尚未成为热词的年代,陈先生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防灾-救灾-重建的完整逻辑。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再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新增了现代学者的导读,更适合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容:比“灾难故事”更震撼的,是“破局智慧”

若单看目录,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苦难实录水旱之灾”“蝗螟为患”“兵灾匪祸”……但翻到正文才发现,陈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每个灾难的肌理,重点全在人如何应对

比如写水灾,他没有停留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而是用大量地方志数据证明:唐代为何能在黄河泛滥区十年九收?关键在均田制下配套的义仓制度”——每块田按产量交10%的粮食入仓,灾年按人头分配,仓廪实直接绑定了民心稳。再比如讲蝗灾,他从《齐民要术》里翻出宋代农民的扑蝗法:清晨用竹枝扫蝗卵,正午用布单罩虫群,甚至发明了养鸡食蝗的生物防治——这些细节比任何救灾英雄的故事都更鲜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丁戊奇荒(1876-1879年)的记录:这场覆盖华北五省的大旱,死亡人数超千万,但陈先生没有渲染饿殍遍野的惨状,反而聚焦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一个土办法”——他鼓励乡绅开设粥厂,但规定领粥者必须自带碗筷,看似苛刻,实则避免了流民哄抢;更绝的是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渠道、补城墙,每人每天发两斤粗粮,灾民的手没闲着,心就没凉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至今读来仍像一记重锤,敲在灾难应对的本质问题上。

三、写作特点:学术的严谨,故事的鲜活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救荒史》的硬核藏在细节里:陈先生查阅了《史记》《汉书》到明清《灾异志》的上千种史料,统计了2000余年间的水旱蝗灾次数,连某县志记载大旱,树皮皆食尽,人相食’”这样的只言片语都被标注出处。但他的文字却毫无学究气——饥荒中的婚姻时,他引用了河北《获鹿县志》的记录:灾年女子嫁妆仅一升米,谓之米婚;男子娶亲需背三斗粟,谓之粟礼短短两句,就把生存压力下的人情变迁写得活灵活现。

更妙的是他的古今对照。比如讲到仓储制度时,他突然插入一句:今日某些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若能学学宋代常平仓丰年收、灾年放,怕是能少些过期食品浪费的荒唐。这种跳出历史说现实的机锋,让严肃的学术书有了对话感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位“老祖宗”聊生存哲学

第一次读《中国救荒史》是在去年夏天,当时河南正遭遇特大暴雨。合上书本时,我盯着窗外的积水突然明白:古人面对灾难时的慌乱、挣扎、智慧,其实和我们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因粮道被淹绝望,会因官仓贪腐愤怒,但更会在绝境里想出借牛耕田分半粮”“卖棺木换粮的土办法。

书中最让我流泪的,是一个关于义庄的故事:明清时期,江南富户建义庄储存粮食,规定族中若有灾,按人头领粮,但领粮者需帮庄里修一次路。这哪是慈善?分明是用互助把个体危机变成群体责任——今天的社区互助群”“志愿者救援队,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吗?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灾荒从未远离人类,但古人的抗灾思维从未过时——它不是等靠要的依赖,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灵活变通的策略”“守望相助的温度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经典到“生存指南”

《中国救荒史》的地位,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它是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史》评价),顾颉刚曾说读史不知灾荒,等于读人不知生死。而它的破圈则更有意思——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这本书被多地应急管理局列为参考读物,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当社区治理教材书里讲的以工代赈’‘民间仓储,和我们现在的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储备简直是古今呼应。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知识输入。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小危机(比如疫情封控、工作变动)时,多了份古人视角的从容——原来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从大禹到现在从未改变:准备充分、灵活应变、彼此扶持。

最后: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话

书里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上:灾荒是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天的无情,而是人的有备。

如果你也想理解中国人如何在灾难中活下来,又如何活得有尊严,不妨翻开这本《中国救荒史》——它不会给你灾难浪漫化的幻想,但会让你看见:在绝望的裂缝里,古人曾怎样用智慧种出希望的芽。而这芽,今天依然在生长。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 爱阅读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拉丁文铸就的政治哲学基石 公元前51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政坛失意后完成《国家篇法律篇》,用对话体形式构建起自然法与共和政体的理论体系。这部被西塞罗称为"献给罗马的礼物"的著作,18世纪被伏尔泰称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的历史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为三国迷,我曾以为对“三国”的脉络早已稔熟:桃园结义、赤壁火攻、六出祁山……但这些多是聚光灯下的“主戏”。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划开了诸葛亮病...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 爱阅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善与恶”的南方哥特式寓言 《好人难寻》是美国文学大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20年)。这部被视为“20世纪最尖锐的道德寓言”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