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史。20世纪50年代后虽经修订,但核心框架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前瞻性——在“应急管理”尚未成为热词的年代,陈先生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防灾-救灾-重建”的完整逻辑。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再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新增了现代学者的导读,更适合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容:比“灾难故事”更震撼的,是“破局智慧”
若单看目录,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苦难实录”:“水旱之灾”“蝗螟为患”“兵灾匪祸”……但翻到正文才发现,陈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每个灾难的“肌理”,重点全在“人如何应对”。
比如写“水灾”,他没有停留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而是用大量地方志数据证明:唐代为何能在黄河泛滥区“十年九收”?关键在“均田制”下配套的“义仓制度”——每块田按产量交10%的粮食入仓,灾年按人头分配,“仓廪实”直接绑定了“民心稳”。再比如讲“蝗灾”,他从《齐民要术》里翻出宋代农民的“扑蝗法”:清晨用竹枝扫蝗卵,正午用布单罩虫群,甚至发明了“养鸡食蝗”的生物防治——这些细节比任何“救灾英雄”的故事都更鲜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丁戊奇荒”(1876-1879年)的记录:这场覆盖华北五省的大旱,死亡人数超千万,但陈先生没有渲染“饿殍遍野”的惨状,反而聚焦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一个“土办法”——他鼓励乡绅开设“粥厂”,但规定“领粥者必须自带碗筷”,看似苛刻,实则避免了流民哄抢;更绝的是“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渠道、补城墙,每人每天发两斤粗粮,“灾民的手没闲着,心就没凉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至今读来仍像一记重锤,敲在“灾难应对”的本质问题上。
三、写作特点:学术的严谨,故事的鲜活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救荒史》的“硬核”藏在细节里:陈先生查阅了《史记》《汉书》到明清《灾异志》的上千种史料,统计了2000余年间的水旱蝗灾次数,连“某县志记载‘大旱,树皮皆食尽,人相食’”这样的只言片语都被标注出处。但他的文字却毫无学究气——写“饥荒中的婚姻”时,他引用了河北《获鹿县志》的记录:“灾年女子嫁妆仅一升米,谓之‘米婚’;男子娶亲需背三斗粟,谓之‘粟礼’。”短短两句,就把“生存压力下的人情变迁”写得活灵活现。
更妙的是他的“古今对照”。比如讲到“仓储制度”时,他突然插入一句:“今日某些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若能学学宋代‘常平仓’的‘丰年收、灾年放’,怕是能少些‘过期食品浪费’的荒唐。”这种“跳出历史说现实”的机锋,让严肃的学术书有了“对话感”。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位“老祖宗”聊生存哲学
第一次读《中国救荒史》是在去年夏天,当时河南正遭遇特大暴雨。合上书本时,我盯着窗外的积水突然明白:古人面对灾难时的慌乱、挣扎、智慧,其实和我们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因“粮道被淹”绝望,会因“官仓贪腐”愤怒,但更会在绝境里想出“借牛耕田分半粮”“卖棺木换粮”的土办法。
书中最让我流泪的,是一个关于“义庄”的故事:明清时期,江南富户建“义庄”储存粮食,规定“族中若有灾,按人头领粮,但领粮者需帮庄里修一次路”。这哪是“慈善”?分明是用“互助”把个体危机变成群体责任——今天的“社区互助群”“志愿者救援队”,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吗?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灾荒从未远离人类,但古人的“抗灾思维”从未过时——它不是“等靠要”的依赖,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灵活变通的策略”“守望相助的温度”。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经典到“生存指南”
《中国救荒史》的地位,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它是“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史》评价),顾颉刚曾说“读史不知灾荒,等于读人不知生死”。而它的“破圈”则更有意思——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这本书被多地应急管理局列为“参考读物”,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当“社区治理教材”:“书里讲的‘以工代赈’‘民间仓储’,和我们现在的‘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储备’简直是古今呼应。”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知识输入”。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小危机”(比如疫情封控、工作变动)时,多了份“古人视角”的从容——原来“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从大禹到现在从未改变:准备充分、灵活应变、彼此扶持。
最后: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话
书里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上:“灾荒是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天的无情,而是人的有备。”
如果你也想理解“中国人如何在灾难中活下来,又如何活得有尊严”,不妨翻开这本《中国救荒史》——它不会给你“灾难浪漫化”的幻想,但会让你看见:在绝望的裂缝里,古人曾怎样用智慧种出希望的芽。而这芽,今天依然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