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78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形式,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凯恩斯的动物精神、科斯的交易成本等经典理论,拆解成200余篇短小精悍的经济学小故事。书中案例从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到股市的追涨杀跌,从职场内卷到婚姻博弈,堪称一部经济学版的《人间烟火》

二、核心价值:让经济学“从庙堂走向江湖”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掉了经济学的高冷面具,将其还原为理解生活的工具箱。读完你会发现:

经济学不是数学游戏,而是人性观察术:为什么菜市场大妈总说再便宜点就亏本?为什么年轻人宁愿996也不愿换工作?书中用成本收益分析”“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理性逻辑——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做经济学决策

复杂社会问题,可以用经济学滤镜看透本质:房价为什么涨?内卷怎么破?贫富差距如何缩小?书中用供需曲线”“边际效用”“外部性等工具,将这些宏大叙事拆解成可理解的生活碎片。例如,用公共地悲剧解释职场摸鱼,用博弈论分析夫妻吵架”——原来,经济学能帮我们更聪明地生活

中庸之道,是经济学的终极智慧:书名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作者的核心观点——经济学既需要高明的理论抽象(如边际分析、一般均衡),也要中庸地回归现实(考虑人性、文化、制度)。这种理性与烟火气的平衡,让经济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生活指南

三、内容亮点:用“生活显微镜”放大经济学

李想的写作像一位经济学侦探,用三个放大镜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

菜市场经济学:用小场景讲透大理论

书中有一篇《为什么菜市场大妈总说亏本?》,用信息不对称解释:大妈知道菜的成本,但顾客不知道,所以喊亏是讨价还价的策略。这种把学术概念种进生活土壤的写法,让理论瞬间变得鲜活。

职场经济学:用博弈论破解内卷

在《为什么躺平内卷更理性?》中,作者用囚徒困境分析: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内卷(加班、考证),最终结果可能是集体疲惫但收益不变;而躺平看似消极,实则是打破博弈僵局的智慧——就像两个囚徒中,一人选择沉默,反而能获得更轻的处罚。

情感经济学:用成本收益谈婚姻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婚姻是一场长期合作》,作者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人选择结婚?因为婚姻能降低找伴侣”“共同生活”“养育子女的交易成本(比如,合租比单独租房更省钱,一起做饭比点外卖更划算)。这种把爱情算成账的视角,虽然有点反浪漫,但却真实得让人无法反驳。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段子手灵魂的“完美混搭”

李想的笔法像一位经济学相声演员,把硬核理论藏在幽默段子里:

网络热梗解构学术:书中调侃边际效用递减第一口奶茶最甜,第十口只想扔掉沉没成本来都来了,再坑也要玩完机会成本追剧两小时,本可以学会一道菜”——这些比喻,让经济学瞬间接地气

金句频出,直击本质:

经济学不是教你如何赚钱,而是教你如何不犯蠢。

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极端之间找到最优解——就像炒菜,盐放多了齁,放少了淡,恰到好处才是美味。

自黑式吐槽,打破学术严肃感:作者自嘲:我曾经试图用博弈论分析女朋友为什么生气,结果她说我太理性,没情趣’——看来,经济学也有搞不定的事。

五、阅读体验:一场“思维按摩”的轻松之旅

合上书的那天,我正为是否要换工作纠结:

留在原公司:稳定,但晋升空间小;

跳槽新公司:薪资高,但风险大。

书中提到的风险偏好理论让我意识到:

如果我是风险厌恶型,原公司的稳定更符合我的效用函数;

如果我是风险偏好型,新公司的高薪可能带来更大的边际收益。

这种对号入座的分析,像一场思维按摩”——既有点疼(因为推翻了过去的纠结),又很爽(因为获得了清晰的决策框架)。正如书中所写:经济学不是预言未来的水晶球,而是帮你理清思路的放大镜。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场的“双向奔赴”

这本书的附加值,藏在它的双重认可里:

学术界点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评价:李想用通俗的语言,让经济学回归了人学的本质。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称其为经济学普及的典范

读者用脚投票:豆瓣网友打工人小李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敢在饭局上聊纳什均衡了,再也不用假装听懂别人吹牛。微信读书用户宝妈阿珍说:它让我明白,鸡娃不如鸡自己’——因为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最终都落在父母身上。

社会热点强关联:在内卷”“躺平”“职场PUA”“婚育率下降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的经济学视角,像一把钥匙,帮你打开理解这些现象的新视界

七、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它像一位生活导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方向。2025年春天,我面临是否要买房的困惑:

买:首付要掏空六个钱包,月供压力大;

不买:房价可能继续涨,错过上车机会。

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理论让我意识到:

买房的机会成本是失去其他投资机会(比如创业、留学);

不买房的机会成本是可能面临房价上涨的风险

这种权衡利弊的分析,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理性选择。

八、结语:在经济学与生活之间,找到你的“中庸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不是一本教你赚钱的秘籍,而是一本帮你活得更明白的指南。它用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职场、婚姻、消费、教育的认知——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做经济学决策,只是自己不知道。

正如书中所言:经济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人性的温度计。它既能解释为什么菜市场大妈总说亏本,也能回答为什么年轻人选择躺平’——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理性与情感的博弈。

在这个内卷与躺平交织的时代,读懂经济学,就是读懂生活的底层逻辑。而这本书,正是那把打开逻辑之门的钥匙。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个庄园的恩怨展开,篇幅近400页,既不是传统的浪漫爱情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家族复仇叙事,而是用极致的爱恨、疯狂的执念,解剖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挣扎。它曾因“过于黑暗、离经叛道”被读者质疑,如今却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不仅是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更成为普通人探索“爱与恨的边界...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都市男女的自我困境”为切入点,近320页篇幅通过“若菱与志明”的虚构故事,串联起心理学、灵性成长与生活实践,既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心灵鸡汤,而是聚焦“如何突破自我限制、化解情绪内耗、找到人生方向”三大核心议题。它不仅是职场人、宝妈等群体“走出迷茫”的实用手册,也是普通人“实现自我和解与成...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等领域的核心结论。它是有史以来最成功、最长寿的教科书——从阿拉伯译本到拉丁译本,从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中文首版(1607年)到现代各版本译本,至今仍是全球数学教育的基石。 我手头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的“经典译林”丛书,封面是素净的米白底色,烫金的“几何原本”四字下印着一幅古希腊几何图:圆规与直尺交叉,...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女织度流年”等,用175页的篇幅将305篇诗歌精华凝练成“现代人的诗意手账”。 封面设计素雅,月白色底上一枝垂露的荇菜(呼应《关雎》意象),内页搭配仇英《诗经图》插画与轻型纸张,翻页时“沙沙”声如风吹麦浪。书中独创“左诗右解”排版——左侧原诗保留古韵,右侧白话解读似老友谈心,连“窈窕淑女”的“窈窕”...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金时代刻下墓志铭。新译本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译者史行果以菲舍尔出版社权威版本为底本,增补茨威格年表与学术讨论,让这部“文明启示录”在中文世界焕发新生。 二、核心价值:当理想主义撞上历史铁幕 1.个人命运与时代裂变的显微镜 茨威格以“欧洲人”的视角,将个体生命嵌入两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从维也纳咖啡馆里...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界最完美的夏日寓言",其影响力跨越四百年,衍生出电影、芭蕾舞剧、摇滚音乐剧等数十种改编版本。 二、核心价值:在错爱迷局中照见爱情本质 这本书最珍贵的启示,在于它用魔法撕开了爱情的假面——当仙王奥布朗的"爱懒花"汁液让恋人错认对象,当巴腾顶着驴头却赢得仙后青睐,读者会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爱情不是被魔法操...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说谎: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翻译成52种语言,连续两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如何击中全球读者的柔软心脏。 二、写作特点:用风筝线编织的叙事魔法 胡赛尼的笔触像阿富汗传统刺绣,将政治动荡与个人命运缝制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他创造了一个绝妙的隐喻系统:...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M.Sweezy,1910-2004)的笔下,19世纪末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卡内基钢铁帝国,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全球经济,早已用“资本集中”“垄断利润”“阶级矛盾”的逻辑,写就了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它不是“自由市场的童话”,而是“一部充满内斗与危机的‘自我扩...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分子轨迹已跃然眼前。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用每周80页的厚度,垒起了人类认知自然的巴别塔。 二、科学史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自然从不解释,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句刻在《自然》编辑部墙上的箴言,在1963年瓦因与马修斯的海底扩张论文中具象为震动的地震仪数据,在1995...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去年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茶渍的《政治经济学要义》,封皮上“詹姆斯·穆勒1821”的字样像一枚时间印章。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隐形奠基人”(他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更出名,但学界公认他是连接斯密与李嘉图的桥梁),穆勒用这本小书完成了件了不起的事:​​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零散理论,织成了一张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网”​​。读它不像读《国富论》那样充满故事性,倒像在解剖一只经济“骨骼标本”——没有血肉,但能看清支撑现代经济的“主心骨”。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古典经济学“教科书” 《政治经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半个世纪的文明考古 李约瑟博士耗尽半个世纪心血铸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套被学术界称为"东方科技圣经"的巨著,自1954年首卷问世以来,已形成7大卷34分册的学术矩阵。这位剑桥生物化学家在40年代偶遇中国科技典籍后,毅然转型为文明摆渡人,用化学家的严谨与东方学家的浪漫,重构了世界对中华科技文明的认知版图。 二、内容亮点:在四大发明之外打开科技盲盒 被忽视的科技宇宙:书中揭开的不是"四大发明"的老生常谈,而是马镫如何重塑欧洲骑士阶层(书中比喻为"改变人类战争基因的金属纽扣"),铸铁技术怎样比欧洲早1200年实现量产...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服饰史的“考古显微镜”,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桥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服饰史学者沈雪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深度的服饰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本书以“服饰”为透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深衣”到明清“补服”的3000年中国服饰史,结合“曾侯乙墓漆衣”“马王堆素纱襌衣”“唐代仕女图”“明清官服”等200+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用“服饰形制演变”“纹样文化寓意”“等级制度投射”等视角,拆解了“服饰如何成为社会密码”“文化...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去年冬天,我在图书馆旧书区翻到一本泛着茶渍的《中国近代史》。书脊上的作者是“蒋廷黻”——这个名字于我有种模糊的熟悉感,像老辈人闲聊时提到的“学问人”。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段击中:“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哪是教科书式的“历史概述”?分明是一个学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一盏灯,追问每个“局中人”都曾困惑的命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问题意识”劈开历史迷雾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三十年的“东方科技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巨著,英文原名为《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自1954年起分卷出版,历时30余年,最终形成7卷34册、超2500万字的“学术长城”。它诞生于二战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当时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李约瑟却用考古发现、古籍文献与实验验证,将中国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工艺等技术史串联成线,向世界宣告:“中国在公元1到15世纪间...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用“逻辑手术刀”解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用“逻辑手术刀”解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用“逻辑手术刀”解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书籍基本信息:台湾现代文化的“破冰宣言” 1966年,当台湾社会还在“反共复国”与“儒家复兴”的双重叙事中摇摆时,殷海光以一部《中国文化的展望》劈开了文化讨论的“认知铁幕”。这位受西方分析哲学影响的学者,用“逻辑实证”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文化从“经学附庸”升华为“人类文明演化的标本”。书中没有枯燥的教条宣讲,却像一场思想手术,用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与现代民主的“自由”等案例,重构了传统文化如何从“礼教束缚”走向“理性重构”的演化密码。 二、核心价值:打破“传统vs现代”的二元对立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文化要义》: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书名:《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第一位新儒家”) 出版时间:初版于1949年,历经多次修订,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为当前权威版本 定位:一部以“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的文化哲学巨著,被学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 二、核心价值:一场关于“中国何以中国”的深度思辨 读者收获: 这本书像一架高倍显微镜,将中国文化的DNA层层拆解。它不满足于罗列文化表象,而是直击本质——为何中国能以“伦理本位”替代西方的“宗教集团”?为何科技与民主制度未能在中国自发萌芽?为何“天下为公”的理想能...

《中国文字学》:破解汉字密码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启示 | 爱阅读

《中国文字学》:破解汉字密码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启示 | 爱阅读

《中国文字学》:破解汉字密码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启示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清华讲义到文字学"圣经"的传奇 《中国文字学》是文字学家唐兰基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理论著作,1949年首次由开明书店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现代文字学理论框架,提出颠覆传统"六书"说的"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被学界誉为"中国文字学研究的里程碑",入选教育部"中文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影响三代文字学研究者。 二、核心价值:从"六书"迷信到科学析字的思维革命 1.理论奠基:打破千年陈规的"三书说" 唐兰大胆否定汉代许慎"六书"理论,提出汉字仅分"象形、象意、...

《玉髓真经》:一部解锁自然密码的千年风水奇书,读罢竟想改行当风水师! | 爱阅读

《玉髓真经》:一部解锁自然密码的千年风水奇书,读罢竟想改行当风水师! | 爱阅读

《玉髓真经》:一部解锁自然密码的千年风水奇书,读罢竟想改行当风水师! 一、基本信息:藏在深宫的“风水界百科全书” 翻开《玉髓真经》,仿佛打开了一本宋代国师的“工作笔记”。作者张洞玄(张子微),汉初张良第32代玄孙,宋朝开宝年间国师,凭借皇家档案库的“内部资料”和实地考察汉唐名墓的“田野调查”,写就这部风水学集大成之作。全书30卷,从“五星龙髓”到“阴阳正讹论髓”,配以大量山川图景,堪称“古代风水界的百科全书”。 有趣的是,这本书曾是“宫廷特供”,民间难得一见,直到明代才由官员陈少岳整理刊刻,如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明嘉靖福州府刊本。读它,就像在翻一本“风水界的故宫秘档”,连朱熹都忍不住点赞:“...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元白研究的“学术考古报告”,学界与大众的“诗歌时光机” 《元白诗笺证稿》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经典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修订版),被《历史研究》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参考书目”。本书以“元稹、白居易”为中心(中唐时期,约779—846年),系统梳理了二人从“科举交游”到“晚年唱和”的诗歌创作脉络,结合《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唐会要》《旧唐书》等100+一手史料,用“诗史互证”“笺注考据”“社会语境还原”的三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