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城市体检报告”的诞生
2023年,当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一本名为《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的学术专著横空出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教授领衔,联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团队,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经,中国式现代化为纬,为全国39个重点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编织了一张“ESG治理体检网”。全书414页,涵盖治理、经济、生态、民生、文明五大维度,120余项细化指标,堪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景地图”。
二、核心价值:给城市治理装上“ESG导航仪”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工具。
对政策制定者:书中提出的“宏观ESG治理评价体系”,像一张“城市健康诊断表”。例如,在“政府治理效能”维度,通过“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法治建设水平”等指标,为地方政府提供“短板清单”。2024年某省会城市因暴雨引发内涝,书中“城市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水平”指标提前预警的“排水系统老化”问题,恰与现实痛点吻合。
对投资者:ESG不再是企业的“道德标签”,而是城市“投资吸引力”的硬指标。书中“城市金融发展和金融环境”章节,用“要素市场化配置率”“高级化产业基础”等数据,揭示了深圳为何能吸引全球资本——其“科技创新企业密度”指标领先全国3倍。
对普通读者:它像一本“城市生活指南”。比如,“城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情况”指标,用“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数据,解释了为什么杭州居民幸福感常年居首——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得分比全国平均高40%。
最触动我的瞬间:当读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章节中,某重工业城市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指标转型,从“污染大户”变为“光伏之都”时,我突然意识到:ESG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城市“破局重生”的钥匙。
三、内容亮点:用“数据手术刀”解剖城市治理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像一位“金融外科医生”,用“指标+案例+数据”三重刀法,精准切割城市治理的“病灶”:
历史切片1:治理效能的“压力测试”
书中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复盘了2023年某沿海城市台风灾害中的政府响应。通过对比“灾前预警覆盖率”“灾后重建速度”等数据,揭示了“平时准备不足”与“应急机制僵化”的双重短板——这种“用数据还原现场”的写法,让抽象理论瞬间有了画面感。
历史切片2:生态转型的“成本账”
在“城市碳排放降低强度”章节,作者用“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占比”等指标,计算了某钢铁大省“双碳”转型的成本:每降低1吨碳排放,需投入2.3万元绿色技术改造,但可带动周边15个新能源岗位——这种“经济账+社会账”的复合分析,让“绿色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
历史切片3:民生福祉的“温度计”
“城市全民受教育程度”章节中,作者用“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数据,勾勒出中国教育公平的进展:2023年,农村学生本科录取率较2018年提升18%,但“城乡师资差距”指标仍显示:一线城市教师硕士学历占比达65%,而农村仅28%——这种“进步与差距并存”的呈现,让读者既看到希望,又感受到紧迫。
书中金句:“ESG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应对未来风险的‘防波堤’。”——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对城市治理的理解:可持续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四、写作特点:用“翻译官”的笔触讲透硬核理论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学术论文”翻译成了“大众语言”:
比喻大师:作者称“ESG指标体系”是“城市的‘健康码’”,说“绿色金融”是“生态转型的‘催化剂’”——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复杂概念瞬间“活”了起来。
数据控的狂欢:书中充斥着“2023年,39个城市平均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2%”“某城市每万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达3.2个”等硬核数据,但作者用“相当于每个家庭拥有0.8个‘健康管家’”的类比,让数据变得“有温度”。
跨学科视角:作为金融学教授,张博辉却用“社会网络分析”解读“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用“博弈论”模拟“政府与市场的ESG协同机制”——这种“金融+社会+治理”的跨界思维,让书的内容充满新鲜感。
五、阅读体验:像和一群“城市规划师”喝茶聊天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坐在深圳前海的咖啡馆里,听张博辉教授团队聊城市治理的“那些事儿”:
真实感:作者坦言“某城市因数据造假被移出样本”,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他的人格更具魅力。
互动感:书中采用“问题+解答”形式,比如问“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这种“你问我答”的对话感,让我仿佛在参与一场城市治理研讨会。
治愈感: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中小城市”的共情。他说:“二三线城市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特色化路径’的探索者。”——这句话让我想起家乡的“光伏小镇”,它们用“分布式能源+乡村旅游”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ESG之路。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殿堂到政策前线的“现象级爆款”
学术认可:原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评价:“这是中国城市ESG治理的‘标准范式’。”
社会反响:获评“2023十大金融图书”,豆瓣评分9.2,小红书“城市治理必读书单”话题下超30万篇笔记。读者称它为“政策制定者的‘工具箱’”“投资者的‘避雷针’”“市民的‘幸福指南’”。
政策影响:书中提出的“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绿色股票指数”等建议,被纳入2024年央行《金融稳定报告》和2025年“十四五”金融规划。
七、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在2025年这个“黑天鹅与灰犀牛共舞”的时代,读这本书就像获得一张“城市生存地图”:
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杭州的数字经济”和“成都的公园城市”能成为ESG标杆;
它会教你,如何用“绿色金融工具”撬动城市转型;
它会让你明白,ESG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未来竞争力”的源泉。
最后一句安利: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以前看城市新闻,就像盲人摸象——现在,你终于能看清这头‘大象’的全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