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0页
滇东深巷里的“民主试验田”:陆良波漠村凤雏乡公所的百年回响 │ 游曲靖
滇东深巷里的“民主试验田”:陆良波漠村凤雏乡公所的百年回响 在云南陆良县龙海乡波漠村的青石板巷尽头,一座灰墙青瓦的民国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凤雏乡公所"五个楷书大字虽已褪色,却仍能触摸到80余年前乡村治理的温度。这座占地800平方米的旧址,曾是滇东高原最具创新性的基层政权载体,见证了从民国初年"保甲制"到抗战时期"全民动员"的沧桑变迁,更在新时代蜕变为乡村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一、从"乡约所"到"乡公所":滇东乡村治理的缩微样本 (一)波漠村的"风水宝地"密码 波漠村因村前"波漠河"得名,自古是陆良通往罗平的"米粮古道"要冲。民国《陆良县志》载:"波漠地接三县,商农辐辏,然乡治散漫,...
滇南深山里的百年密码:富源多乐张氏宅院的三重生 │ 游曲靖
滇南深山里的百年密码:富源多乐张氏宅院的三重生 在云南曲靖富源县墨红镇多乐村的山坳里,一座青瓦白墙的院落静卧于青山之间。门楣上“积善余庆”四个隶书大字虽已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的力道;天井里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间长出的野菊正随风轻摇——这里是张氏宅院,一座承载着张氏家族七代人记忆、见证滇南山区百年变迁的“活态史书”。从盐马古道的马蹄声,到耕读传家的书墨香,再到当代文旅的新生机,这座老宅用斑驳的砖雕、泛黄的族谱和依然鲜活的烟火气,书写着一部比史书更生动的“民间志”。 一、从江西到滇南:一个家族的迁徙与扎根史 (1)盐马古道上的“外乡客” 多乐村地处滇黔交界的多乐河谷,自古是云南连...
麒麟区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历史与山水间的精神丰碑 │ 游曲靖
麒麟区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历史与山水间的精神丰碑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矗立着一座用红色信仰浇筑的丰碑。它三面环山,坐东向西,俯瞰着麒麟区东山镇的苍莽大地。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每一缕清风都传颂着红色基因的不朽传奇。麒麟区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不仅是一座纪念英雄的建筑,更是一部镌刻在山水间的革命史诗。 烽火岁月里的红色堡垒——革命老区的血色黎明 数字见证历史。1947年11月,当国民党反动派在滇东地区疯狂“扫荡”时,中共陆良特支委员杨守笃带领殷世耕、肖鹏等党员干部,在丰华乡(今麒麟区东山镇)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他们利用上层关系策动保长张定国起义,于1948年3...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红色热土上的乡村振兴典范 │ 游曲靖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红色热土上的乡村振兴典范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的广袤大地上,有一个被红色文化深深浸润的村庄——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这里不仅是曲靖市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三百户营村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迹、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麒麟区乃至云南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红色文化浸润的活力乡村 革命遗迹中的红色记忆。三百户营村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一站。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经过曲靖,在三百户营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迹。红军过楼、红军街、红军井等历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富源酸汤猪脚:滇东山坳里的酸香密码,一碗煮透人间烟火的烟火味 │ 游曲靖
富源酸汤猪脚:滇东山坳里的酸香密码,一碗煮透人间烟火的烟火味 在曲靖的美食版图中,富源酸汤猪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这道佳肴将肥嫩的猪脚与酸爽的酸菜巧妙融合,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关于富源酸汤猪脚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清朝时期,富源的一位官员设宴招待宾客。忙碌之中,厨师不慎将酸菜掉进了正在炖煮的猪脚锅中。原本以为这会毁了一道菜,没想到误打误撞,猪脚与酸菜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炖煮后的猪脚软糯脱骨,酸菜吸收了猪脚的油脂,变得更加酸爽开胃。宾客们品尝后赞不绝口,这道意外诞生的美食便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富源的特色佳肴。 富源酸汤猪脚的美味,离不开优...
桂涛声:字字皆烽火 声声振太行 │ 游曲靖
桂涛声:字字皆烽火 声声振太行 1906年3月17日,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卡郎村的一处回族农舍内,桂涛声诞生了。幼年丧父的他,在贫苦中艰难成长,却在母亲的呵护与伯父的支持下,凭借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踏上了求学之路。从村中私塾到县立高小,再到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桂涛声一步一个脚印,在求学途中逐渐接触新思想、新文化,他的心中开始萌芽对不公的愤懑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1923年,因积极参与学潮,被校方视为“赤化分子”而开除学籍的桂涛声,并未被困难所压垮。1927年,他重回曲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以文艺为刃,在课堂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用反封建的话剧激荡起学生们心中的...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到太行山巅的烽火诗人 │ 游曲靖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到太行山巅的烽火诗人 1906年3月17日,云南曲靖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的晨雾中,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回族村落的宁静。这个诞生在贫寒农家的孩子,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将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叫桂独生,字仰之,后以笔名“涛声”名垂青史——一个用诗句点燃抗战烽火的文化战士,就此踏上传奇征程。 乌蒙山中的少年觉醒 在桂涛声的记忆里,童年是母亲纳鞋底时哼唱的回族小调,是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诵读的《千字文》,更是伯父桂培根变卖田产供他求学的蹒跚背影。当同龄孩童在田间追逐时,这个清瘦少年正趴在曲靖师范的课桌上,如饥似渴地吞咽着《新青年》上的文字。1925年,一场学潮彻底改变了他...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走出的抗战战歌之父 │ 游曲靖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走出的抗战战歌之父 寒门孤星与命运初启(1906-1923) 190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滇东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的一间土坯房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乌蒙山的晨雾。这个被取名“桂独生”的回族男婴,注定与苦难为伴——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幼小的桂涛声常常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听马帮唱着彝族小调,看戏台上《三国》英雄挥剑斩敌。那些激昂的旋律与侠义精神,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与反抗的种子。 15岁那年,桂涛声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伯父桂培根用竹篾编成书篮,背着他穿越沾益的山道进城读书。在昆明的校园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并在一次学...
桂涛声:从乌蒙山村到太行烽火的战歌传奇 │ 游曲靖
桂涛声:从乌蒙山村到太行烽火的战歌传奇 1906年3月17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卡郎村的一间土坯房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母亲为他取名桂独生。谁也没想到,这个两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回族男孩,日后会成为用歌声唤醒民族斗志的抗战诗人。 寒门少年的觉醒之路 在伯父桂培根的支持下,桂独生得以进入县立高小读书。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刊物,新思想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芽。1923年,他破格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却因在校园剧社排演《孔雀东南飞》时借角色痛斥封建礼教,被校方以“赤化分子”为由开除。 回到家乡后,...
贵阳花溪夜郎谷:神秘艺术与自然交织的奇幻世界 │ 游曲靖
贵阳花溪夜郎谷:神秘艺术与自然交织的奇幻世界 在贵阳的花溪区,隐匿着一处如梦似幻的神秘之地——花溪夜郎谷。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这个占地200多亩的艺术王国,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成为了贵阳乃至全国旅游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穿越时空的夜郎遗风 古夜郎国的神秘传说。两千多年前,在我国西南地区曾存在一个神秘的古国——夜郎国。它与古楼兰国、古且兰国齐名,虽国土面积不大,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夜郎自大”的典故更是让这个古国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夜郎国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