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在古籍残卷中打捞南方的奇幻宇宙 | 爱阅读
《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在古籍残卷中打捞南方的奇幻宇宙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籍密码本与现代人的精神候鸟
朱琺,这位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文献猎人”,用十年时间往返中越边境,从《南风》杂志的旧插图里打捞出二十九个“南方异闻”。这本202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书,ISBN9787532185900,定价78元,304页里藏着比《山海经》更诡谲的想象——双行夹注的古籍体例像一把钥匙,打开杨孚《异物志》与越南民间传说的时空隧道。书中三十张百年前《南风》杂志的插图,不是简单的配图,而是让“交趾之魂”在纸页间呼吸的密码。
二、核心价值:非“非虚构”的创世实验
这本书最狠的“魔术”在于——它用文献学的严谨做底料,却炖出一锅魔幻现实主义的汤。朱琺说这是“非‘非虚构’”,意思是既承认文献的“不真实”,又尊重它承载的集体想象。比如“飞象”传说,不是简单考证象群为何能飞,而是追问:当北方人第一次看到热带雨林中的巨兽,他们的恐惧与惊奇如何被文字固化成“奇迹”?这种对“想象的真实”的执着,让本书成为一把解剖历史认知的手术刀。
三、内容亮点:碎片拼贴的奇迹
书中二十九个故事像二十九块拼图,每块都闪着奇异的棱角。比如“狌狌醉酒”篇,汉代封谿令黄霸的口袋里竟装着醉酒的猿猴——这不是童话,而是《史记》里“南方有异兽”的具象化演绎。更妙的是“龙脑成树”的细节:神农尝百草时,龙的其他器官都化了,唯独脑髓变成龙脑香树,永远留在南方山间。这些细节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从《异物志》的残卷里抠出来的,像考古学家拂去陶片上的尘土,让消失的“奇迹”重新显影。
四、写作特点:双行夹注的时光折叠术
朱琺的笔法堪称“文献学的诗学”。他采用“常见于古典文献、新用于小说”的双行夹注,让正文与注释形成双重叙事——正文是奇幻故事,注释是学术考据,两者像热带植物的藤与树,缠绕共生。比如写“交趾之人足骨”时,注释里突然跳出《岭表录异》的原文,让读者瞬间从虚构的河流跳进历史的河道。这种“打铁式写作”,正如他自己说的:“把多个时间层锤合在文本里,像嵇康打铁时的火与风,有汗,有啸歌。”
五、阅读体验:热带雨林的气味与温度
读这本书像在热带雨林里探险——前一秒还在看“槟榔女”的巫术仪式,下一秒就撞见“指南车”的机械奇观。最妙的是那些“暗线”:21世纪主人公的懊恼、惭愧、缅怀,像雨林里的雾气,时隐时现。我读到“飞头蛮即下”篇时,突然想起自己在东南亚旅行时遇到的“降头师”,那种现实与虚构的模糊感,让人脊背发凉又欲罢不能。
六、社会评价与影响力:刀锋奖背书的时代共振
这本书不仅拿了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年度最具改编潜力作品”,更在学术圈引发“非虚构新物种”的讨论。程衍樑说它“得《搜神》《阅微》之趣”,而我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在全球化撕裂的今天,照见我们如何用想象填补文化隔阂。比如“昆仑黑人”的传说,不是简单的“异族想象”,而是追问:当古代中国人用“昆仑”指代黑人时,他们究竟在恐惧什么,又在渴望什么?
七、个人意义: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像被施了“时间咒”。那些碎片化的异闻,让我突然理解:所谓“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真相,而是无数人用想象编织的网。朱琺在自序里写:“南方密林中的缠绕、湿热与繁复,是理性与文明狙击下逃窜的新巢。”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化冲突”的重新理解——不是对抗,而是无数想象在时间里的共振。
八、金句摘录与时代性
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书中最戳我的句子:“这些古怪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但答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追问的开始。”在今天这个“后真相”时代,这种对“想象的真实”的尊重,比任何“科学考证”都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历史真相”时,朱琺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比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想象连接彼此。
所以,如果你也曾在古籍的边角料里看见过奇异的光,或者对“南方”这个充满魔法的词汇有过好奇——请打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场比《聊斋》更瑰丽、比《百年孤独》更贴近土地的想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