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4周前 (09-07)读一读31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低估的“思想考古手册”

《护教篇》由历史哲学学者陈昭明耗时十二年写成,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不同于传统宗教史的厚重感,这本书定位为跨文明护教运动思想史,以护教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从公元2世纪基督教护教士德尔图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到近代科学家帕斯卡、当代公共知识分子桑德尔的40余个经典案例。每章聚焦一个关键人物或事件,用现场还原+思想拆解的方式,剖开为信念辩护的底层逻辑。书脊上印着一句作者的话:护教不是吵架,是文明的自白书。

二、书籍内容: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赛”

初读时,我以为这是本宗教辩护指南,结果被前两章惊到了——作者居然从德尔图良在罗马法庭上的辩护词切入,逐字分析他如何用你们指控我们无神论,可你们的神庙里全是假神!这样的归谬法反击;接着跳到13世纪的巴黎大学,阿奎那站在讲台上,一边翻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边用五路证明回应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再转到17世纪的荷兰,斯宾诺莎被教会驱逐后,在《神学政治论》里悄悄写下:真正的护教,是让真理自己说话。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第七章网络的护教:从广场到屏幕。作者对比了中世纪巴黎街头神学家与学者当街辩论和今天微博大V互撕的场景:前者有明确的规则(如先引用经典再反驳),后者却常陷入标签战;前者辩论输赢关乎信仰存亡,后者却因流量变了味。书中有个细节:作者翻遍12世纪巴黎大学的辩论记录,发现最受欢迎的护教士不是口若悬河的,而是总在对方发言后先复述其观点的——这种先理解再回应的智慧,放在今天的网络环境里,简直像一记温柔的耳光。

三、写作特点:把“思想硬骨头”炖成“知识佛跳墙”

如果说别的历史书写得像纪录片,《护教篇》更像一部沉浸式剧本杀。作者擅长用场景化叙事消解学术距离:比如写德尔图良时,他会描述公元197年的罗马街头,石板路上还沾着早市的鱼腥味,德尔图良裹着褪色的羊毛斗篷,面对围观的市民,手指向不远处的万神殿:你们拜的朱庇特会治病吗?我的主,昨天刚治愈了一个瘫痪的孩子。’”这种画面感让抽象的思想辩论变得鲜活可触。

另一个亮点是金句密度高却不生硬。作者常在案例分析后抛出点睛之笔,比如谈阿奎那用逻辑证明上帝存在时,他写:理性不是信仰的敌人,而是帮信仰穿上铠甲的裁缝——它缝补的不是漏洞,而是让信仰更挺括地站在阳光下。读到这儿时,我正对着电脑上键盘侠的攻击性评论头疼,突然就笑了:原来古人早就看透了,所有激烈的护教,本质都是怕自己的被误解。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群“思想老炮儿”喝夜茶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极了在老茶馆里听几位阅历深厚的老头唠嗑——德尔图良是脾气急的杠精,阿奎那是慢条斯理的逻辑控,斯宾诺莎则是爱翻白眼的叛逆者,而作者像个串场的说书人,时不时插一句:您瞧,这和咱们现在网上吵架是不是一个套路?

最触动我的是第三章结尾。作者写,16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烧毁了许多护教著作,但有本书被藏在一堵墙里幸存下来,扉页上写着:我们为真理辩护,不是为了让真理赢,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它。合上书页时,我摸着自己手机里收藏的辩论记录”——那些为了支持某个观点熬夜查资料的夜晚,突然觉得: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信念的护教士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和读者“双向种草”的“冷门热书”

这本书在学术圈的评价很实在:北大哲学系教授李宏在论文里引用它分析当代公共理性的困境,称其用历史照亮现实,比空谈理论有用十倍;豆瓣读书上有位读者留言:我本以为这是本宗教书,结果读出了职场沟通课的感觉——原来为信念辩护说服同事,底层逻辑都是先共情再讲理

更难得的是它的破圈能力。去年某知识类综艺请作者做嘉宾,聊到如何理性讨论社会议题时,他引用了书中阿奎那的观点:真正的说服,是让对方的逻辑自己走到你的结论里。这段视频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弹幕里全是原来吵架也有方法论!”“明天就和杠精试试先复述再反驳’”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吵架”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必看理由,我想是它重新定义了护教”——不是强行证明自己正确,而是用更开放的姿态,让不同立场的人看见彼此的逻辑起点。对我而言,这种启发发生在读完全书的那个凌晨:我关掉手机,看着窗外的月亮想:以前遇到和自己观点冲突的人,我总急着纠正,现在却想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书里有两句话我反复摘抄:护教的本质,是守护的尊严——因为我们捍卫的从来不是某个观点,而是观点背后那个认真活着的灵魂。”“真正的胜利,是对方离开时说:虽然我不认同,但我理解你为何如此。’”

在这个观点比事实跑得更快的时代,《护教篇》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急躁与傲慢,也照见了古人的智慧与温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辩论高手,但会让你在下次开口前,多一分从容——毕竟,能为信念好好说话,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守护。

最后用书中结尾的一句话与你共勉:当你在为某件事拼命辩护时,别忘了——你护着的,从来不是那个观点,而是那个愿意为它掏心掏肺的自己。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爱阅读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美国梦”面具的南方寓言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于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南方文学双...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 爱阅读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纸上故乡” 《果园城记》是作家师陀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邮差先生》《傲骨》《三个小人物》等篇目,以虚构的豫东“果园城”为舞台,通过邮差、教师、老秀才等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勾勒出1930年代中...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哈佛课堂的“非虚构写作圣经”,从“记录事实”到“打动人心”的进阶指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是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课程的经典教材(注:实...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