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3个月前 (09-07)读一读78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低估的“思想考古手册”

《护教篇》由历史哲学学者陈昭明耗时十二年写成,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不同于传统宗教史的厚重感,这本书定位为跨文明护教运动思想史,以护教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从公元2世纪基督教护教士德尔图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到近代科学家帕斯卡、当代公共知识分子桑德尔的40余个经典案例。每章聚焦一个关键人物或事件,用现场还原+思想拆解的方式,剖开为信念辩护的底层逻辑。书脊上印着一句作者的话:护教不是吵架,是文明的自白书。

二、书籍内容: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赛”

初读时,我以为这是本宗教辩护指南,结果被前两章惊到了——作者居然从德尔图良在罗马法庭上的辩护词切入,逐字分析他如何用你们指控我们无神论,可你们的神庙里全是假神!这样的归谬法反击;接着跳到13世纪的巴黎大学,阿奎那站在讲台上,一边翻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边用五路证明回应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再转到17世纪的荷兰,斯宾诺莎被教会驱逐后,在《神学政治论》里悄悄写下:真正的护教,是让真理自己说话。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第七章网络的护教:从广场到屏幕。作者对比了中世纪巴黎街头神学家与学者当街辩论和今天微博大V互撕的场景:前者有明确的规则(如先引用经典再反驳),后者却常陷入标签战;前者辩论输赢关乎信仰存亡,后者却因流量变了味。书中有个细节:作者翻遍12世纪巴黎大学的辩论记录,发现最受欢迎的护教士不是口若悬河的,而是总在对方发言后先复述其观点的——这种先理解再回应的智慧,放在今天的网络环境里,简直像一记温柔的耳光。

三、写作特点:把“思想硬骨头”炖成“知识佛跳墙”

如果说别的历史书写得像纪录片,《护教篇》更像一部沉浸式剧本杀。作者擅长用场景化叙事消解学术距离:比如写德尔图良时,他会描述公元197年的罗马街头,石板路上还沾着早市的鱼腥味,德尔图良裹着褪色的羊毛斗篷,面对围观的市民,手指向不远处的万神殿:你们拜的朱庇特会治病吗?我的主,昨天刚治愈了一个瘫痪的孩子。’”这种画面感让抽象的思想辩论变得鲜活可触。

另一个亮点是金句密度高却不生硬。作者常在案例分析后抛出点睛之笔,比如谈阿奎那用逻辑证明上帝存在时,他写:理性不是信仰的敌人,而是帮信仰穿上铠甲的裁缝——它缝补的不是漏洞,而是让信仰更挺括地站在阳光下。读到这儿时,我正对着电脑上键盘侠的攻击性评论头疼,突然就笑了:原来古人早就看透了,所有激烈的护教,本质都是怕自己的被误解。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群“思想老炮儿”喝夜茶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极了在老茶馆里听几位阅历深厚的老头唠嗑——德尔图良是脾气急的杠精,阿奎那是慢条斯理的逻辑控,斯宾诺莎则是爱翻白眼的叛逆者,而作者像个串场的说书人,时不时插一句:您瞧,这和咱们现在网上吵架是不是一个套路?

最触动我的是第三章结尾。作者写,16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烧毁了许多护教著作,但有本书被藏在一堵墙里幸存下来,扉页上写着:我们为真理辩护,不是为了让真理赢,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它。合上书页时,我摸着自己手机里收藏的辩论记录”——那些为了支持某个观点熬夜查资料的夜晚,突然觉得: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信念的护教士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和读者“双向种草”的“冷门热书”

这本书在学术圈的评价很实在:北大哲学系教授李宏在论文里引用它分析当代公共理性的困境,称其用历史照亮现实,比空谈理论有用十倍;豆瓣读书上有位读者留言:我本以为这是本宗教书,结果读出了职场沟通课的感觉——原来为信念辩护说服同事,底层逻辑都是先共情再讲理

更难得的是它的破圈能力。去年某知识类综艺请作者做嘉宾,聊到如何理性讨论社会议题时,他引用了书中阿奎那的观点:真正的说服,是让对方的逻辑自己走到你的结论里。这段视频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弹幕里全是原来吵架也有方法论!”“明天就和杠精试试先复述再反驳’”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吵架”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必看理由,我想是它重新定义了护教”——不是强行证明自己正确,而是用更开放的姿态,让不同立场的人看见彼此的逻辑起点。对我而言,这种启发发生在读完全书的那个凌晨:我关掉手机,看着窗外的月亮想:以前遇到和自己观点冲突的人,我总急着纠正,现在却想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书里有两句话我反复摘抄:护教的本质,是守护的尊严——因为我们捍卫的从来不是某个观点,而是观点背后那个认真活着的灵魂。”“真正的胜利,是对方离开时说:虽然我不认同,但我理解你为何如此。’”

在这个观点比事实跑得更快的时代,《护教篇》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急躁与傲慢,也照见了古人的智慧与温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辩论高手,但会让你在下次开口前,多一分从容——毕竟,能为信念好好说话,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守护。

最后用书中结尾的一句话与你共勉:当你在为某件事拼命辩护时,别忘了——你护着的,从来不是那个观点,而是那个愿意为它掏心掏肺的自己。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复辟仇的故事,构建了人性、权力与存在的终极命题,全球演出场次超10万次,被翻译成80余种语言,影响四百年文学创作。 二、核心价值:从"王子复仇"到"人性解剖刀"的精神突围 1.存在主义先声:打破"善恶二元论"的传统戏剧框架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延宕"揭示:复仇不是简单的快意恩仇,而是对"生存意...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末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围绕青年克莱姆·埃弗里特从巴黎“荣归故里”展开,通过他与乡村姑娘苔丝的爱恨纠葛、与旧友的矛盾,以及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迁,编织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乡村浮世绘。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张谷若译),书中保留了哈代标志性的“自然意象...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dultery,通奸)的刑罚展开。全书不过20万字(中译本),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清教社会压抑的表皮,露出人性最隐秘的褶皱——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更被公认为“美国第一部心理小说”,影响了福克纳、托妮·莫里森等后世大师。 二、内容亮点:不是“道德审判”,是灵魂的“显影实验” 若...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实证的里程碑。全书分为三卷:首卷提出原子论与倍比定律,第二卷通过气体实验验证理论,第三卷运用数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组成。书中融合实验记录与理论推导,构建了以原子量为基石的化学研究体系,其严谨的定量分析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埋下伏笔。 二、核心价值:在分子与原子间触摸化学本质的认知工具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中国企业培训核心教材”,更因“鲜活的企业家档案”成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显微镜”,堪称“商业成长的基因图谱”。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认知扩容剂”——既拆解了历史叙事中的浪漫化滤镜,也注射了“企业家精神与时代机遇”的抗体。读者将跟随吴晓波从“傻子瓜子”的个体户崛起,到“腾讯QQ”的...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执行的“心脏部门”——公开市场交易室操盘多年。这本书以美联储为解剖样本,用“一线操盘手”的视角,将央行如何“指挥”全球货币交响乐的秘密,拆解成普通人也能听懂的音符。 二、核心价值:读懂央行,就是读懂经济危机的“防爆指南”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央行“神秘巨人”的面纱,揭示了一个真...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态濒临崩溃,唯有重建平衡方能存活"的末日世界观。全书分五卷,上卷《十涯现世》聚焦主角用"生态学原理"破解江湖危机,下卷《江湖重生》展现用"物种共生法"重建秩序,堪称"武侠版的《人类简史》"。 二、内容亮点:从"毒瘴剑气"到"共生剑阵"的硬核细节 (一)武学体系的颠覆:一柄木剑的生态革命 主角意外获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1819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500页,是西方哲学史上“意志哲学”的奠基之作。叔本华以“意志”为核心,用“表象”与“意志”的二元对立,将世界拆解为“现象”与“本质”:​​表象是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幻相”(如视觉、听觉、概念),意志则是驱动一切的“盲目的内在冲动”(如欲望、本能、求生欲)​​。它被尼采...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写成了精密的“社会治理指南”。合上书本时,裤脚沾着新晒的稻壳,心里却装下了千年乡约的温度。 一、​​初遇:它不是“老古董”,而是一部“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于1937年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近代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传统乡约制度的学术专著。装帧带着那...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也不同于现代“概念分析”的“术语轰炸”,冯友兰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学术自觉,用近百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幅“思想生长的动态图谱”。 书中没有枯燥的“主义标签”(如“唯物”“唯心”),反而充满鲜活的“思想现场”:从孔子“杏坛讲学”的问答细节,到庄子“...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解锁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密码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解锁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密码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解锁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密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传统的公司管理模式似乎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像马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再怎么努力也难以与飞速奔驰的汽车相媲美。而《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这本书,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管理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在互联网时代,公司运营的无限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出版于2015年8月,作者是谷歌的前执行董事埃里克・施密特以及前高级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在谷歌工作的十余年间,他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谷歌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全过程。这本书可以说是他们多年经验的结晶,将谷歌内部独特的管...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庭矛盾、性向觉醒等元素,被读者称为“青春版《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传统成长文中注入现代性别思考。 二、内容亮点:在竹床与拳击间,写尽少年的隐忍与爆发 副本设计:从“竹床夜话”到“拳台对峙” 书中“初遇篇”堪称经典:付坤为安抚被校园霸凌的继弟付一杰,深夜抱着他睡在竹床上,手指轻轻擦过他后颈的伤疤:“...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合职场竞争、项目攻坚、行业黑幕等元素,被读者称为“建筑圈《穿普拉达的女王》”,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巧妙平衡。 二、内容亮点:在量角器与咖啡间,写尽设计人的坚持与妥协 副本设计:从“图纸被毙”到“国际竞赛” 书中“项目组初遇”堪称经典:张思毅为修改方案熬夜画图,咖啡泼在总监顾辰的西装上,对方捏碎他...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如何通过意义追寻获得救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自助书籍",全球销量超1600万册,影响70余年心理治疗实践。 二、核心价值:从"存在焦虑"到"意义建构"的精神突围 1.理论奠基:打破"幸福=没有痛苦"的传统认知 弗兰克尔通过集中营幸存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生命意义不...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然法先知”的“法则解剖书” 《自然法典》(Code Naturel)并非某一位学者的单一著作,而是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哲学的理论合集,核心思想可追溯至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非一人一时之作”的思想集成,以“自然法”为核心,系统探讨了“人类为何需要法律”“法律的本质是什么”“自然权利与人为法的关系”等根本命题。它像一把“思想手术刀”,剖开了“人为规则”与“自然法则”的边界,为现代法治文明奠定了哲学根基。 若用一句...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理性解剖政治的百科全书派经典 177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自然政治论》,为逃避法国当局的宗教迫害,书名页将出版地伪造成伦敦,作者署名"前国家公务员"。这部被熊彼特称为"坦率而有魅力的书"的著作,1994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分两卷九讲,第一卷以自然法为基石,剖析社会起源与法律本质;第二卷直击政治实践,批判专制政体的痼疾,最终指向"用理性重建社会秩序"的终极方案。 二、核心价值:在神权与君权间筑起理性的堤坝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由国度》是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2001年他凭借包括本书在内的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中文版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13年引进,刘博仓翻译。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里程碑,它以非洲、加勒比、伦敦为舞台,通过七个短篇撕开“自由”的虚伪面纱:当殖民体系崩塌,移民在“自由国度”中反而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与精神荒原。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却像一盆冷水浇醒读者——所谓自由,不过是“选择被哪种笼子困住”的谎言。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笼中鹦鹉的隐喻:在同名短篇《自由国度》...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哲学的"地震仪" 《正义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政治哲学巨著,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商务印书馆2023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典藏本,附有罗尔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社会政策案例对照表,让52年前的思想革命在Z世代读者眼中焕发新生机。哲学家诺齐克曾评价:"如果说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建筑师,那么罗尔斯就是它的结构工程师。" 二、核心价值:撕开社会公平的"遮羞布" "正义即公平"的认知颠覆 书中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用"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构建公平分配模型。这...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19世纪俄国工厂烟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芯片市场”的新闻发呆。20世纪初的俄国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格奥尔吉·杜冈-巴拉诺夫斯基(Георгий Трауготтович Дыбенко-Балановский)在油灯下写下“资本主义的矛盾,藏在每一枚硬币的流通里”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层层解剖,会在一百多年后,成为理解“帝国主义垄断”“全球产业链剥削”“贫富分化”的思想棱镜。...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 爱阅读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 爱阅读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国冲击》由日本知名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杉原薰所著,2019年首次在日本出版,2021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全书约28万字,分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突围”“贸易格局的重构逻辑”“全球经济的新平衡”三大部分。不同于其他谈论“中国经济”的书籍多从单一视角切入,它更像一位“全球经济观察者”,带着读者站在跨国视角,拆解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经济关键玩家”的转变过程,既讲中国的发展,也聊这种发展对全球产业链、贸易规则的影响。 二、书籍内容:不只有“中国制造”,更有“全球连锁反应”的细节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