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低估的“思想考古手册”
《护教篇》由历史哲学学者陈昭明耗时十二年写成,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不同于传统宗教史的厚重感,这本书定位为“跨文明护教运动思想史”,以“护教”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从公元2世纪基督教护教士德尔图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到近代科学家帕斯卡、当代公共知识分子桑德尔的40余个经典案例。每章聚焦一个关键人物或事件,用“现场还原+思想拆解”的方式,剖开“为信念辩护”的底层逻辑。书脊上印着一句作者的话:“护教不是吵架,是文明的自白书。”
二、书籍内容: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赛”
初读时,我以为这是本“宗教辩护指南”,结果被前两章惊到了——作者居然从德尔图良在罗马法庭上的辩护词切入,逐字分析他如何用“你们指控我们‘无神论’,可你们的神庙里全是假神!”这样的“归谬法”反击;接着跳到13世纪的巴黎大学,阿奎那站在讲台上,一边翻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边用“五路证明”回应“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再转到17世纪的荷兰,斯宾诺莎被教会驱逐后,在《神学政治论》里悄悄写下:“真正的护教,是让真理自己说话。”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第七章“网络的护教:从广场到屏幕”。作者对比了中世纪巴黎街头“神学家与学者当街辩论”和今天微博“大V互撕”的场景:前者有明确的规则(如“先引用经典再反驳”),后者却常陷入“标签战”;前者辩论输赢关乎信仰存亡,后者却因流量变了味。书中有个细节:作者翻遍12世纪巴黎大学的辩论记录,发现最受欢迎的护教士不是口若悬河的,而是总在对方发言后先复述其观点的——这种“先理解再回应”的智慧,放在今天的网络环境里,简直像一记温柔的耳光。
三、写作特点:把“思想硬骨头”炖成“知识佛跳墙”
如果说别的历史书写得像“纪录片”,《护教篇》更像一部“沉浸式剧本杀”。作者擅长用“场景化叙事”消解学术距离:比如写德尔图良时,他会描述公元197年的罗马街头,“石板路上还沾着早市的鱼腥味,德尔图良裹着褪色的羊毛斗篷,面对围观的市民,手指向不远处的万神殿:‘你们拜的朱庇特会治病吗?我的主,昨天刚治愈了一个瘫痪的孩子。’”这种画面感让抽象的思想辩论变得鲜活可触。
另一个亮点是“金句密度高却不生硬”。作者常在案例分析后抛出点睛之笔,比如谈阿奎那用逻辑证明上帝存在时,他写:“理性不是信仰的敌人,而是帮信仰穿上铠甲的裁缝——它缝补的不是漏洞,而是让信仰更挺括地站在阳光下。”读到这儿时,我正对着电脑上“键盘侠”的攻击性评论头疼,突然就笑了:原来古人早就看透了,所有激烈的“护教”,本质都是怕自己的“光”被误解。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群“思想老炮儿”喝夜茶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极了在老茶馆里听几位阅历深厚的老头唠嗑——德尔图良是脾气急的“杠精”,阿奎那是慢条斯理的“逻辑控”,斯宾诺莎则是爱翻白眼的“叛逆者”,而作者像个串场的“说书人”,时不时插一句:“您瞧,这和咱们现在网上吵架是不是一个套路?”
最触动我的是第三章结尾。作者写,16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烧毁了许多护教著作,但有本书被藏在一堵墙里幸存下来,扉页上写着:“我们为真理辩护,不是为了让真理赢,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它。”合上书页时,我摸着自己手机里收藏的“辩论记录”——那些为了支持某个观点熬夜查资料的夜晚,突然觉得: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信念的“护教士”。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和读者“双向种草”的“冷门热书”
这本书在学术圈的评价很实在:北大哲学系教授李宏在论文里引用它分析“当代公共理性的困境”,称其“用历史照亮现实,比空谈理论有用十倍”;豆瓣读书上有位读者留言:“我本以为这是本宗教书,结果读出了职场沟通课的感觉——原来‘为信念辩护’和‘说服同事’,底层逻辑都是‘先共情再讲理’。”
更难得的是它的“破圈”能力。去年某知识类综艺请作者做嘉宾,聊到“如何理性讨论社会议题”时,他引用了书中阿奎那的观点:“真正的说服,是让对方的逻辑自己走到你的结论里。”这段视频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弹幕里全是“原来吵架也有方法论!”“明天就和杠精试试‘先复述再反驳’”。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吵架”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必看理由”,我想是它重新定义了“护教”——不是强行证明自己正确,而是用更开放的姿态,让不同立场的人看见彼此的“逻辑起点”。对我而言,这种启发发生在读完全书的那个凌晨:我关掉手机,看着窗外的月亮想:以前遇到和自己观点冲突的人,我总急着“纠正”,现在却想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书里有两句话我反复摘抄:“护教的本质,是守护‘人’的尊严——因为我们捍卫的从来不是某个观点,而是观点背后那个认真活着的灵魂。”“真正的胜利,是对方离开时说:‘虽然我不认同,但我理解你为何如此。’”
在这个“观点比事实跑得更快”的时代,《护教篇》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急躁与傲慢,也照见了古人的智慧与温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辩论高手”,但会让你在下次开口前,多一分从容——毕竟,能为信念“好好说话”,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守护。
最后用书中结尾的一句话与你共勉:“当你在为某件事拼命辩护时,别忘了——你护着的,从来不是那个‘观点’,而是那个‘愿意为它掏心掏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