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苏雪林自身经历为蓝本,篇幅近300页,围绕女主角杜醒秋的成长历程展开,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海外求学归来,既记录了民国时期女性突破封建束缚、追求教育自由的艰难,也书写了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家国情怀的交织与碰撞。它不是单纯的自传,而是借杜醒秋的故事,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联结等议题,既是研究民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也为当代读者理解女性成长中的困境与坚守提供了独特视角,至今仍被多所高校列为现代文学课程参考读物。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它把女性成长宏大的口号拉回旧时光的细碎日常,像用旧相机拍下民国女性的挣扎与坚定,让你在字里行间看见一个女孩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比如杜醒秋争取留学机会的片段,苏雪林没有写激烈的反抗,而是聚焦深夜的油灯下:醒秋躲在房间里,一边偷偷背英文单词,一边要应付母亲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没用的念叨,她把留学的梦想写在纸条上,压在课本里,每次翻书看到,就像看到了照亮前路的光。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人的共鸣——哪怕在当下,女性追求理想时,也难免会遇到世俗的质疑,而醒秋的偷偷坚持,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追梦人背后的倔强。再比如醒秋在法国留学的经历,没有浪漫的异国奇遇,只有现实的挑战:她听不懂法语课时,会在课后抱着字典逐字查笔记,手指冻得发红也不停;看到外国同学对中国的误解,会主动分享中国的文化,哪怕对方不理解,也依然坚持要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这种在陌生环境里不卑不亢的细节,让醒秋脱离了“‘柔弱留学生的标签,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的女性。书中最戳人的,是醒秋对家国的牵挂:哪怕在法国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依然会在收到家书时,对着信里家乡的收成、亲人的近况流泪,会在课堂上听到中国被列强欺负的消息时,默默握紧拳头——这种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牵绊,让全书超越了个人成长史,多了一份厚重的时代温度。

三、写作特点

首先,苏雪林的自传体写法充满私人化的真诚,她不像作家那样刻意修饰情节,而是像和读者坐在旧藤椅上聊天,把杜醒秋的委屈、开心、迷茫都细细道来。比如醒秋和母亲吵架后的心理:我知道娘是疼我的,可她总把嫁人、持家当成我唯一的出路,刚才我躲在被子里哭,不是怪她,是怪自己没勇气再坚持一点,这种不加掩饰的脆弱与纠结,让读者瞬间共情,仿佛在听一位民国学姐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次,她擅长用细节还原时代质感,比如描写清末民初的家乡:街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挑着担子的小贩喊着糖粥——’,声音裹着雾气飘得很远;家里的旧柜子上摆着青花碗,碗沿有个小缺口,是娘结婚时的陪嫁,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没有直接写时代的变迁,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旧时光的温度与厚重。另外,苏雪林的语言细腻又有力量,既有女性的柔软,又有思想的锋芒,比如写醒秋对女性独立的思考:女子不是藤蔓,非要依附别人才能生长;我们也能像树一样,扎根土壤,自己向阳,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粒种子,落在读者心里,慢慢长出独立的意识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被民国女性的留学经历吸引,却没想到一翻开就被杜醒秋的倔强打动——看到她偷偷背单词的样子,我想起自己高考前躲在房间里刷题的夜晚,也是这样一边怕被家人说太辛苦,一边又放不下梦想;看到她在法国因语言不通而焦虑时,我又想起自己第一次去外地读书,听不懂方言、跟不上课程的无助,那种在陌生环境里咬牙坚持的感觉,跨越时空却如此相似。读到醒秋为要不要回国纠结时,我突然被戳中:她想留在法国继续深造,却又放不下生病的母亲和动荡的祖国,这种个人理想与家庭、家国的矛盾,哪怕在现在也很常见——比如很多人毕业后想去大城市闯一闯,却又担心家里的父母,那种两难的选择,读来格外心酸。不过读这本书也有热血的时刻,比如看到醒秋在法国主动为中国发声,我忍不住想起现在的年轻人在海外分享中国文化的样子,原来无论哪个时代,都有年轻人在为自己的国家骄傲,在努力让世界看见中国。读完这本书的那个下午,我翻出家里的旧相册,看着奶奶年轻时的照片,突然觉得杜醒秋离我一点也不远,她可能是奶奶那个年代里,每一个想读书、见世面、做自己的女孩,而她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记住。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两难里找到自己的坚持。以前我遇到选择困难时,总喜欢逃避,比如毕业后纠结去大城市还是回家乡,迟迟做不了决定;读了杜醒秋的故事后,我明白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像醒秋最终选择回国,不是放弃理想,而是把个人理想和家国需要结合起来,我也终于下定决心,先回家乡工作,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还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的自由”——民国女性争取读书、留学的机会有多难,我们现在拥有的教育自由、选择自由就有多珍贵,不再抱怨学习累、工作难,而是更努力地抓住当下的机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从社会评价来看,《棘心》的文学价值女性意义广受认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评价它“‘是民国女性文学中少有的个人与家国共生的作品,既展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作家冰心曾在文章中提到“‘读《棘心》,像看到了那个年代里,我们这些女性的影子,它让我们记得,今天的自由是前辈们一点点争取来的’”;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88%的读者给出四星以上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更理解女性成长的不易”“被杜醒秋的坚持打动,开始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甚至有民国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棘心》读书会,探讨书中的女性意识与时代意义。

在当下女性独立意识觉醒”“讨论女性成长中的家庭与自我平衡’”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女性依然会面临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比如要不要为了家庭放弃喜欢的工作”“要不要在传统期待与自我追求间妥协,而《棘心》告诉我们:女性的成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坚持中寻找平衡’——像杜醒秋一样,既不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也不辜负对家国的牵挂,在自己的节奏里,活成有力量的样子。另外,在文化自信成为热点的当下,书中杜醒秋在海外坚守中国文化的情节,也能给我们启发: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自己的根,要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美好与力量。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棘心,是成长路上的刺,扎得人疼,却也让人在疼里学会坚强;是故土的根,牵着人走,却也让人在牵挂里懂得担当’”。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棘心》的核心:它不是一本民国回忆录,而是一首女性成长的赞歌”——赞美那些在困难里不放弃、在牵挂里有担当的女性,也告诉每一个追梦人:成长路上的,终会变成支撑我们的力量;心里的牵挂,终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如果你也在成长中遇到两难的选择,如果你想了解民国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成长,那《棘心》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旧时光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坚持与力量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哈佛课堂的“非虚构写作圣经”,从“记录事实”到“打动人心”的进阶指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是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课程的经典教材(注:实...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 爱阅读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一、基本信息:晚清商界的“兴衰启示录”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是当代作家高阳(或同类历史纪实作家,具体以实际版本为准)的经典历史传记作品,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大量史料与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他从钱庄学徒...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