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5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若说中国历史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那么《中国疆域沿革史》便是藏在卷底的透明坐标”——它不是冰冷的疆界罗列,而是一部会呼吸的疆域史。顾颉刚、史念海两位先生合著的这部著作(初版于1938年,1955年修订),用三十八万字、上百幅古地图与考证图,将先秦至明清的疆域变迁,从固定版图的刻板印象中解救出来,还原成一个由地理、民族、政治、文化共同编织的动态生长过程。读它时,我总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书,而是一把时光钥匙”——每翻一页,都能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的地理任意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破界”之作,照见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疆域沿革史》由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顾颉刚与历史地理学泰斗史念海共同完成。顾颉刚以古史辨闻名,擅长从文献中剥洋葱;史念海则是地理学出身,精于将文字记载落地为山川形胜。两人的合作,让这部书既有考据的锋利,又有空间的温度

全书以时间为经(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以空间为纬(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互动),重点考证了历代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治边政策”“民族融合节点,甚至细化到某座关隘的军事功能演变”“某条河流改道对疆域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史书重中原轻边疆的叙事惯性,也颠覆了现代人对中国疆域自古如此的误解——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无数族群接力书写的共同家园。

二、核心价值:打破“疆域幻觉”,读懂“中国”的生长逻辑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用动态视角中国。它教会我:​​中国的疆域从不是天赋神授的固定版图,而是多民族在数千年中碰撞-融合-共生的结果;所谓自古以来,不是单方面的扩张史,而是各文明在地理空间中相互塑造的共生史​​

比如书中对河西走廊的考证,彻底刷新了我对边疆的认知: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虽被纳入中原王朝管辖,但当地羌、戎、汉杂居的状态从未改变——汉人屯田、羌人放牧、匈奴袭扰,直到唐代设河西节度使,才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治理模式。这种动态平衡的视角,让我突然明白:今天我们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深厚的历史基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疆域的褶皱里,写下了共融的密码。

这种认知对当下的我们尤其珍贵。当网络上偶尔出现地域对立”“疆域争议的杂音时,《疆域沿革史》像一盆清醒的历史水——它告诉我们:所谓边界,本质是不同文明协商后的共生线,而非某一方征服纪念碑

三、内容亮点:从“一张地图”到“一部活史”的魔法

《疆域沿革史》最动人的,是它把地理考证变成了历史剧场。顾颉刚与史念海像两位技艺高超的历史导演,用文献、考古、地图三重证据,让静态的疆域了起来。

比如书中考证九州的由来:传统认为《禹贡》中的九州是大禹划分的行政区划,但顾颉刚通过比对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先秦诸子记载,提出九州其实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家的理想蓝图——当时诸侯争霸,定九州、大一统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景。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书中附上了《禹贡》原文与《左传》《孟子》的引文对照表,甚至在地图上标注了传说中冀州”“兖州的可能位置。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的:历史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江河。《疆域沿革史》正是用考据为桨,载着我们在江河里逆流而上,打捞那些被遗忘的理想与争执

再如对安西都护府的考证,史念海没有停留在设立时间”“管辖范围的罗列,而是结合《旧唐书·地理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还原了唐代驻军如何与当地粟特人、吐蕃人共建城镇——汉人教他们农耕,胡人教他们养马,商队在龟兹、于阗的集市上交换丝绸与宝石。书中有张手绘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汉军屯田区、胡商聚居点、佛教寺院的位置,看着那些交错的色块,我仿佛听见了驼铃与汉语、胡语交织的喧嚣。

这些细节,让疆域从课本上的名词解释,变成了有温度、有声音、有烟火气的生活现场

四、写作特点:文献是骨,地图是肉,情怀是魂

顾颉刚与史念海的写作风格,完美诠释了学术也可以有画面感。顾颉刚的考据癖让书中每段结论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他能从《史记·匈奴列传》的一句话里,推导出汉代匈奴的活动范围;也能从《水经注》的河道记载中,还原黄河改道对中原疆域的影响。而史念海的地理学功底,则让抽象的疆域变成了可触摸的空间——他擅长用地图叙事:一张《秦朝疆域图》,不仅标了郡县,还画出了驰道、直道、长城的位置;一张《元朝岭北行省图》,用虚线标注了冬季牧场夏季牧场的移动路线。

更妙的是,两位先生在严谨中藏着人文温度。顾颉刚在《自序》中写:研究疆域沿革,不是为了争谁占了谁的地,而是为了明白我们为何成为我们史念海则在分析清代改土归流时感慨:那些被派往西南的官员,或许不懂苗语、不惯瘴疠,但他们留下的学堂、修筑的栈道,最终成了连接汉彝的桥梁。这些文字,让学术著作有了人文的心跳

五、阅读体验:从“烧脑”到“上瘾”的奇妙旅程

初读《疆域沿革史》时,我也曾被密集的古地名、文献引用劝退”——比如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这里的河南地到底是今天的哪里?需要翻到注释页,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才能确定。但随着阅读深入,那些障碍反而成了线索:当我跟着书中考证,从《诗经·小雅》里的玁狁孔炽追到西周的朔方,再看到汉代设五原郡时的地图,突然有一种破案的快感——原来匈奴”“朔方”“五原这些词,都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时间的标签

最让我震撼的,是读到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章节。书中没有笼统地说自古以来,而是详细考证了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后和亲盟书、元代《萨迦世系史》中关于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的记载、明代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甚至引用了清代《卫藏通志》中藏汉官员共同绘制地图的记录。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北京地图,突然觉得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与书中的古道、关隘、屯田区,本质上都是连接的象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中原与边疆,连接不同的族群与文明。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奠基之作”,照见历史的纵深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学界的地位,可用开山鼻祖形容。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疆域沿革的专著,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将文献考证、地图分析、民族学视角结合,至今仍是高校历史、地理专业的核心教材。谭其骧先生说:没有《疆域沿革史》,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而普通读者中,它的热度也在悄然升温:近年来,疆域史成为热门话题,《疆域沿革史》因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性,被多次再版,豆瓣评分长期保持在8.9分。有读者留言:以前学历史只记朝代顺序,现在才懂疆域变迁才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结语:它让我读懂中国的另一种模样

合上《中国疆域沿革史》时,我正站在北京景山的万春亭上,俯瞰故宫的红墙黄瓦。风里飘来护国寺小吃的香气,远处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中国的疆域,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中国的文明,是无数种声音共同谱写的。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让我跳出了汉族中心”“中原正统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更辽阔、更包容的中国:它有中原的农耕文明,也有草原的游牧智慧;有江南的诗画山水,也有西域的大漠孤烟;它曾因分裂而痛苦,却始终因融合而重生。

在这个地域标签”“文化对立偶尔被放大的时代,《中国疆域沿革史》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它提醒我们:所谓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地理盒子,而是一个开放的文明熔炉”——它的每一次疆域变迁,都是一次文明的升级;它的每一次民族融合,都是一次生命力的迸发。

正如顾颉刚在书中所言:读史者当知,疆域之广,非以武力取之,乃以文化融之。愿我们都能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教我们如何与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他者相处。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古代政治”写成“人类实验现场”的入门神作 《古代世界的政治》出版于1957年,作者是英国古典学泰斗H.D.F.基托(H.D.F. Kitto)。这部被牛津大学列为“古典学必读书目”的小书...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 爱阅读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刻在石碑上的“西方精神原乡” 《古罗马的传说》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Eco)1988年的“历史悬疑神作”,与《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并称为“埃科三部曲”。这部以古罗马帝国为背景的小说,以“寻找消失的《十...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过程哲学的“创世宣言”,怀特海的思维革命 《过程与实在》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929年完成的形而上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场“思维的暴风雨”,既颠覆了传统实体论的...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国学者团队的文明解码工程 这套六卷本、300万字的巨著由卜正民等国际顶尖汉学家领衔,用"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全书像一套精密的文明拼图,前脚还在分析秦始皇陵的希腊式雕塑,后脚就揭秘郑和下西洋的海洋贸易网络。作为首部由西方学...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时间循环的“人生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回天》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间哲学”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哲学感——深灰色钟表盘上,两根指针反向缠绕(一根指向“...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