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置身事内》:读懂中国经济逻辑的“入门钥匙”,普通人也能看清身边的发展密码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8

《置身事内》:读懂中国经济逻辑的入门钥匙,普通人也能看清身边的发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置身事内》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所著,2021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5万字,分为微观机制宏观现象两大部分。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书籍的晦涩,它像一本带读者走进中国经济现场的指南,作者以我们都是经济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为核心视角,用通俗语言拆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

二、书籍内容:用“身边事”讲透“大经济”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从不用抽象理论唬人,而是把经济现象和我们熟悉的场景绑在一起。比如讲地方政府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时,它没有堆砌数据,而是以一个工业园区的落地为例,拆解从土地规划、招商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让我明白为什么家乡会建开发区”“税收优惠背后的逻辑;聊房地产时,它不纠结于房价涨不涨,而是从土地财政、银行信贷、居民负债的关系入手,解释房地产如何和地方经济绑在一起,看完才发现,原来自己买房的选择,也是经济链条里的一环。

更难得的是,它不回避问题。书中既讲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也坦诚讨论了地方债务、产业转型等挑战,比如提到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如何平衡环保与民生,这种客观视角让内容更有深度,不是一味唱赞歌。

三、写作特点:把“硬知识”煮成“软故事”

兰小欢的文笔像一位会聊天的经济学老师,没有学术腔,满是人间烟火气。他擅长用比喻把复杂概念变简单,比如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比作搭档地方政府提供舞台(土地、政策),企业负责唱戏(生产、创新),两者配合好才能出好戏;讲产业政策时,他说就像给树苗浇水,不能只浇一棵,也不能漫灌,要知道哪些树苗需要水,浇多少才不会淹根,生动又好记。

另外,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小注释,比如解释增值税时,会补一句你买一件100元的衣服,里面就包含了十几元的增值税,这些细节让小白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完全不用怕看不懂

四、阅读体验:像和朋友聊天,越读越上瘾

我第一次读时,本来只想看几页,结果不知不觉翻完了半本。印象最深的是某个周末下午,我坐在阳台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那章,看到作者写招商干部要摸清企业需求,甚至要帮企业解决员工子女上学问题,突然想起我表哥就是招商办的,之前总说工作像保姆’”,瞬间就懂了他的辛苦——原来这本书把我身边人的工作,装进了经济逻辑里,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特别爽。

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没有终于看完一本经济学书的疲惫,反而有种打开新世界的通透。以前看新闻里的宏观政策,总觉得和自己没关系,现在再听减税降费”“产业升级,会下意识想这会影响我所在的行业吗?对我的工资有什么影响?,这种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认知转变,是这本书给我最特别的礼物。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普通人的“经济启蒙书”,专家也认可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口碑相当能打。它上市后连续两年稳居各大图书畅销榜,豆瓣评分高达9.1分,评论区里很多读者说这是第一本能读懂的经济学书;罗翔、施展等学者也推荐过它,罗翔说《置身事内》让我们明白,经济不是遥远的数字,而是每个人的生活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不仅是经济入门书,更是看懂世界的工具。去年我考虑换工作时,纠结要不要去新能源行业,想起书中讲中国为什么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到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帮我理清了行业前景,最后做出了更理性的选择。现在我和朋友聊家乡发展”“就业选择时,也能说出背后的经济逻辑,不再是凭感觉说话

六、核心价值:帮普通人“跳出迷茫,看清逻辑”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帮你看懂身边的经济逻辑。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和自己无关的宏观政策”“地方规划,其实都在影响我们的就业、收入、生活选择。比如你知道为什么政府要鼓励职业教育,就能理解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明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懂为什么会有消费券”“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理解中国经济,需要跳出书本,走进真实的世界。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不再是新闻里的冰冷数字,而是和你我息息相关的身边事

七、书中金句分享

1.在中国,理解政府,是理解经济的关键。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经济的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事内。

2.经济增长不是抽象的数字,它是就业机会,是居民收入,是城市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所学校

如果你总觉得经济学离自己太远,或者想搞懂家乡发展、工作选择背后的逻辑,那一定要读《置身事内》——它不会让你变成经济学家,但会让你更清醒地看懂这个世界,更理性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置身事内》:读懂中国经济逻辑的“入门钥匙”,普通人也能看清身边的发展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