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被简化为“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符号,但在美国汉学家白凯(Kathryn Bernhardt)的笔下,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性别秩序,更映照出法律的“隐性暴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规训塑造个体”。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中国法律史与性别史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白凯(1948-)的一生都在“用微观史重写历史”:她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接触“规则与人性”的博弈,却因不满“西方中心论”的中国史叙事,转向“中国法律与社会”的实证研究;她是“文献挖掘狂”,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蹲守数月,亲手整理过清代《大清律例》的抄本、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她更是一位“权力的解构者”,在本书中提出“晚清的性规范不是‘自然的道德’,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它既约束女性,也束缚男性;既维护秩序,也制造压迫。这种“法律-社会-性别”的交叉视角,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1999年初版,2003年中译本)跳出了“性别压迫史”的窠臼——它更像一部“晚清社会的规训解剖报告”,用“贞节牌坊的铭文”“刑部的犯奸案卷”“市井的流言蜚语”等鲜活细节,将抽象的“传统伦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别史与法律史的“破圈之作”
白凯的身份标签远比“汉学家”更鲜活:她是“档案馆的常客”,为写作本书跑遍中国北京、台湾、香港的档案馆,甚至在浙江绍兴的乡村老宅里,发现了18世纪《越中杂记》中关于“节妇”的民间记录;她是“文献破译高手”,能从《大清律例》“犯奸”条款的字缝里,读出“法律对女性身体的控制逻辑”;她更是一位“视角的革新者”,在本书中打破“法律=公正”“道德=善”的二元对立,提出“晚清的法律是‘权力的工具’,而性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批判视角”与“实证精神”的双重底色,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中译本约30万字)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晚清社会的生存实验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寡妇再婚的法律后果”“娼妓的户籍管理”“通奸案的审判记录”等具体场景,将“遥远的历史”还原为“可感知的生存困境”。
二、内容亮点: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解码晚清的“性别规训”
白凯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田野调查记者”——她不迷恋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扎进具体的“历史现场”,用“牌坊的铭文”“案卷的细节”“市井的流言”,还原晚清社会的“真实肌理”。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提出的“晚清性别规训三重机制”理论,而每一重机制都紧扣“权力”的核心:
第一重机制是“法律的显性约束”。她用《大清律例》“犯奸”条款(卷二十六)的演变证明:清代法律对“性越轨”的惩罚,本质是“维护男性的财产权与家族荣誉”——“凡妻妾与人通奸,本夫于奸所登时杀死者,勿论”“和奸者,杖八十;刁奸者,杖九十”。白凯记录了一份1830年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张氏,年32岁,夫亡守节,与邻人李某通奸,被夫兄发现后告官。县官判张某‘浸猪笼’,李某‘杖一百,流三千里’。”这种“法律对女性的肉体惩罚”,远超对男性的惩戒,本质是“用身体的痛感,强化‘女性属于男性’的伦理”。
第二重机制是“社会的隐性压迫”。作为“社会史”研究者,白凯用清代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如《苏州府志·列女传》)揭示:社会对“贞节”的推崇,本质是“用道德绑架女性的人生选择”——“节妇”被写入县志,获得“贞节牌坊”的荣誉,但背后是“寡妇再婚被骂‘不贞’”“未婚女子被要求‘守贞至死’”的双重枷锁。她写道:“‘烈女’不是‘自愿的殉道者’,而是‘被社会规训的牺牲品’——她们用一生的孤独,换来了家族的‘面子’与地方的‘道德标杆’。”
第三重机制是“个体的无声反抗”。白凯用清代文人笔记中的“私情故事”(如袁枚《子不语》中的“狐仙索命”)证明:即使在高压下,个体仍会用“隐秘的方式”反抗规训——“有妇人与仆人私通,被发现后,丈夫要休妻,她却哭诉‘我若被休,父母颜面何存?’最终以‘守节’之名留在夫家,却在暗中资助仆人的妻子治病。”这种“表面顺从、暗中抵抗”的生存策略,展现了晚清女性在“规训网络”中的韧性。
三、写作特点:“法律学家的严谨”与“说书人的口才”的完美融合
白凯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她既是能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辨认出清代小楷案卷”的法律史专家(书中引用了500多份原始文献),又是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她因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讲解性别规训,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她记录的一名清代寡妇的“日记残页”:“光绪二十年,春。邻家王氏再婚,被族人骂‘失节’,我躲在屋里哭了半夜。我丈夫去世三年,我没有想过改嫁,但昨日媒婆来说‘张员外愿出五十两聘礼’,我摸了摸箱底的‘贞节牌坊’拓片,突然觉得‘守节’二字,比我的命还重。”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晚清性别史有了“心跳的声音”——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寡妇”如何在“法律约束”“社会舆论”“自我认同”之间挣扎,而她的“小选择”,又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大问题”。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白凯写作时,西方正经历“第二波女权运动”,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传统法律如何塑造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训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贞节’等道德规范,是‘文化的精华’还是‘权力的工具’?”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晚清“礼教吃人”到21世纪“性别平等”的脉络。正如性别研究学者李银河所言:“白凯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理解‘传统性别秩序’的‘解剖刀’——它告诉我们,任何‘道德规范’都有‘权力的影子’,而‘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先‘看见’这些影子。”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贞节牌坊的华丽雕刻”“刑部案卷的血腥判决”等细节吸引,但读到第三章“个体的反抗”,白凯用“今天的‘职场性别歧视’”类比晚清的“法律约束”时,我突然“开窍”:“清代法律对‘女性再婚’的限制,和今天某些企业‘隐孕开除’的规定,本质都是‘用规则限制女性的选择自由’——只是时代不同,‘规则’换了模样。”这个类比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晚清的性别规训”,就藏在我们的“职场规则”“社会舆论”里。
最触动我的,是她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娼妓制度”时,她没有站在“道德审判者”的立场谈“堕落”,而是写道:“娼妓不是‘天生的道德败坏者’,而是‘被社会抛弃的受害者’——贫困、战乱、家庭破裂,让她们被迫进入这一行业;而法律对‘娼妓’的严惩(如‘杖一百,枷号两月’),本质是‘用暴力掩盖社会的不公’。”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让晚清的“道德批判”有了“人间烟火气”。
五、评价与影响力:性别史研究的“里程碑”与当代的“思维工具”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的学术地位,被《中国史研究》杂志称为:“它是清代性别史研究的‘范式转换之作’,首次将‘法律’与‘社会’纳入性别分析的框架。”国内学者戴锦华在推荐语中直言:“白凯用‘显微镜’看晚清,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权力’——这些权力,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形’存在。”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性别史热”与“法律史热”——从《中国妇女史》的修订到“性别平等教育”的推广,都能看到白凯“用历史照见现实”的影子。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晚清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当我看到“某地出台‘离婚冷静期’引发争议”时,会想起白凯对“清代离婚法律”的分析:“清代法律允许‘和离’(双方自愿离婚),但对‘被出’的女性规定了‘再婚限制’——今天的‘离婚冷静期’,是否也在‘保护婚姻’的名义下,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当我讨论“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时,会联想到他对“清代行业准入”的解读:“清代‘牙行’(中介行业)禁止女性经营,理由是‘女性心细,易生纠纷’——这种‘性别偏见’,与今天‘女性不适合高强度工作’的说法,本质都是‘用刻板印象制造不平等’。”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性别观察者的生存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晚清案例”,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晚清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的伦理”,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历史的“进步”,不是“道德的完善”,而是“个体对规训的反抗与突破”;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本质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这些看似“过时”的晚清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时代的“平等”,都需要“看见权力的影子”;任何“自由”的实现,都需要“打破规训的枷锁”。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传统道德”的盲目崇拜(以为“贞节=美德”);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权力与规训”的认知边界。正如白凯在书末写的:“研究晚清的性、法律与社会,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为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当我们看到今天的‘性别歧视’‘规则束缚’,就能明白:三百年前的晚清人,早已在用他们的挣扎,书写着‘人类如何追求自由’的永恒课题。”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注脚”——就像21世纪的白凯,用法律的严谨与叙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她笔下的每一块牌坊、每一份案卷、每一个寡妇,都是某个人的“生存印记”;每一段晚清性别史,都是某段“人类追求平等”的见证。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晚清的性规范,不是‘道德的枷锁’,而是‘权力的剧本’——它写满了男性的欲望、女性的挣扎,以及整个社会对‘正常’的定义。”或许,这就是白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权力;而读懂权力,才能真正读懂“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