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被简化为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符号,但在美国汉学家白凯(Kathryn Bernhardt)的笔下,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性别秩序,更映照出法律的隐性暴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规训塑造个体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中国法律史与性别史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白凯(1948-)的一生都在用微观史重写历史:她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接触规则与人性的博弈,却因不满西方中心论的中国史叙事,转向中国法律与社会的实证研究;她是文献挖掘狂,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蹲守数月,亲手整理过清代《大清律例》的抄本、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她更是一位权力的解构者,在本书中提出晚清的性规范不是自然的道德,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它既约束女性,也束缚男性;既维护秩序,也制造压迫。这种法律-社会-性别的交叉视角,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1999年初版,2003年中译本)跳出了性别压迫史的窠臼——它更像一部晚清社会的规训解剖报告,用贞节牌坊的铭文”“刑部的犯奸案卷”“市井的流言蜚语等鲜活细节,将抽象的传统伦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别史与法律史的“破圈之作”

白凯的身份标签远比汉学家更鲜活:她是档案馆的常客,为写作本书跑遍中国北京、台湾、香港的档案馆,甚至在浙江绍兴的乡村老宅里,发现了18世纪《越中杂记》中关于节妇的民间记录;她是文献破译高手,能从《大清律例》犯奸条款的字缝里,读出法律对女性身体的控制逻辑;她更是一位视角的革新者,在本书中打破法律=公正”“道德=善的二元对立,提出晚清的法律是权力的工具,而性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批判视角实证精神的双重底色,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中译本约30万字)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晚清社会的生存实验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寡妇再婚的法律后果”“娼妓的户籍管理”“通奸案的审判记录等具体场景,将遥远的历史还原为可感知的生存困境

二、内容亮点: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解码晚清的“性别规训”

白凯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田野调查记者”——她不迷恋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扎进具体的历史现场,用牌坊的铭文”“案卷的细节”“市井的流言,还原晚清社会的真实肌理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提出的晚清性别规训三重机制理论,而每一重机制都紧扣权力的核心:

​​第一重机制是法律的显性约束​​。她用《大清律例》犯奸条款(卷二十六)的演变证明:清代法律对性越轨的惩罚,本质是维护男性的财产权与家族荣誉”——“凡妻妾与人通奸,本夫于奸所登时杀死者,勿论”“和奸者,杖八十;刁奸者,杖九十。白凯记录了一份1830年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张氏,年32岁,夫亡守节,与邻人李某通奸,被夫兄发现后告官。县官判张某浸猪笼,李某杖一百,流三千里这种法律对女性的肉体惩罚,远超对男性的惩戒,本质是用身体的痛感,强化女性属于男性的伦理

​​第二重机制是社会的隐性压迫​​。作为社会史研究者,白凯用清代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如《苏州府志·列女传》)揭示:社会对贞节的推崇,本质是用道德绑架女性的人生选择”——“节妇被写入县志,获得贞节牌坊的荣誉,但背后是寡妇再婚被骂不贞’”“未婚女子被要求守贞至死’”的双重枷锁。她写道:“‘烈女不是自愿的殉道者,而是被社会规训的牺牲品’——她们用一生的孤独,换来了家族的面子与地方的道德标杆

​​第三重机制是个体的无声反抗​​。白凯用清代文人笔记中的私情故事(如袁枚《子不语》中的狐仙索命)证明:即使在高压下,个体仍会用隐秘的方式反抗规训——“有妇人与仆人私通,被发现后,丈夫要休妻,她却哭诉我若被休,父母颜面何存?最终以守节之名留在夫家,却在暗中资助仆人的妻子治病。这种表面顺从、暗中抵抗的生存策略,展现了晚清女性在规训网络中的韧性。

三、写作特点:“法律学家的严谨”与“说书人的口才”的完美融合

白凯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她既是能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辨认出清代小楷案卷的法律史专家(书中引用了500多份原始文献),又是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她因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讲解性别规训,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她记录的一名清代寡妇的日记残页光绪二十年,春。邻家王氏再婚,被族人骂失节,我躲在屋里哭了半夜。我丈夫去世三年,我没有想过改嫁,但昨日媒婆来说张员外愿出五十两聘礼,我摸了摸箱底的贞节牌坊拓片,突然觉得守节二字,比我的命还重。这种将宏大历史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晚清性别史有了心跳的声音”——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寡妇如何在法律约束”“社会舆论”“自我认同之间挣扎,而她的小选择,又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大问题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白凯写作时,西方正经历第二波女权运动,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传统法律如何塑造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训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贞节等道德规范,是文化的精华还是权力的工具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晚清礼教吃人到21世纪性别平等的脉络。正如性别研究学者李银河所言:白凯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理解传统性别秩序解剖刀’——它告诉我们,任何道德规范都有权力的影子,而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先看见这些影子。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贞节牌坊的华丽雕刻”“刑部案卷的血腥判决等细节吸引,但读到第三章个体的反抗,白凯用今天的职场性别歧视’”类比晚清的法律约束时,我突然开窍清代法律对女性再婚的限制,和今天某些企业隐孕开除的规定,本质都是用规则限制女性的选择自由’——只是时代不同,规则换了模样。这个类比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晚清的性别规训,就藏在我们的职场规则”“社会舆论里。

最触动我的,是她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娼妓制度时,她没有站在道德审判者的立场谈堕落,而是写道:娼妓不是天生的道德败坏者,而是被社会抛弃的受害者’——贫困、战乱、家庭破裂,让她们被迫进入这一行业;而法律对娼妓的严惩(如杖一百,枷号两月),本质是用暴力掩盖社会的不公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让晚清的道德批判有了人间烟火气

五、评价与影响力:性别史研究的“里程碑”与当代的“思维工具”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的学术地位,被《中国史研究》杂志称为:它是清代性别史研究的范式转换之作,首次将法律社会纳入性别分析的框架。国内学者戴锦华在推荐语中直言:白凯用显微镜看晚清,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权力’——这些权力,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形存在。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性别史热法律史热”——从《中国妇女史》的修订到性别平等教育的推广,都能看到白凯用历史照见现实的影子。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晚清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当我看到某地出台离婚冷静期引发争议时,会想起白凯对清代离婚法律的分析:清代法律允许和离(双方自愿离婚),但对被出的女性规定了再婚限制’——今天的离婚冷静期,是否也在保护婚姻的名义下,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当我讨论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时,会联想到他对清代行业准入的解读:清代牙行(中介行业)禁止女性经营,理由是女性心细,易生纠纷’——这种性别偏见,与今天女性不适合高强度工作的说法,本质都是用刻板印象制造不平等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性别观察者的生存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晚清案例,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晚清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的伦理,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历史的进步,不是道德的完善,而是个体对规训的反抗与突破;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本质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这些看似过时的晚清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时代的平等,都需要看见权力的影子;任何自由的实现,都需要打破规训的枷锁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传统道德的盲目崇拜(以为贞节=美德);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权力与规训的认知边界。正如白凯在书末写的:研究晚清的性、法律与社会,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为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当我们看到今天的性别歧视’‘规则束缚,就能明白:三百年前的晚清人,早已在用他们的挣扎,书写着人类如何追求自由的永恒课题。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注脚”——就像21世纪的白凯,用法律的严谨与叙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她笔下的每一块牌坊、每一份案卷、每一个寡妇,都是某个人的生存印记;每一段晚清性别史,都是某段人类追求平等的见证。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晚清的性规范,不是道德的枷锁,而是权力的剧本’——它写满了男性的欲望、女性的挣扎,以及整个社会对正常的定义。​​或许,这就是白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权力;而读懂权力,才能真正读懂的自由。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 爱阅读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唐代典籍到风水界的“龙脉图谱”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晚年闭门十载完成的形峦派核心典籍,201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配以“九星龙脉图”“水口闭合示意图”等24幅木刻地形图。全书以“龙脉九形”为核...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