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4)读一读28

《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500强高管“疯抢”的领导力“错题本”

2023年6月,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管理界炸开涟漪。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这位曾指导过通用电气、高盛、福特等150余位世界500强CEO的领导力教练,携手作家马克·莱特尔,将30年咨询案例浓缩成一本反常识管理指南。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框架,却用21种低级错误清单(如总修改下属方案”“不懂得聆听”“偏袒心腹)和全球领导力工具包,让管理者惊觉:原来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赶跑团队!

二、核心价值:停止“作死”,才是领导力的终极修炼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颠覆了传统管理思维——它不教你如何做,而是教你如何不做

古德史密斯发现,90%的管理者晋升后陷入困境,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掉进了成功陷阱:他们习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如独断决策、亲力亲为)应对新挑战,却不知这些行为正像慢性毒药般侵蚀团队信任。书中提出的停止错误行为理念,恰似给管理者装了一面行为镜子”——当你不再过度干预下属提案、不再忽视团队认可、不再情绪化沟通时,团队会自动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追随

个人触动:作为曾因总修改下属方案被团队抵触的创业者,读到书中你改得越多,他积极性越低时,后背发凉。按照书中引导而非代劳的方法调整后,团队提出的创新方案竟比我自己设计的更精彩。这种放手的觉醒,让我明白: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是让团队觉得成就属于我,但功劳属于你

三、内容亮点:21种“低级错误”,每一种都是职场“血泪史”

书中用大量真实案例,将抽象的管理问题具象化为职场生存指南

不懂得认可:某科技公司CEO总认为完成任务是本分,从未公开表扬团队。直到员工离职率飙升30%,他才意识到:好员工都是夸出来的,越厉害的管理者,越会夸人。书中建议的3秒认可法则(下属汇报时,先停顿3秒真诚回应),让我在团队会议中立即实践,效果立竿见影。

总修改下属方案:某金融高管习惯在下属提案上加戏,结果团队逐渐失去提案热情。书中用画蛇添足的比喻戳中痛点:下属的方案像未上色的画,你的修改可能是乱涂的蜡笔,而非点睛的彩墨。

偏袒心腹:某制造企业总监因偏爱自己人,导致非嫡系员工集体消极怠工。书中引用数据:68%的员工离职,是因为觉得领导不公平,并给出业绩评价三原则(只看数据、不问关系、公开透明),让管理者瞬间清醒。

这些案例像一面面照妖镜,让读者边读边自我检视: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四、写作特点:用“脱口秀”讲管理,让理论“接地气”

古德史密斯的写作风格堪称学术界的段子手

场景化叙事:描述某高管因过度追求认可在会议上反复提及哈佛学历时,他写道:这就像在舞会上,有人一直对着镜子自我欣赏——起初大家觉得有趣,久了只想躲远。

跨学科比喻:将团队信任比作银行账户每次兑现承诺是存款,每次失信是取款。当账户透支时,团队会用离职给你开空头支票

数据幽默化:在解析倾听的重要性时,他调侃:如果管理者能少说50%的话,团队效率会提升30%——因为员工终于有机会把话说完,而不是猜你下一步要说什么。

这种学术+娱乐的笔法,让硬核管理知识变得像追剧一样上瘾。

五、阅读体验:像玩“大家来找茬”,但找的是自己的“管理病”

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一间领导力诊疗室

第一章成功的苦恼:用盖子法则比喻领导力上限——“你的领导力像锅盖,团队潜力像锅里的水,盖子越低,水越难沸腾。

第二章21种低级错误:每读一个错误,都像被作者灵魂拷问你中招了吗?

第三章怎样才能变得更好:提供的全球领导力清单像一行为修正地图,从道歉技巧授权法则,步骤清晰到能立即执行。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镜像法则”——“下属会模仿你的行为,就像照镜子。当我按照书中建议,在团队中主动承认错误后,发现下属也开始更坦诚地面对失误。这种上行下效的改变,让我深刻体会到:领导力不是我说你做,而是我做你学

六、评价与影响力:横扫全球榜单,500强高管的“床头书”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纸面:

媒体认可:横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榜,被《环球时报》誉为管理者必读的错题本’”

企业追捧:麦肯锡、高盛等企业将本书列为高管培训教材,某科技公司CEO甚至要求全员阅读:读完这本书,团队离职率降了15%。

读者口碑:在豆瓣,有读者评论:如果早10年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不会因为不懂聆听失去核心团队。

社会热点关联:在00后整顿职场”“员工忠诚度下降成为热议话题的当下,书中提出的建立信任”“有效沟通”“员工成长等理念,恰似一剂职场解药。它告诉我们:员工离职的表面是钱没给够,深层是心受委屈了

七、金句点睛:一句顶一万句的“管理真言”

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拥有权力的人,而是能够激发他人内在力量的人。

——这句话让我明白:领导力的本质是点燃,而非控制

当你的团队完成了任务时,你只需要真诚地表示认可,而不是认为这没什么值得夸奖

——这句朴实的话,戳中了多少管理者的自大盲区

八、结语:管理者的觉醒,从“停止作死”开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管理不是如何让别人听我的,而是如何让别人愿意听我的。在VUCA时代(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团队需要的不是完美领导,而是真实领导”——一个会犯错、会道歉、会倾听的

如果你渴望摆脱孤军奋战的困境,如果你想让团队从被迫跟随转向主动追随,这本书就是你的领导力觉醒手册。毕竟,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而这,正是中国职场最稀缺的管理智慧。

“《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 爱阅读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十二年的“跨国聊天室” 1954年至1966年,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用毛笔在泛黄信纸上写下250余封家书,寄给远在波兰留学的长子傅聪。这些信件像一串珍珠,串起了傅聪从青涩学生到“钢琴诗人”的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傅雷从严父到挚...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古代政治”写成“人类实验现场”的入门神作 《古代世界的政治》出版于1957年,作者是英国古典学泰斗H.D.F.基托(H.D.F. Kitto)。这部被牛津大学列为“古典学必读书目”的小书...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 爱阅读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68年的“机场社会百科全书” 《航空港》是美国作家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68年的“行业小说里程碑”,与《汽车城》《银行家》并称为“黑利三部曲”。这部以全球航空业为背景的长篇巨著,聚焦一座虚构的“...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 爱阅读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红字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清教殖民地波士顿为背景,围绕“通奸罪”展开的三角故事。这部被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的起点”的作品,用一个“红字A”(...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 爱阅读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一、基本信息:晚清商界的“兴衰启示录”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是当代作家高阳(或同类历史纪实作家,具体以实际版本为准)的经典历史传记作品,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大量史料与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他从钱庄学徒...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