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浓缩成一部“文学墓碑”。书中精选80余位经典作家作品,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从弥尔顿到惠特曼,布鲁姆以“被记忆萦绕”的姿态,完成对文学传统的终极致敬。
二、核心价值:用阅读对抗时间,以文学治愈灵魂
布鲁姆的核心主张直击当代人精神困境:“诗歌是古人所谓神术的终极世俗模式”。在算法推送、短视频轰炸的时代,他像一位固执的炼金术士,坚信文学能唤醒被现代生活钝化的感知力。书中反复强调“文学的赐福”——当读者被《约伯记》的苦难诗篇震撼,或为惠特曼《自我之歌》中“我歌颂自己,歌颂每个活着的男女”的宣言热泪盈眶时,那些被遗忘的灵魂震颤会重新苏醒。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疫情期间的“精神疫苗”。2024年冬夜,当我因社会焦虑辗转反侧时,翻到布鲁姆解读《传道书》的段落:“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他写道:“文学教会我们,在废墟中仍能听见世界创造前的声音。”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让我在信息洪流中找到了锚点。
三、内容亮点:四重奏式的文学史诗
希伯来圣经:诗歌的创世神话
布鲁姆将《诗篇》视为“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的基因图谱。他对比《诗篇》第18首“曾有死亡的波浪环绕我”与惠特曼《自我之歌》的破空金箭,揭示出希伯来先知与美国诗人跨越三千年的精神共振。这种解读方式,让《圣经》不再是宗教文本,而成为流动的文学母体。
莎士比亚:现代人性的发明者
在“自我的他视”章节,布鲁姆用戏剧化语言重构《哈姆雷特》的经典场景:“当哈姆莱特偷听到自己的声音说‘生存还是毁灭’,这不仅是角色困境,更是每个现代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精神分裂现场。”这种将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勾连的解读,让莎士比亚的台词焕发新机。
惠特曼:美国诗歌的破晓者
布鲁姆用整章篇幅论证惠特曼的《草叶集》如何“发明”美国诗歌。他引用诗人理查德·威尔伯的建议:交替朗读《诗篇》与《自我之歌》。当读者发现惠特曼诗句中飞溅的布道词火花,实则是《诗篇》语言的变奏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战栗。
卡巴拉神秘主义:文学的灵知传统
开篇即以《光辉之书》的神秘主义切入,布鲁姆将阅读体验升华为宗教仪式:“批评可以产生内心的光和洞察,照亮黑暗的牢狱。”这种将文学批评视为“降神术”的狂想,让整本书弥漫着巫师施法的魔幻气质。
四、写作特点:非典型回忆录的文本实验
选集式结构
全书四部分按“希伯来圣经—莎士比亚—英国诗人—美国诗歌”划分,莎士比亚单挑《圣经》的比重设计,暴露出布鲁姆的学术偏执。每章先大段抄录原文,再插入精悍评论,这种“诗歌选注+批评手记”的混搭,让阅读变成拆解文学密码的探险。
诺斯替主义底色
布鲁姆反复强调“人乃是被放逐到世间的半神”,这种卡巴拉式的宇宙观,赋予文学批评以救赎意义。当他写道“诗歌是洞悉创世秘密的灵知”时,读者能感受到一位老学者在生命终章对文学本质的终极叩问。
黑色幽默的学术人格
书中穿插大量毒舌点评:称本·琼生为“莎士比亚的失败模仿者”,调侃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吟》是“海妖的催眠曲”。这种带着纽约犹太人狡黠的文风,让厚重的学术著作充满阅读快感。
五、阅读体验:在文字废墟中淘宝
初读时,我被布鲁姆的“任性”编排劝退——为何《约伯记》解读仅占6页?但当读到他将济慈《夜莺颂》与《诗篇》的声韵系统进行声学分析时,突然理解了他的策略:这不是传统回忆录,而是一部“文学基因检测报告”。每个章节都像打开一个时间胶囊,当读者在惠特曼诗句中发现《诗篇》的DNA链时,那种发现新大陆的狂喜难以言表。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学界的“奥本海默时刻”
学术认证:豆瓣9.3分,Kirkus Reviews称其为“我们时代的塞缪尔·约翰生”,《纽约时报》评价“布鲁姆用最后一部作品定义了文学批评的边界”。
社会共鸣:在AI写作、短视频冲击传统阅读的当下,布鲁姆的“文学宗教论”引发广泛讨论。2024年“世界读书日”,该书入选“对抗信息熵增的十本精神药典”。
金句暴击:
“要么是莎士比亚的启示,要么什么都不是。”
“我们不是记忆的主人,而是被记忆选择的仆人。”
“当诗歌敲击诗琴时,神就变成了琴弦的问题。”
七、结语:在废墟上重建文学神庙
合上书页时,我仿佛看见布鲁姆坐在耶鲁大学的老式皮椅上,用枯枝般的手指敲击打字机:“更多的生命进入无边的时间。”这部临终绝唱,既是对文学传统的挽歌,也是给每个孤独读者的情书。当我们在碎片化时代感到精神贫血时,或许该像布鲁姆建议的那样——“每天清晨朗读一首诗,让文字的灵知唤醒沉睡的神性”。毕竟,在这个“世界诞生和毁灭之前”,总有些声音值得侧耳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