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在创伤与记忆的裂隙中重寻生命韧性 | 爱阅读
《其后》:在创伤与记忆的裂隙中重寻生命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其后》是台湾作家赖香吟201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由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202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全书以“幸存者叙事”为轴,通过“五月”这一虚构角色与作者真实经历的交织,构建起关于创伤记忆、性别认同与生命重构的哲学文本。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揭示“幸存者如何与记忆共处”的生存智慧——正如书中所写:“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这种对“后创伤时代”的诘问,恰是现代人面对心理困境的镜像。
二、内容亮点与写作特色
赖香吟以“碎片化叙事”破解传统自传体窠臼。全书通过“活动中心”“门”“消息”等章节碎片,将“五月”的性别认同之旅与作者的写作困境并置,形成双重叙事视角。例如,“五月”作为同志朋友,其性别探索既是个体挣扎,亦是时代缩影;而作者“写不出小说”的创作焦虑,则暗喻知识分子在资本浪潮中的精神困局。更妙的是,书中嵌套的“代后记”以“生手的天真”为题,将虚构与真实边界模糊化——当赖香吟写下“这并非关于五月,而是关于我自己”时,读者已陷入记忆的迷宫。这种“小说中的小说”结构,让文本成为承载多重意义的容器。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共鸣
读《其后》如品陈年黄酒,初尝清淡,后劲绵长。最触动我的是“椅子”一章中,主人公在深夜书房与“五月”的隔空对话——那些被折叠的时光,在字里行间悄然展开,像老式电影的慢镜头,让人鼻酸。我曾在某个失眠夜重读“其后之一”篇,忽然理解作者所言“写作是场与记忆的搏斗”:我们既想留住美好,又怕被回忆反噬。这本书让我在朋友经历性别困惑时,不再急于给答案,而是学会“陪伴式倾听”——这恰是赖香吟笔下“不完美的善意”的实践。
四、社会评价与时代意义
该书豆瓣评分9.2,被选入台湾中学教材,余光中称其“用错误写正确的散文典范”,龙应台则指出“在审丑泛滥的时代,这种审美洁癖尤为珍贵”。在“性别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其后》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现“在创伤中寻找出口”的多种可能。例如书中“父亲们”章,三代人对“幸福”的定义差异,恰与当下“原生家庭”讨论形成对话;而“梦”篇中关于“写作认同”的探讨,更与“躺平”“内卷”时代的创作焦虑共振。
五、金句分享与时代回响
“很多坏事人人都想去做,做了的是坏人,没去做的就是好人”——这句写在作者日记扉页的话,道尽人性复杂。而“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则成为离散者最凝练的独白。在“AI拟像”盛行的今天,《其后》的智慧愈发清晰:真正的治愈不是“忘记创伤”,而是“带着创伤继续生长”。正如书末那句“与孤寂同在,细看它的模样”——这恰是每个时代“幸存者”的必修课。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丝与书中的“潮湿记忆”重叠。我忽然想起赖香吟在后记中的话:“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这或许就是《其后》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教我们如何“成为完美的人”,而是教我们如何在不完美的记忆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这,正是后疫情时代最稀缺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