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8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去年秋天,我在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淡蓝封面的小书。书脊有些起翘,扉页上写着钱宾四先生讲稿,1952年的油印痕迹还若隐若现。翻到第一章汉代政府组织,钱穆先生用宰相是皇帝的秘书长形容三公九卿制,突然就笑出了声——原来严肃的古代官制,可以讲得像邻居大爷唠家常。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扑簌簌落,我忽然明白:读史最妙的,不是记朝代年表,而是看制度如何在时代里生长扭曲

一、核心价值:给历史“松绑”,教我们用“动态眼光”看制度

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王朝兴衰的爽文里:秦始皇暴政亡国、汉武帝雄才大略、明朝宦官专权……但钱穆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这些标签化的滤镜。他在序言里就说: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所以这不是一本帝王将相史,而是​​用政治制度的演变,还原一个时代的生存逻辑​​——比如汉代察举制为何从举孝廉变成门阀垄断?唐代租庸调制为何能支撑盛世却亡于两税法?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到底是皇权独裁还是效率升级?

这种动态视角对今天的我们太珍贵了。当网上热议制度优势历史周期律时,钱穆的提醒像一盆凉水: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它教会我们:看制度不能脱离具体的人事(比如汉代察举制依赖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自觉)、时势(比如唐代均田制崩溃源于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更不能简单用好坏评判——就像一棵树,枝叶可能枯萎,但根须曾努力扎进过时代的土壤。

二、内容亮点:用“解剖麻雀”的细节,把复杂制度讲成“故事”

钱穆的高明在于化繁为简。他没有堆砌史料,而是抓住每个朝代最关键的四大制度(政府组织、选举、经济、兵役),用具体到操作层面的细节,让读者看见制度如何运转。

比如讲汉代察举制,他没有说这是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而是讲了一个具体场景:每年由地方官推荐孝廉,被推荐的人要经过策问(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但到了东汉,孝廉逐渐变成官二代的通行证——“因为大家族能读书、能交游,地方官自然愿意推他们。这种细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制度从理想异化的过程。

再比如讲唐代三省六部制,他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关系比作起草-审核-执行的流水线:中书省拟诏令,门下省如果反对可以涂归(打回去修改),尚书省负责具体落实。这种权力制衡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每道诏书必须盖中书、门下两省的章才能生效的细节里。读到这里,你会突然懂:所谓完善的政治,不过是无数人在具体事务中互相补台的智慧。

书里有个让我反复琢磨的例子:明代卫所制原本是兵农合一(士兵屯田自给),但后来士兵逃亡、土地荒废,反而成了财政负担。钱穆没有批判制度失败,而是轻轻点了一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守成之君不再像开国皇帝那样重视屯田,当军官开始克扣军粮,再好的制度也会朽坏。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挑破了制度万能论的泡沫。

三、写作特点:像和老教授围炉夜话,把学术写成“烟火气”

钱穆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是史学大家,却不用晦涩术语,反而像坐在藤椅上和你聊天:我讲汉代,先从秦代说起,因为汉承秦制嘛。”“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宋代要重文轻武?这得从五代十国的乱局说起……”这种语气像极了当年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他对着学生娓娓道来,没有架子,只有对历史的温情。

但亲切感之外,是扎实的问题意识。每讲一个制度,他都会追问:这个制度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埋下了什么隐患?比如讲唐代科举制,他说:科举打破了贵族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机会,但后来考的人太多,只能靠诗赋取士——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局限?这些问题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思考的钥匙

最妙的是他的历史同理心。他从不站在上帝视角批判古人,反而会说:我们今天觉得两税法好,但唐代的农民可能更怀念租庸调——因为他们不识字,算不清夏税秋粮的折算。这种对具体的人的关注,让历史从故纸堆变成了活的现场

四、阅读体验:一场“祛魅”与“返魅”的精神漫游

初读这本书时,我正沉迷于帝王权谋的爽文,觉得制度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工具。钱穆的文字却像一盆温水,慢慢浇醒了我的偏见:他会告诉你,汉代皇帝并非说一不二”——丞相召见,皇帝要起身相迎;唐代谏官可以当面反驳皇帝,皇帝也得给面子;明代锦衣卫再厉害,也得遵守《大明律》的程序。

这种祛魅不是贬低历史,而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后来我去西安参观汉长安城遗址,看到未央宫前殿的夯土台基,突然想起钱穆说的汉代皇帝与丞相共议国事”——原来那些冰冷的砖石,曾是无数士大夫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地方。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时间线,而是有温度、有声音的现场

合上书页时,我摸着书的边角想:好的历史书,不是让你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让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下。比如现在讨论基层治理,钱穆对汉代乡亭里制的分析(乡官由本地人担任,熟悉民情),突然就有了现实的参照;聊到人才选拔,他对察举制异化的反思(从举贤举亲),也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当下的内卷公平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穿越时空”的历史启蒙经典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于1952年,是钱穆在台湾大学的讲稿。半个多世纪过去,它的热度从未消退——中学历史老师把它当拓展读物,大学生把它当制度史入门,普通读者则说:原来我们的历史不是打打杀杀,而是有逻辑、有温度的。

学界评价它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用五代王朝的制度演变,讲透了中国政治的底层逻辑;媒体称它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因为它证明了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对好的政治的探索;甚至有企业家说:我从书里学会了动态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变,就像企业要随市场变。

最让我触动的是网友的评论:以前学历史只记得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现在才懂,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前人用教训换来的。读钱穆,像是和祖先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写在最后: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理解比评判更重要

这些年,我常被人问:这本书现在还值得读吗?我的回答总是:如果你想摆脱键盘史学家的傲慢,想真正理解我们的历史从何而来,这本书必须读。它最珍贵的地方,不是给出王朝兴衰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看历史要保持理解之同情”——不因为朝代灭亡就否定一切,也不因为曾经的辉煌就盲目自大。​​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写: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对历史的偏见——我曾用落后”“愚昧简单概括古代制度,却忘了每个制度都有它的

现在的我,读史时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汉代要设刺史?为什么唐代要分三省?这些制度在当时解决了什么问题?又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治史者当于人事中求其制度。而我想说:读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学会用人事的温度,去理解制度的生长局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的尊重。

如果此刻的你,也想跳出非黑即白的历史观,想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在制度困境中寻找智慧,想学会用动态眼光看世界——那么,翻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吧。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把钥匙,帮你打开理解中国历史的那扇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