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幼儿园的种植角,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种的萝卜争论“谁的叶子更大”。封面上那句“教材不是知识的集装箱,而是童年成长的脚手架”像一颗小石子,轻轻砸进我心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把“幼稚园教材”写得如此“不严肃”的学术书。三个月后合上最后一页,我笔记本上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批注,最醒目的那句是:“原来,教孩子认识一片叶子,真的能教出整个世界。”
一、初遇:它不像“教材研究”,更像一场关于童年的对话
先说说基本信息:这本书由学前教育专家李芳教授主编,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算得上是近年幼儿教育领域的“现象级”著作。装帧设计就很“孩子气”——米白封面印着手绘的蜡笔画: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够绘本,男孩趴在地上观察蚂蚁,连书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彩色蜡笔痕迹,完全不像传统学术书的“严肃脸”。
翻开目录就更有意思了:第一章叫“被误解的‘幼稚’:幼稚园教材的百年流变”,第二章是“从‘课本’到‘生活场’:教材的生活化重构”,第三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材如何回应差异”……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倒像是一位懂孩子的老朋友在和你聊:“你看,咱们小时候学的‘aoe’,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背100首古诗,却分不清韭菜和麦苗?”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细节里,像剥洋葱一样越读越惊喜
如果说传统教材研究总爱讨论“应该教什么”,这本书的野心更大——它想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学”。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拆盲盒”般的惊喜。
比如第二章“生活化重构”里,作者举了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案例:某幼儿园曾用“春天的花朵”主题做教材,原本计划是“认识5种花→背诵《咏柳》→画花朵”。但作者团队蹲点观察两周后发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花名”,而是“为什么有的花早上有露珠,下午就没了?”“蜜蜂采蜜时会说话吗?”于是教材被改成了“露珠侦探社”“蜜蜂的日记”“花的香味实验室”。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花瓣纹路,用棉签收集花蜜测甜度,甚至用黏土捏出“蜜蜂的通讯录”——知识不再是灌输的,而是孩子在探索中“撞”到的。
这种“从孩子的眼睛出发”的设计,在书中俯拾皆是。第三章提到“差异回应”时,作者用大量一线教师的观察记录证明:有的孩子通过搭积木学数学,有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语言,还有的孩子通过照顾自然角学责任。书里甚至附了20张真实的孩子作品照片——歪歪扭扭的“天气记录表”、用树叶拼贴的“我的家”、用粉笔在走廊画的“数字火车”。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好的教材不是标准答案的模具,而是允许孩子‘长歪’的土壤。”
三、共鸣:它戳中了所有“懂孩子”的人的痛,又给了温暖的解药
作为准幼儿教师,我曾在实习时被“教材焦虑”折磨过:明明知道孩子不爱听“1+1=2”的集体教学,却因为“要完成教学进度”硬着头皮上;明明看到孩子们围在窗台看蜗牛入了迷,却想着“等讲完这页拼音就去”。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戳破了教育中的“虚假忙碌”——我们总以为“教得多”就是“教得好”,却忘了孩子的大脑需要“留白”,需要“无目的的探索”。
作者在书中写过一句话,我在笔记本上抄了三遍:“教育的残忍,莫过于用成人的‘有用’,杀死了孩子的‘有趣’。”但更温暖的是,它也给出了“解药”:比如建议教师“每周留两小时‘空白时间’,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比如提醒家长“别着急教孩子认字,先和他一起读一本翻烂的图画书”;比如强调“教材的价值不在厚度,而在是否能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
这些观点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扎实的研究支撑的。书中引用了北师大的一项追踪调查:使用“生活化教材”的班级,三年后孩子的创造力测试得分比传统班级高37%,社交能力评分高出29%。更让我意外的是,一位退休的老园长在书的后记里写:“我教了40年幼稚园,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当年让孩子捡落叶、堆沙堡,都是在做最珍贵的教育。”
四、回响:它不只是书,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静悄悄革命”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长期位居“学前教育类”榜首,短评里有幼儿园老师说“终于找到理论支持,敢和孩子一起‘不按教材走’了”,有家长留言“原来陪孩子玩也是有方法的,我不再焦虑‘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多少诗’”,甚至有教育政策研究者引用书中的观点,建议调整幼儿园课程指南。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实习幼儿园把这本书当成了“教师必读书”。上周教研会上,主班老师举着书说:“咱们班的主题墙该换了——不是贴满孩子的画,而是记录他们探索的过程:比如昨天朵朵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我们就一起查资料‘蜗牛的黏液有什么用’,这些才是真正的‘教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作者的初心: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学”。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童年”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如何设计教材”的方法,更是一次对“童年”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实习时那个蹲在种植角的小女孩——她举着萝卜说:“老师你看,它的根像奶奶的白头发!”那一刻,她不是在学“植物的根”,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触摸生命的温度。而这本书教会我的,就是保护这种温度。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当作所有教育者的“咒语”:“儿童的学习,是一场温柔的冒险——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填满的背包,而是能打开背包的钥匙。”
如果你是幼儿教师,这本书会帮你找到“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如果你是家长,它会让你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如果你只是对教育感兴趣,它会告诉你:原来最深刻的教育智慧,藏在一个孩子的提问里,一片落叶的纹路里,甚至是一只蜗牛的黏液里。
毕竟,教育最美的样子,不就是和孩子一起,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