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5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索尔斯坦·凡勃伦,初版于1899年——恰逢美国镀金时代:工业资本家靠剥削工人暴富,形成了一批不干活也能住豪宅、开游艇的有闲阶级,而普通劳动者却在贫民窟挣扎。凡勃伦以犀利的社会观察和经济学视角,写下这本反潮流的阶级批判书,核心就做一件事:撕下有闲阶级优雅、高贵的伪装,揭露他们的有闲是靠剥削他人劳动,消费是为了炫耀地位,而非满足需求。哪怕你对制度经济学陌生,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人买奢侈品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晒”“为什么越不实用的东西,越能彰显高端’”。它的地位有多高?经济学界称其为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研究消费社会的学者(从鲍德里亚到福柯)都绕不开它;现在我们说的炫耀性消费”“精致穷”“轻奢陷阱,源头全是凡勃伦的理论;连分析网红人设”“明星天价代言,都能看到书中阶级炫耀逻辑的影子。有学者调侃:没读《有闲阶级论》,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喜欢奢侈品,读完才知道,你只是在替有闲阶级的地位焦虑买单。

二、书籍内容:不聊“有闲多舒服”,只拆“有闲阶级如何靠‘不干活+乱花钱’彰显地位”

凡勃伦在书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有闲=享受生活”“消费=满足需求的认知——他认为,有闲阶级的有闲不是休息而是故意不劳动(因为劳动是底层人的标志);他们的消费也不是需要,而是炫耀性消费(越贵、越不实用,越能证明自己不用靠劳动谋生)。他没搞抽象理论,而是用19世纪美国有闲阶级的生活细节做案例,连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住什么房子都拆得明明白白:

比如讲炫耀性有闲,他不简单说他们不干活,而是描述贵妇的日常:早上起床后,由仆人帮着穿衣服(自己不动手,体现不劳动),然后花2小时喝早茶(不是为了渴,是为了消磨时间,证明时间多到用不完),下午参加慈善舞会(不是为了做慈善,是为了和其他有闲阶级社交,互相炫耀新首饰),晚上在家办晚宴(菜要多到吃不完,仆人要多到忙不过来,证明雇得起人、花得起钱)。最绝的是代理有闲”——比如资本家自己不劳动,还会让妻子、仆人替自己不劳动:妻子不用上班,仆人不用干有技术的活(比如只负责开门、递东西),这些都是在向外界传递:我家有钱到,连家人和仆人都不用靠劳动谋生

再比如讲炫耀性消费,他举服装的例子:有闲阶级穿的礼服,要么是紧身的(不方便走路,更别说干活),要么是缀满蕾丝、宝石的(容易坏,不能洗,只能穿一次),甚至男士要穿紧身马甲、戴高顶礼帽(夏天热得满头汗也不摘,因为摘了就不像有闲阶级)。凡勃伦反问:如果衣服是为了保暖、方便,为什么他们要穿这样的衣服?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衣服能证明我不用干活’——底层工人要种地、做工,只能穿宽松、耐脏的衣服,穿礼服根本没法劳动。他还点破消费的阶级密码:同一双鞋,底层人买10美元的(为了耐穿),有闲阶级买1000美元的(为了品牌logo),差价990美元买的不是质量,是让别人知道我买得起1000美元的鞋的地位。这种用生活细节拆阶级的内容,让有闲阶级从优雅符号变成了靠剥削炫耀的寄生虫

三、写作特点:像社会观察员在街头“扒有闲阶级的底”,犀利里藏着讽刺的幽默

凡勃伦的文笔最绝的地方,是没有学术的温吞,全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他不搞术语轰炸,而是用白描+反问的方式,让你一边读一边笑,笑完又觉得扎心。比如描述有闲阶级的慈善行为时,他调侃:他们捐钱建博物馆,不是为了让穷人看画展,是为了在博物馆门口刻上自己的名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我捐的;他们参加慈善拍卖,不是为了帮穷人,是为了和其他富人比谁出价更高,最后拍下来的画,可能挂在家里从不看,只是为了向客人炫耀我拍了这幅画

他还特别擅长用底层视角对比增强冲击力,让有闲阶级的虚伪无所遁形。比如讲吃饭:底层工人吃饭,是找个角落快速吃完,赶紧回去干活;有闲阶级吃饭,是在豪华餐厅里,由服务员分菜,一道菜吃半小时,每口只吃一点点,最后剩下一大半倒掉”——两者的区别不是饿不饿,是吃饭能不能用来炫耀。讲住房时,他会写:底层人的房子是能住就行,有闲阶级的房子是越大越空越好’——客厅大到能跳华尔兹,却只用来放装饰品;卧室多到住不完,却要雇人每天打扫,因为空房间多才能证明有钱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讽刺,读起来根本不像读100多年前的学术书,更像看一部揭露阶级真相的脱口秀,你会忍不住跟着凡勃伦的节奏,吐槽原来这些高端生活这么假

四、阅读体验:从“羡慕奢侈品”到“看懂消费背后的‘阶级陷阱’”的顿悟时刻

我刚开始读时,纯粹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个月工资买一个包’”,结果读了几十页就被戳中:有个朋友省吃俭用3个月,买了一个限量款奢侈品包,平时舍不得背,只在朋友圈晒,聚会时小心翼翼地提着,生怕刮花——以前我觉得她真喜欢这个包,但用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一想,她买的不是包,是让别人知道我买得起奢侈品的地位;包的实用价值(装东西)几乎为零,炫耀价值占100%,就像凡勃伦说的买的是符号,不是商品

还有一次,刷到网红晒不用上班的精致生活:早上在阳台喝手冲咖啡,下午去画室画画,晚上在家看小众电影——以前我觉得她好自由,读完书才明白,这是典型的炫耀性有闲:她不用上班,不是财务自由,是靠家人或粉丝打赏不劳动,晒生活是为了打造高端人设,吸引更多人关注,本质还是用有闲炫耀地位。最扎心的是,我自己曾为了显得有品味,花几百块买了一本精装版的小众诗集,结果翻了两页就放着积灰——现在才懂,我也是在模仿有闲阶级的消费,想用买小众诗集证明自己不是俗人,其实是陷入了凡勃伦说的阶级焦虑陷阱

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种以前看消费像看光鲜的广告,现在终于看到了广告背后的阶级算计’”的通透感——原来商场里的限量款”“高定款,不是为了满足高端需求,是为了筛选出能买得起的有闲阶级;原来我们说的消费升级,很多时候是炫耀升级,是为了跟上别人的阶级符号,花了冤枉钱还不自知。这种看清真相的感觉,比省多少钱都珍贵。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制度经济学的“反讽经典”,揭穿消费社会的“皇帝新衣”

在学术圈,《有闲阶级论》的地位堪称制度经济学的叛逆之作’”——它第一次把消费阶级绑在一起,证明经济行为不只是赚钱花钱,更是阶级地位的博弈’”;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加尔布雷斯,都继承了它从社会结构看经济的思路;连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都借鉴了它阶级文化的分析视角。

在现实层面,它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的每一次消费:现在商家搞的限量发售”“会员专属”“高端定制,都是凡勃伦说的炫耀性消费套路;年轻人的精致穷”“轻奢主义,本质是想模仿有闲阶级,却没那个经济实力的焦虑;甚至网红经济的核心,也是靠炫耀性有闲(不用上班)和炫耀性消费(用高端商品)打造人设,吸引流量。有经济学家评价:凡勃伦在1899年就看穿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我们现在还在重复他批判的套路——不是他太超前,是我们太容易陷入阶级焦虑。

六、书籍核心价值与亮点:给思维装个“拆穿消费陷阱的‘透视镜’”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讨厌有闲阶级,而是帮你建立理性消费的思维——以后再看到限量款”“高端定制,不会再被精致”“稀有迷惑,而是会问:我买它是为了用,还是为了炫耀?它的实用价值和价格匹配吗?从而跳出为符号买单的陷阱,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内容亮点则在于用生活细节揭穿阶级真相:凡勃伦没写阶级斗争的大道理,而是盯着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这些小事,却挖出了消费背后的阶级逻辑”——比如他说越贵的东西,越要让人一眼看出来贵(比如奢侈品的大logo),因为看不出来的贵,就失去了炫耀的意义;再比如有闲阶级不喜欢实用的创新(比如方便干活的工具),只喜欢没用的创新(比如更复杂的礼服设计),因为实用的创新会帮底层人提高效率,威胁他们的阶级地位。这种从小处见大的洞察,比任何阶级理论都更有冲击力。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也是消费社会的真相名言炫耀性消费的本质,是用浪费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特权——浪费的时间越多、金钱越多、物品越没用,证明自己离劳动越远,阶级地位越高。这句话现在还贴在我的手机壳里,每次想冲动买奢侈品时,看一眼就会清醒:我要的不是商品,是别人的眼光,而这种眼光,根本不值我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你也想搞懂为什么自己总想买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消费越多越焦虑,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会让你变成抠门的人,却会让你变成清醒的消费者,明白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靠炫耀来的,而是靠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理性和从容。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 爱阅读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京都风情画 《古都》是川端康成19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以日本京都为背景,讲述双胞胎姐妹千重子(被富商收养)与苗子(在山区长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小说以“北山杉林”“平安神宫”“祇园祭...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的历史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为三国迷,我曾以为对“三国”的脉络早已稔熟:桃园结义、赤壁火攻、六出祁山……但这些多是聚光灯下的“主戏”。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划开了诸葛亮病...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 爱阅读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领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其理论直接影响现代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 成书时间与版本:1970年法文版(题为《行为的结构与认...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