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余下的,只有噪音》:在喧嚣退去后听见生活本真的治愈随笔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7

《余下的,只有噪音》:在喧嚣退去后听见生活本真的治愈随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余下的,只有噪音》是作家周屿的首部生活随笔集,2025年由晚风出版社出版,246页的篇幅里,没有跌宕的剧情,只有作者对日常碎片的细腻记录——凌晨菜市场的吆喝、雨天窗台的滴水声、旧书店里翻书的沙沙响……它的核心价值,是帮读者从喧嚣里打捞平静:我们总被手机消息、工作压力裹着向前跑,却忘了安静也是一种力量。读完你会发现,它像一台降噪耳机,能过滤掉生活的浮躁,让你重新听见那些被忽略的细碎美好,尤其适合总觉得心里乱糟糟、想找个地方喘口气的读者。

二、书籍内容亮点与独特细节

它最戳人的地方,是噪音写得有温度、有画面。比如写老城区的清晨噪音,周屿不写吵闹,反而说凌晨五点,楼下卖豆浆的大爷推着车过来,铁桶轱辘轱辘响,接着是哗啦一声掀开保温盖,然后就有人喊来杯甜豆浆’——这些声音像一串糖葫芦,串起了整个早晨的烟火气;写办公室的噪音,他也不抱怨嘈杂,而是观察隔壁工位的同事敲键盘,快的时候像下雨,慢的时候像在数豆子,偶尔还会夹杂着她偷偷吃零食的咔嚓声,这些声音拼在一起,倒成了上班的小乐趣。最妙的是深夜的噪音描写:半夜醒过来,能听见冰箱制冷的嗡嗡声,窗外偶尔有车开过的呼呼声,还有自己的心跳声——这些安静里的小噪音,反而让人觉得踏实,像被生活轻轻抱着。这些细节没有宏大的意义,却让你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身边的噪音,藏着这么多没被注意的温柔。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

周屿的文笔特别,像一阵风拂过纸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戳中人心。比如写听雨声,他不写雨下得很大,而是说雨点打在玻璃窗上,有的一声就滑下去,有的在上面绕个圈才走,像一群调皮的小虫子在跳舞;写翻旧书,他会描述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能听见沙沙的声响,偶尔还会掉出一片干花,不知道是谁夹在里面的——好像连时间,都在这声音里慢了下来。阅读时就像坐在阳台晒太阳,手里捧着一杯温茶,没有必须要完成的阅读任务,随便翻开一页都能读进去。我上次读的时候,本来因为工作烦躁得坐不住,结果跟着书中的噪音走,听着作者写的菜市场声音,居然慢慢平静下来,甚至想第二天早起去买杯热豆浆——完全没有阅读的压力,反而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又治愈。

四、书籍评价、影响力与个人感悟

这本书上市一个月,就登上了豆瓣散文随笔热榜,很多读者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噪音故事:有人说现在每天睡前会听五分钟冰箱的声音,像书中写的那样,觉得很踏实,有人说以前觉得办公室的键盘声很烦,现在居然觉得像上班BGM,没那么讨厌了。对我来说,它的意义在于帮我戒掉了焦虑:之前总觉得必须不停做事才不算浪费时间,连吃饭、走路都要刷手机,直到看到书中写认真听一阵雨,也是对生活的温柔,突然就想慢下来。现在我每天会留十分钟,关掉手机,坐在窗边听周围的噪音”——楼下孩子的笑声、远处的鸟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慢慢发现,这些没用的时间,反而让我更有精力面对工作。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心里的杂草被轻轻拔掉了,剩下的全是清爽,那种不用急着向前跑的放松,好久没体会过。

五、书中金句与社会共鸣

书里有句话我抄在了手机备忘录里,偶尔烦躁时就翻出来看:我们总在找安静,却忘了真正的安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能在噪音里听见生活的善意——就像雨会打湿衣服,但也会滋润草木;车声会吵醒人,但也会载着人回家。这句话太适合当下的社会了——我们总被内卷”“焦虑推着走,把忙碌当成努力的证明,却忘了停下来听一听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也总觉得心里被塞满了东西,或者想找个方式缓解压力,不妨读一读《余下的,只有噪音》:它不会给你复杂的人生建议,却会让你重新认识身边的噪音,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小美好,慢慢找回生活的平静。

“《余下的,只有噪音》:在喧嚣退去后听见生活本真的治愈随笔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心灵寓言”,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榜单,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好书”,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