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6)读一读34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应试狂奔双减落地的全过程。书中没有宏大的教育理论,只有128个真实故事:从用一颗糖化解学生早恋危机把全班倒数第一送进重点大学,从和家长在田埂上开家长会用抖音直播批改作业。这些故事像一串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好教师最朴素却最珍贵的模样——教育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唤醒生命

二、核心价值:撕开“好教师”的虚伪标签,给出可触摸的“成长指南”

当社会还在为名师”“特级教师的称号吵得不可开交时,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教育者:好教师的标准不是论文数量”“获奖证书,而是学生是否愿意在你面前哭”“家长是否愿意和你聊家长里短”“同事是否愿意找你吐槽

作者用30年实践证明:教育可以没有套路”——比如,他从不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坐直,而是允许他们蹲在椅子上思考;他从不批评学生考砸了,而是和他们一起分析这张卷子教会了你什么;他甚至会在学生打架后,带他们去操场跑十圈,边跑边聊为什么愤怒时想动手

我曾因学生屡教不改而崩溃,直到读到书中这句:当你说我讲了多少遍时,其实是在说我失败了;真正的好教师会说我们一起再试一次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所谓的教育无力感,不过是把学生当成了需要被修复的机器,而忘了他们本就是会自我修复的生命

三、内容亮点:用“笨方法”解决“大难题”,每个故事都是“教育急救包”

一颗糖的魔法:如何化解早恋危机?

书中有个让我笑出眼泪的案例:李老师发现班上两个学生偷偷传纸条,他没有没收纸条,而是买了两颗糖,把纸条夹在糖里,附上一张便签:甜的东西要分享,但分享的方式可以更酷。后来,这两个学生成了班里的学习搭子,一个擅长数学,一个擅长语文,高考时双双考入重点大学。这种用温柔接住问题的智慧,比任何早恋教育手册都更有力量。

倒数第一的逆袭:如何让学渣爱上学习?

李老师曾接手一个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他没有逼他补课,而是带他去菜市场卖菜。学生发现,不会算账会被摊主坑,不会砍价会被顾客骂,不会观察顾客表情会卖不出去菜。三天后,学生主动说:老师,我想学数学。后来,这个学生不仅数学考了全班第一,还成了学校的创业小明星”——他开了个校园代取快递服务,用数学模型优化配送路线。李老师总结:好教师不是填鸭者,而是点火者’——你得先让学生尝到知识有用甜,他们才会自己追着学。

田埂上的家长会:如何让家长成为教育同盟军

在乡村任教时,李老师发现家长总说孩子交给学校了。于是,他把家长会开在田埂上:春耕时聊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秋收时聊如何肯定孩子的进步,甚至在家长吵架时,带他们去河边扔石头,边扔边聊愤怒时如何不伤害别人。后来,家长们开始主动找他:李老师,我家孩子最近总说不想上学,您能和他聊聊吗?这种把教育融入生活的实践,让家校共育不再是一句空话。

四、写作特点:像听老邻居唠嗑,既温暖又扎心

李华的文字没有学术著作的冰冷感,反而像在夏夜树荫下和老邻居唠嗑。他会用学生把我气得想跳河形容管理班级的崩溃,用家长送我一筐鸡蛋,我回赠一袋书调侃师生关系的反转,甚至自嘲我教了30年书,最擅长的不是讲课,而是哄孩子’”。这种不端着的真诚,让教育变得像追剧一样上头。

书中金句频出,最戳我的一句是:好教师的课,不是讲得精彩,而是听得见学生的心跳这句话被无数教师转发,甚至成了许多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

五、阅读体验:像在暴雨中遇到同行者,治愈我的职业倦怠

合上书的那天,我做了一件叛逆的事——在班上宣布:从今天起,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只要你们觉得这个问题比课本更重要;如果你们觉得今天不想听课,可以申请去操场跑两圈,或者去图书馆看本书。当学生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争相提问老师,为什么星星会眨眼”“老师,你觉得爱情是什么时,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当教师不再扮演知识权威,而是变成学习伙伴时,教育便能超越传授-接受的僵局,在对话中生长出无限可能。

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三个盒子:一个是学生疯狂问题收集箱,一个是家长暖心留言本,还有一个是自己的崩溃日记(用来记录今天又被学生气笑了的瞬间)。这种不完美的教育,反而让我找回了当老师的快乐——原来,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和学生一起犯傻,一起成长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教育圈自嗨”到“全民热议”的破圈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教育圈:

教师口碑:豆瓣评分9.3,被一线教师称为教育界的《解忧杂货店》,有老师留言:读完立刻改了100份评语,从继续努力变成我看到你帮同学捡笔时的温柔’”

官方认可:被教育部列为新时代教师培训核心读物,其以学生为中心”“生活即教育理念写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社会反响:在AI教师”“教育内卷话题霸屏的2025年,书中技术可以辅助教育,但无法替代教师的温度的呼吁,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引发超50万教师、家长转发讨论,甚至有网友评论: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会蹲下来和我聊天的老师——原来,好教师从未消失,只是我们忘了寻找。

七、为什么每个教育者都该读这本书?

教育焦虑成为时代病的今天,《好教师就是好教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的集体性迷失”——当我们用分数”“排名衡量学生时,是否忘记了,教育面对的从来不是问题,而是

作者用30年实践证明:好教师不是完美超人,而是会犯错的普通人”——他们会因为学生的一句话红了眼眶,会因为家长的误解躲在被窝里哭,会因为一堂失败的课怀疑自己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成为了学生心中最真实的灯塔。正如书中所写:好教师的,不在的技巧,而在的温度——当学生愿意在你面前暴露脆弱时,教育便真正发生了。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教育不是往学生脑子里灌水,而是帮他们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当井挖通的那一刻,他们会自己找到水源;而你,只需要站在旁边,为他们鼓掌。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告诉学生你可以挖井的人,在教育的荒原上,种下一片又一片会开花的星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 爱阅读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一、当杰克·伦敦的暴风雨撞上Z世代的"内卷海" 翻开这部被称作"海洋版《野性呼唤》"的冒险小说,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生存测谎仪——1904年北太平洋的"幽灵号"捕鲸船上,亨甫莱在暴风雨与强权间挣扎;2025年,我们在刷到"大厂裁员...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 爱阅读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机场跑道上的"社会解剖课" 阿瑟·黑利1968年创作的《航空港》像架精密的CT扫描仪,用72小时的时间切片,将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解剖成微型社会模型。这部被《纽约时报》评为"改变人类对交通枢纽认知"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成为航...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 爱阅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善与恶”的南方哥特式寓言 《好人难寻》是美国文学大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20年)。这部被视为“20世纪最尖锐的道德寓言”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