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伊利亚特》: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愤怒”与“英雄”的千年寓言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3

《伊利亚特》: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愤怒英雄的千年寓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青铜与热血写成的西方文学原点”

若要快速定位《伊利亚特》(荷马著,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典藏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英雄史诗双璧之首、24卷1.5万行特洛伊战争百科全书、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核心线索、覆盖希腊联军/特洛伊军民/神界三方的命运博弈、附古希腊神话谱系+史诗吟诵技法注释​​。它不是战争小说英雄传记,更像一位坐在橄榄树下吟唱的老游吟诗人口头记忆库”——从阿伽门农抢夺阿基琉斯的战利品,到赫克托尔战死在城墙下,从帕特洛克罗斯身披阿基琉斯铠甲冲锋,到阿基琉斯手刃赫克托尔后的忏悔,用大量战斗细节与人物对话,把英雄的荣耀与脆弱”“命运的无常与抗争的答案,藏在了青铜铠甲的碰撞声英雄的眼泪里。书腰上那句愤怒是英雄的火焰,也是毁灭的种子,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震撼——毕竟,谁不曾为冲动后悔,为英雄的脆弱心碎?

二、内容亮点:不是“讲战争”,是“给英雄装‘人性透视镜’”的命运解码术

传统战争史诗常陷入两种陷阱:要么渲染英雄无敌(如阿基琉斯刀枪不入),要么简化善恶对立(如希腊人全善,特洛伊人全恶)。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人性CT机专挑习以为常的英雄标签下刀,用阿基琉斯的愤怒-赫克托尔的慈悲-帕特洛克罗斯的忠诚的三角关系,让抽象的英雄主义变成可触摸的人性挣扎。

比如讲阿基琉斯的愤怒,荷马没有停留在他为荣誉而战的泛泛之谈,而是还原了他从被冒犯的暴怒失去挚友的绝望的心理转折:当阿伽门农抢走他的战利品布里塞伊斯时,他攥紧长矛,指甲掐进掌心,青铜铠甲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当帕特洛克罗斯身披他的铠甲战死后,他跪在尸体旁,用战刀割下自己的头发,泪水滴在帕特洛克罗斯苍白的脸上;当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时,他抓住死者的脚踝,拖着他在特洛伊城下狂奔,铠甲上的血滴在青石板上,开出暗红的花。作者用铠甲的声响”“指甲的掐痕”“血滴的形状这些细节,把愤怒写成自尊受损失去至爱的情感失控;而他对赫克托尔的慈悲的刻画更妙: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跪在阿基琉斯脚下求取儿子的尸体,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刻抱着婴儿在城墙上诉哭——赫克托尔不是入侵者,是丈夫’‘父亲’‘儿子,他的死亡让战争突然变成了失去这种把英雄拉回的维度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英雄不是没有弱点的神,是和我们一样会愤怒、会悲伤、会为所爱之人疯狂的凡人;原来战争的残酷,不是敌我双方的厮杀,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命运的重新诠释。荷马借雅典娜之口说:英雄的命运,早就刻在奥林匹斯山的石碑上——选择,才是命运的刻刀。阿基琉斯明知参战会早死,却因被冒犯的愤怒选择出战;赫克托尔明知特洛伊终将陷落,却因守护城邦的责任选择留下;帕特洛克罗斯明知披阿基琉斯的铠甲会引来杀身之祸,却因不想让朋友蒙羞选择冲锋。作者用命运的石碑英雄的选择的对比,把宿命论写成自由意志的挣扎;而他对英雄结局的处理更震撼:阿基琉斯最终被帕里斯射死,赫克托尔的尸体被拖在城下示众,帕特洛克罗斯的骨灰与阿基琉斯的骨灰混合安葬——他们的死亡不是失败,是用生命完成了对荣誉’‘责任’‘友情的定义这种把悲剧写成存在的证明’”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英雄史诗不是歌颂胜利,是歌颂在命运前的挣扎与坚守;原来英雄的意义,不在活着,在用生命点燃过光芒

三、写作特点:把“口头史诗”写成“青铜器上的浮雕”,让英雄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古希腊史诗注定遥远。但荷马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六音步长短短格+感官细节的韵律感。​​全书以古希腊史诗特有的六音步长短短格—∪—∪—∪—)为节奏,用青铜铠甲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呐喊声构建听觉画面,用阿基琉斯铠甲上的血珠”“赫克托尔铠甲的划痕”“帕特洛克罗斯眼中的泪光构建视觉画面。比如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决战章节,作者写道:阿基琉斯的长矛刺穿赫克托尔的盾牌,金属撞击声像雷鸣般炸响;赫克托尔的长剑砍中阿基琉斯的手臂,鲜血溅在青石板上,像一朵突然绽放的红玫瑰。这种用声音与画面同步推进战斗的写法,让我读起来像在看古希腊战场的实时直播”——没有冗长的叙述,只有一招一式的细节;没有抽象的英勇,只有汗水的味道”“伤口的疼痛”“心跳的声音

​​第二种魔法:神谕+凡人对话的哲思力。​​荷马的语言像橄榄油浸润的大理石,光滑却深刻:他说阿基琉斯的愤怒是宙斯的礼物,也是宙斯的诅咒’——它让他在战场所向披靡,却让他失去了最珍贵的人;他说赫克托尔的死亡不是特洛伊的末日,是英雄主义的祭品’——他用生命告诉世人:有些事,比活着更重要’”;他更写下金句:英雄的伟大,不在永不失败,在失败后依然选择站立’——就像被砍倒的橡树,树桩上依然冒着新芽。其中最经典的是对愤怒的定义:愤怒是盲目的,它会让最勇敢的人变成最残忍的野兽;但愤怒也是神圣的,它让最懦弱的人变成最无畏的战士。这种把神性与人性交织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史诗不是神的传说,是人的寓言;原来英雄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命运前的选择史

四、阅读体验:从“英雄崇拜”到“人性共情”,我在荷马那里找到了“愤怒的出口”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愤怒失控期:因项目被同事抢功,我当众拍桌子辱骂对方;因家人不理解,我摔门而出,整夜在街头游荡。我以为愤怒性格缺陷,却总在事后后悔中陷入自责。但翻到第一章阿伽门农抢夺布里塞伊斯,就被拽进了荷马的英雄现场:他记录了自己第一次读《伊利亚特》的震撼——“我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读着阿基琉斯攥紧长矛,指甲掐进掌心的段落,突然想起自己上周因方案被否对下属吼的那句你懂什么。原来我的愤怒,和阿基琉斯的愤怒,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自尊被践踏后的本能反应这段文字让我突然释然——原来我的失控,不是我不够成熟,是我和阿基琉斯一样,还没学会驾驭愤怒’”;原来愤怒的意义,不是摧毁一切,是提醒我们需要被看见’”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切换模式:与同事争执时,不再拍桌子,而是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这个方案的漏洞我需要和你确认;与家人争吵时,不再摔门,而是说:我现在很烦躁,我们等冷静了再聊;甚至和朋友讨论职场压力时,我能说出:荷马说愤怒是盲目的,但也是神圣的’——或许我们该把愤怒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不是伤害他人的武器这些改变很小,却让我逐渐感受到人性的共情”——原来英雄的愤怒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委屈,原来英雄的忏悔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成长,原来我们今天的失控,都是英雄的愤怒现代生活里的投射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伊利亚特四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史诗遥远的传说,现在才懂,它是人性的镜子”——就像第一次用愤怒的眼光看世界,原来阿基琉斯的铠甲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骄傲,原来赫克托尔的尸体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牵挂,原来我们今天的愤怒,都是英雄的愤怒代生活里的延续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西方文学原点”,读者的“人性觉醒手册”

《伊利亚特》的地位在学界定是西方文学的基石:作为古希腊史诗的巅峰,它被哈佛、牛津等高校列为西方文学必读书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豆瓣读书上,学者、文学爱好者的评论区像人性觉醒现场”——“读完后,我再看愤怒,多了份理解的温柔”“这本书救了我的英雄崇拜’——原来英雄不是完美无缺,是和我们一样会犯错的人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人性唤醒力。有位职场新人发帖:我因被领导当众批评愤怒辞职,读了这本书,我回去找领导沟通:我理解您的压力,但我的方案确实有不足,我们一起改进吧’——现在我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还有位母亲在公众号分享:我因孩子成绩差对他发火,直到读荷马的话英雄的伟大,在于失败后依然站立’——我开始学和孩子一起分析错题,他反而更努力了。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史诗,从不是讲述过去,是照亮现在。当我们用荷马的英雄视角看自己,用愤怒的合理性理解他人的情绪,用选择代替宿命”——这些瞬间,就是我们对人性最深刻的领悟。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愤怒不是敌人,是未被理解的朋友”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经典,更是一套人性情绪工具包”——通过剖析阿基琉斯的愤怒、赫克托尔的慈悲、帕特洛克罗斯的忠诚,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情绪的底层逻辑,也更勇敢地成为在愤怒中保持人性的人​​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参加情绪管理工作坊,导师让我们分享最愤怒的经历,我想起阿基琉斯因布里塞伊斯被抢而暴怒的场景,说:我的愤怒不是无理取闹,是我需要被重视那一刻,导师说:你终于看见自己的愤怒了。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英雄的书,而是一扇走进人性真实的窗

合上《伊利亚特》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风掀起,楼下传来快递员的笑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客户说:您的快递到了,我帮您搬上去吧!客户笑着接过:谢谢你,小伙子!

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英雄会死去,但他们的故事永远不会死去——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英雄来提醒自己: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英雄,但会让你在愤怒失控时多一份理解,在英雄崇拜时多一份共情,在迷茫无措时多一份方向。它像一扇走进人性真实的窗——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英雄的故事,从来不在远古的战场,而在每个普通人的情绪里;原来最好的史诗,是我们和人性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伊利亚特,更写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从被愤怒支配变成驾驭愤怒,又如何在英雄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人性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伊利亚特》: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愤怒”与“英雄”的千年寓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鬼笑石》:当生死边界长出野樱花,恐惧原来可以这么软 | 爱阅读

《鬼笑石》:当生死边界长出野樱花,恐惧原来可以这么软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推荐吗?”我总会晃了晃手里这本墨绿色封面的《鬼笑石》,半开玩笑:“别被‘鬼’字吓退,这哪是恐怖故事?分明是一群‘不太会投胎’的可爱鬼,和几个笨拙的活人,共同上演的治愈系生活剧。”合上书页那晚,我盯着阳台外...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