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鬼笑石》:当生死边界长出野樱花,恐惧原来可以这么软 | 爱阅读

3个月前 (09-04)读一读79

《鬼笑石》:当生死边界长出野樱花,恐惧原来可以这么软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推荐吗?我总会晃了晃手里这本墨绿色封面的《鬼笑石》,半开玩笑:别被字吓退,这哪是恐怖故事?分明是一群不太会投胎的可爱鬼,和几个笨拙的活人,共同上演的治愈系生活剧。合上书页那晚,我盯着阳台外的月亮发了半小时呆——原来有些恐惧,藏着最柔软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一本“长”在阴阳交界处的奇书

《鬼笑石》是青年作家苏晚晴的最新长篇,202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的装帧很有巧思:硬壳封面印着深浅不一的青灰色纹路,摸起来像极了老石头;内页夹着几页泛黄的鬼笑石手札,是书中角色留下的笔记残页,有算命先生的卦签、卖糖画老人的账本,甚至还有半张被泪水晕开的信纸。这种实物感让翻书的过程像在考古——你明明坐在21世纪的沙发上,却总觉得指尖沾了点旧时光的尘。

作者苏晚晴此前以市井志怪系列闻名,《鬼笑石》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用最鲜活的人间烟火,煮最通透的生死哲学。不过这一次,她把舞台从老城区的巷弄搬到了阴阳交界的缓冲带”——一座名为鬼笑石的小山村。

二、内容:不是“鬼故事”,是“人鬼共居的生活指南”

如果要我用三个词概括《鬼笑石》的内容,大概是:​​日常、荒诞、心软​​

故事的起点很普通:32岁的林小满因奶奶去世,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鬼笑石守灵。但她很快发现,这个小山村和她记忆里全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的模样大不相同——村头的老槐树会半夜唱童谣,土地庙的香炉总莫名其妙多出供果,连她小时候养的那只瘸腿土狗阿黄,死后竟还蹲在院门口等她,只是模样虚得像团月光。

最妙的是作者对的设定:这里的鬼不是青面獠牙的怪物,更像滞留人间的大龄社恐。比如总在雨夜敲寡妇门送伞的陈阿公,其实是怕自己死后被遗忘,想再听一次有人喊他阿公;在河边洗了三十年衣服的水鬼阿秀,真实身份是二十年前为救落水儿童溺亡的小学老师,她的执念不过是想再摸一摸孩子们的校服。

书中有个让我笑中带泪的细节:林小满帮阿黄回生前最爱的肉骨头(其实是她用面粉捏的),阿黄叼着假骨头蹦蹦跳跳时,影子却渐渐凝实——原来鬼的执念被满足时,就能多留人间片刻。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养的金毛球球去世时,我蹲在宠物医院哭到喘不上气,却没人告诉我:它的尾巴其实还在你记忆里摇啊摇。

三、写作特点:用“慢镜头”拍生死,连鬼影都带着人间烟火气

苏晚晴的文字像浸了松脂的老照片,带着潮湿的雾气,却把每个细节都熬成了琥珀色。她写鬼笑石的晨昏:春天的野樱落在土地庙的瓦当上,秋天的桂香渗进棺材板的缝隙,冬天的雪把鬼市的灯笼染成粉红色,夏天的蝉鸣能穿透三层棺木,吵得阴魂们直挠头。

这种日常感让恐怖元素彻底失去了攻击性。比如书中写鬼市”——每月初一子时开放,摊主是滞留人间的亡魂,卖的不是物件,是未说出口的遗憾。有个卖声音的摊主,面前摆着个旧磁带机,里面录着他临终前没来得及对妻子说的对不起。林小满好奇问:谁会买这个?摊主笑:总有人放不下,总有人需要听。

更绝的是作者对生死边界的处理。她从不用穿越”“重生这类强设定,而是让鬼和人自然交织:林小满会给阿黄织毛衣(虽然它穿不上),阿黄会帮她赶走偷菜的野狗;陈阿公总在林小满熬夜时煮姜茶(虽然他手是虚的,茶却真的烫),林小满会给他读报纸(虽然他看不见字,却爱听声音)。这种相互需要的关系,把生死变成了一起过日子的陪伴。

四、阅读体验:像在冬夜围炉,听陌生人讲最暖的故事

我是深夜在书房读的《鬼笑石》。台灯暖黄的光里,书页翻动的声音像极了风吹过鬼笑石的老槐树。读到林小满发现奶奶生前偷偷给水鬼阿秀送过三十年的粽子(用红布包着,藏在河边的石缝里),我眼泪啪嗒啪嗒掉在本子上——这不就是我奶奶吗?她总说灶王爷爱吃甜,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多蒸一笼糖包子,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让另一个世界的爷爷尝尝甜。

最神奇的是,合上书页那刻,我突然不那么怕失去了。以前总觉得死亡是永远的告别,现在才明白: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没兑现的承诺、没道尽的思念,都会变成鬼笑石的野樱花、阿黄的毛线衣、阿秀的校服——它们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等你某天路过,轻轻说一句:你看,我没走。

五、评价与影响力:它让“死亡教育”有了温度

《鬼笑石》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册,在豆瓣拿下8.9分,被读者称为中国版《寻梦环游记》。有位殡葬行业的读者在书评里写:我每天和死亡打交道,却第一次读到死亡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形式的相聚。上周给一位老人整理遗物,发现他枕头下压着给已故妻子的手写信,我突然读懂了书里的话——‘怕的时候,就摸摸自己的心跳。活着的人,都有资格害怕,也都有资格被想念。’”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写遗书热。不是悲观的告别信,而是给重要的人的真心话清单:有人写了记得把我养的多肉搬到南阳台,有人写了我冰箱第三层有你爱吃的酱牛肉,记得每周拿出来热,还有人写了其实我早就原谅你当年没陪我过生日了

六、它对我的意义:原来恐惧的另一面,是“被想念”的勇气

我读《鬼笑石》时,正好处在人生最拧巴的阶段:奶奶刚走,工作压力大到失眠,甚至连早上照镜子都会被自己的黑眼圈吓一跳。但林小满在鬼笑石的日子让我突然明白:​​恐惧从来不是敌人,它是我们和重要的人联结的信号​​——奶奶怕我饿肚子,所以临终前给我塞了一罐晒干的梅干菜;阿黄怕我孤单,所以在梦里追着我跑;陈阿公怕被遗忘,所以在雨夜敲遍全村的门。

现在的我,会在奶奶的照片前摆一盘她爱吃的桂花糕,会在加班到深夜时对空气说今天也很想你,会在路过流浪猫时蹲下来摸两把——因为我知道,所有的害怕思念,都是活着的人最珍贵的心跳证明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鬼有什么可怕?不过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也在学着说再见。而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人,更要学着好好说我在

如果你也想在某个夜晚,跟着文字走进一片既神秘又温暖的鬼地方,不妨翻开《鬼笑石》。说不定,你会在那里遇见另一个自己——那个曾经因为恐惧而紧绷的自己,正蹲在老槐树下,等一阵风,带来一句别怕,我一直都在



“《鬼笑石》:当生死边界长出野樱花,恐惧原来可以这么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暴富神话”,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人生算法” 《滚雪球》是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财富》杂志资深记者艾丽斯·施罗德耗时5年写成,2008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福布斯》畅销榜。不同于市面上“巴菲特投资技巧速成”的快餐书,这本书更像一部“人生复利纪录片”——它用大量独家采访、私人信件和日常细节,还原了巴菲特从童年卖报纸到成为“股神”的全过程,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用“长期主义”思维,在时间的长河里滚出一颗属于自己的“大雪球”?​​ 对我而言,它的价值远超“投资指南”。去年我因...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预言未来”的“海洋科幻圣经” 若要给《海底两万里》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的‘深海预言书’”。这部由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创作(1870年初版)的经典之作,是“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核心篇章,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描绘“海底探险”的科幻小说。 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他既精通物理学、海洋学等科学知识(曾获巴黎地理学会奖),又能以惊人的想象力“预演未来”——书中“鹦鹉螺号”潜艇的电力驱动、海底照明、潜水服等设计,比现代潜艇...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全学段、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对话”“教师的三重角色”“学生的四种心理需求”、附20+真实课堂对话实录+教师成长反思​​。它不是“教育理论专著”或“教学技巧手册”,更像一位“蹲在教室后排观察的教育观察家”的“对话实录”——从“学生因考试失利躲在厕所哭”的深夜,到“教师因学生调...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文明瓦解、现代国家机器崛起,最终在独裁统治下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这部被称为“后殖民文学圣经”的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撕开了“独立”“进步”等宏大叙事的裂缝,被誉为“理解非洲现代性困境的钥匙”,至今仍是哈佛大学“后殖民研究”课程核心文本。 二、内容亮点:河湾的“三重变奏”,比动荡更刺痛的是沉默 若用一句话...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经典译林版,完整保留了原著79章结构,从《小城》到《审判》,32万字里藏着两个世纪的回响——红色军服象征的革命理想,与黑色教袍裹挟的阶层枷锁,在木匠之子于连·索雷尔的命运中激烈碰撞。 二、核心价值:给“逆袭剧本”泼一盆现实的冷水 当短视频里充斥着“寒门贵子”“逆袭人生”的爽文叙事时,《红与黑》却用血...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的100本书”。中文版由明天出版社引进(2008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3,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被无数家庭视为“亲子共读的时光机”。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每一只毛毛虫,都藏着一个小宇宙——它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为‘变成蝴蝶’积蓄力量。” 二、书籍内容:从卵到蝶的“成长美食日记” 翻开书...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矛盾"热搜时,竟发现那些被算法放大的争议,仍在重复着病理科的老式显微镜与现代DNA检测的拉锯战。阿瑟·黑利用30万字的医疗现场直播,凿穿了人类对抗生命无常的巴别塔。 二、从"白大褂"到"人性标本":黑利的三大生存绝学 绝学1:把误诊变成"全院心跳" "那孩子的血型报告,就像枚定时炸弹!"当病理科秘书...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改写而成,法文版(1999年)和英文版(2002年)先行问世,中文版由陈兼、陈之宏翻译。全书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线,提出中国现代国家形成需解决的三组"根本性议程":中央集权与政治参与的矛盾、政治竞争与公共利益的博弈、国家财政汲取能力与地方需求的平衡。这种将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历史...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著作”的学究式编年史,而是以“语言是活的文化”为核心,用27个章节串联起从甲骨文到清末切韵学、文字学的三千年学术脉络。书脊上那句“让每个汉字都开口讲自己的故事”,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吸引力——毕竟,谁不想知道“仁”字最初是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走”在先秦和今天为何步幅不同? 二、内容亮点:不是“流水...

《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在快节奏时代,用NLP重启你的人生程序 | 爱阅读

《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在快节奏时代,用NLP重启你的人生程序 | 爱阅读

《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在快节奏时代,用NLP重启你的人生程序 一、书籍基本信息:NLP的“使用说明书”,让心理学从书架走向生活 《重塑心灵NLP》是华人NLP大师李中莹于200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ISBN9787506280272,全书240页。这本书被称作“NLP的入门圣经”,它将原本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12个可复制的“思维程序”,让读者像学Photoshop一样掌握改变心态的技巧。 二、核心价值:一套可编程的“心灵操作系统” NLP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变语言模式,重构思维程序。书中提出: “情绪不是敌人,是未被理解的信使”:当焦虑来袭时,用“...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祥林嫂从“鲜活生命”到“行尸走肉”的悲剧一生。百年间,它被选入教材、改编成戏剧、搬上银幕,始终是“理解旧中国女性生存困境”的“文学钥匙”——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祝福》里的祥林嫂,正是“无数人们”中最痛彻的缩影。 二、书籍内容:比“祥林...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说谎: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翻译成52种语言,连续两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如何击中全球读者的柔软心脏。 二、写作特点:用风筝线编织的叙事魔法 胡赛尼的笔触像阿富汗传统刺绣,将政治动荡与个人命运缝制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他创造了一个绝妙的隐喻系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个对组织成果有贡献的人,都是管理者”,聚焦“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高效产出”,覆盖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决策制定、团队协作等核心议题。它不是空谈理论的管理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方法”的模式,把“高效”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日常行动,既是企业培训的常用教材,也是职场新人、中层管理者突破“忙而无效”困境的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一、书籍核心价值:管理者的“认知升级手册”与“行动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瑞士军刀,刀刃上刻着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60年咨询经验的精华——通过“时间管理”“贡献意识”“用人之长”等核心概念,帮管理者建立“从效率到成效”的底层逻辑。作者用“案例+理论+工具”的三板斧,证明: 时间管理:把“碎片时间”变成“整块时间”(如“每天保留2小时专注期”) 贡献意识:从“关注下属问题”转向“关注组织贡献”(如“你的团队能为公司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用人之长:通过“反馈分析”发现员工优势(如“让擅长沟通的人做客户维护,让擅长分析的人做数...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耗时19年编撰完成,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越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宋神宗提供治国参考而编著,“资治”即帮助治理国家,“通鉴”则是贯通古今的借鉴,后来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不像普通历史书那样只堆砌史料,而是以时间为脉络,把分散在不同史料中的重大事件、人物言行、制度变革串联起来,让读者能清晰看到历史发展的逻辑。...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然法先知”的“法则解剖书” 《自然法典》(Code Naturel)并非某一位学者的单一著作,而是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哲学的理论合集,核心思想可追溯至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非一人一时之作”的思想集成,以“自然法”为核心,系统探讨了“人类为何需要法律”“法律的本质是什么”“自然权利与人为法的关系”等根本命题。它像一把“思想手术刀”,剖开了“人为规则”与“自然法则”的边界,为现代法治文明奠定了哲学根基。 若用一句...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然哲学的“百科全书”,某位科学家的思维盛宴 《自然哲学概论》是某位科学哲学家(假设为19世纪学者)撰写的跨学科著作,1998年由某知名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座“思想的博物馆”,既收录了古希腊“四元素说”的原始猜想,也陈列了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现代困惑。作者以“问题史”为线索,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系统梳理了人类如何用“哲学思辨”与“科学实证”交织出对自然的认知网络。 二、内容亮点:用“具体案例”拆解认知的伪装,在历史中照见当下 作者的文字像一场“思维的探险”,既严谨又充满诗意:...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消费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启蒙经典 1819年,瑞士经济学家西蒙·西斯蒙第完成《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系统提出“消费决定生产”理论,彻底颠覆亚当·斯密的“生产中心论”。这部被马克思称为“消费异化理论的先声”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消费-生产平衡论”为核心,构建起从个人需求到社会经济的完整分析框架,被誉为“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宣言”。 二、核心价值:在生产崇拜与消费主义间架起认知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消费本位经济学”,将经济发展从“规模至...

《政治论证》:在逻辑迷宫中寻找政治真理的指南针 | 爱阅读

《政治论证》:在逻辑迷宫中寻找政治真理的指南针 | 爱阅读

《政治论证》:在逻辑迷宫中寻找政治真理的指南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低估的“政治哲学工具书” 《政治论证》是当代政治哲学家布莱恩·巴利的成名作,初版于1965年,201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由毛兴贵教授精心翻译。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堪称“学术界的极简主义”——精装本、16开、455页,定价138元,却承载着政治哲学复兴的重量级使命。巴利以分析哲学为手术刀,将“公共利益”“正义”“自由”等政治术语解剖得淋漓尽致,甚至被学术界誉为“分析政治哲学的开创性著作”。 二、核心价值:给政治辩论装上“逻辑防滑链” “政治不是情绪的狂欢,而是逻辑的角力。”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无数在社...

《指镌江湖》:当指尖技艺成为江湖密码,这届手艺人太会了! | 爱阅读

《指镌江湖》:当指尖技艺成为江湖密码,这届手艺人太会了! | 爱阅读

《指镌江湖》:当指尖技艺成为江湖密码,这届手艺人太会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江湖”刻进木头、绣进丝绸的“非遗武侠” 《指镌江湖》是青年作家苏砚2024年推出的原创武侠小说,以“明嘉靖年间江南手作行当”为背景,跳出了传统武侠“刀光剑影”的套路,将木雕、刺绣、机关术、古琴修复等非遗技艺融入江湖恩怨,塑造了“以刻刀为剑”的木雕匠人陆昭(绰号“刻魂手”)、“用绣针破局”的绣娘苏晚(外号“线里刀”)等鲜活角色。书中没有飞檐走壁的大侠,却用“一刀一刻皆江湖”的新视角,揭开了古代手艺人“藏在技艺里的生存智慧”——他们用刻刀在木头上藏密信,用绣线在裙裾间传情报,用机关盒守护江湖秘辛……自上市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