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励志 人生》:一本教我“和生活握手言和”的“反鸡汤手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7

《励志 人生》:一本教我和生活握手言和反鸡汤手册

去年冬天,我抱着年底必须升职的焦虑翻开《励志?人生》时,完全没料到它会颠覆我对励志书的认知。这本书没有三天瘦十斤”“月入五万秘籍的夸张标题,封面是一棵长在石缝里的树,配文只有八个字:慢慢来,反而快。作者是位做了十年职业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书里没有成功学话术,全是她陪伴300+普通人走出低谷的真实故事——而我,正是被其中一个外卖员考教师的案例勾住了眼睛。

出版三年,这本书销量破百万,登上过当当年度励志榜榜首,也被《中国青年报》称为Z世代的心灵急救包。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不灌汤的老朋友,在我喊躺平时轻轻说:累了就歇会儿,但别忘了看看脚下的路。

一、核心价值:不是“逼你赢”,而是“教你如何在跌倒时爬得更稳”

很多人对励志书的误解是打鸡血,但《励志?人生》的核心价值恰恰相反——​​它不教你必须成功,而是帮你建立抗挫力内驱力,让你在迷茫、失败甚至摆烂时,依然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书里有个让我反复翻看的章节:那些没成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作者跟踪采访了100位世俗意义上失败的普通人:辞职创业赔光积蓄的程序员、考公五次没上岸的宝妈、因伤病退役的运动员……其中一位32岁的外卖员让我印象深刻——白天跑单,晚上在出租屋学高中数学,用接单间隙背单词,最终考上了家乡的师范院校。作者问他:你后悔吗?他说:以前总觉得必须成功才配活着,现在才明白,努力本身已经让我活得更踏实了。

这种去功利化的视角,像给焦虑的年轻人递了一把情绪灭火器。我曾因为项目失败陷入自我否定,读罢这章突然想:我拼命跑的时候,是不是忘了看看自己已经跑了多远?后来我把完成比完美重要写在工位便签上,现在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先做5%试试”——这大概就是这本书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从必须赢的执念里松绑,学会了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二、内容亮点:故事比理论更扎心,细节里藏着“生活的智慧”

《励志?人生》最让我惊艳的,是它把励志写成了生活的纪录片。书中没有堆砌坚持就是胜利的口号,而是用​​真实人物的失败-挣扎-小进步故事+心理学原理​​,让道理在生活里。

比如在对抗拖延章节,作者没有说你要列计划”“你要早起,而是讲了自己读研时的糗事:论文拖到截止前一周,她每天坐在电脑前刷手机,急得直哭。后来她试了个笨办法——每天只写200字,写够就去吃火锅。结果两周后,她不仅写完了论文,还养成了每天完成小目标的习惯。作者总结:拖延的反义词不是立刻行动,而是先做一点

更戳心的是书中对比较的解构。她采访了一位在社区医院工作了20年的护士,对方说:以前总羡慕大医院的医生,后来发现,我能记住每个病人的名字,能在他们疼得掉眼泪时递上一杯温水——这些小事,大医院的医生未必做得比我好。作者在旁边批注:成功的标准从来不是别人的赛道,而是你是否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

这些故事不是编出来的鸡汤,而是作者蹲在社区医院、外卖站点、考研教室,和真实的人聊出来的。读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这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身边的人吗?这种代入感,比任何理论都管用。

三、写作特点:像和姐姐聊天,文字里藏着“人间温度”

作者的文字特别反套路”——没有本章将探讨……”的学术腔,而是像坐在你对面剥橘子,说着说着就掏心窝子。她会用我有个朋友讲别人的故事,也会突然插一句其实我自己也这样拉近距离。

书中有个让我笑出声的细节:为了说明小行动的力量,她举了自己学吉他的例子——“我买了把吉他,第一天练了10分钟,手指疼得直抽;第二天练了5分钟,想着反正比昨天多就行;第三个月,我居然能弹《小幸运》了。现在我常说:吉他的弦不会因为你练得少就变松,但你的心会因为我练了而变松。’”

这种用生活小事讲大道理的手法,在书中俯拾皆是。讲接纳不完美时,她写自己做的蛋糕烤焦了,却意外发现焦边反而更好吃;讲面对批评时,她提到自己发朋友圈被吐槽矫情,后来把那条动态改成了谢谢你们的提醒,我会慢慢来”——没有说教,只有原来你也会这样的共鸣。

四、阅读体验:从“越读越丧”到“越读越暖”,像给心泡了杯热牛奶

说实话,初读《励志?人生》的前两章,我有点怀疑:这也太不励志了吧?没有热血沸腾的口号,全是失败”“挣扎”“慢慢来。但读到第三章那些没成功的人,我突然鼻子发酸——原来普通不是缺点,也不是罪过。

最难忘的是读如何和父母和解那章。作者讲了自己和母亲的矛盾:妈妈总把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她为此吵过、哭过,甚至搬出去住。直到有天她回家,看见妈妈在学微信视频,手指笨拙地戳着屏幕说:你上次说想吃我包的饺子,我录了步骤,以后想吃了就能看……”作者写道:原来父母的爱,从来不是比较,而是我想靠近你读到这里,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她在那头说:你最近怎么总往家跑?是不是没钱了?我笑着说:不是,就是想你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励志不是让自己变强大,而是让自己有能力接住生活里的温柔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去了小区楼下的公园。以前总觉得别人都在前进,只有我在原地,现在却注意到:有人在练太极,动作慢得像电影慢放;有小孩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看了半小时都没动;有位爷爷坐在长椅上,慢慢翻着一本旧相册——原来慢慢来,才是生活最本来的样子。

五、评价与影响力:年轻人的“心灵创可贴”,从线上到线下的“治愈力爆款”

《励志?人生》的影响力有多大?看看这些场景就知道:小红书上治愈焦虑的书单,10篇有8篇提到它;抖音里普通人的逆袭博主,文案里总藏着书里的金句;甚至公司HR培训,都会把小行动的力量作为员工心理建设的内容。

读者评价更像是集体共鸣:有位考研失败的姑娘留言:这本书没告诉我你一定能考上,但它让我觉得没考上也没关系,我已经在成长了有位职场新人说:以前被领导骂就躲厕所哭,现在会想他说的哪点是对的?我先改5%试试’——这大概就是内驱力吧。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本书甚至悄悄破圈了。B站有UP主用书里的方法记录自己减肥、学画的过程,抖音里有宝妈用接纳不完美的理念和孩子相处——他们的视频里,没有必须成功的焦虑,只有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的踏实。

《新京报》曾发文说:这本书最珍贵的,是打破了励志=打鸡血的刻板印象——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允许自己不完美,是学会在跌倒时,先看看脚下的花。对我来说,它更像一杯热牛奶”——初尝时觉得不够浓,但慢慢喝下去,才发现原来最温暖的味道,是刚好适合自己的温度

写在最后: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和生活握手言和

读完《励志?人生》很久,我依然记得作者在结语里写的一句话:​​励志不是和生活较劲,而是学会和生活握手言和——不用活成别人眼里的励志模板,你只需要活成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多了一点勇敢的模样​​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它让我不再因为没活成别人的剧本而焦虑,也不会因为走得慢而否定自己。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项目失败时难过,会在被领导批评时委屈,会在深夜刷到别人的成功动态时失眠。但我多了份温柔的坚定:我知道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生活的本来节奏,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如果你也在之间摇摆,如果你也常常因为不够好而否定自己,如果你也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那么不妨翻开这本《励志?人生》吧。它不会教你如何赢,但会教你如何在不完美里,活得更踏实、更快乐。毕竟,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到达某个终点,而是在沿途的风景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励志 人生》:一本教我“和生活握手言和”的“反鸡汤手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