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利维坦》:解剖现代国家的第一把解剖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利维坦》:解剖现代国家的第一把解剖刀

最近重读霍布斯的《利维坦》,书脊上那句人类最伟大的政治寓言(牛津大学出版社评语)突然跳出来——374年前写成的书,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我对国家”“权力”“秩序的模糊认知。作为政治哲学的原点性著作,它或许不会给你爽文式的阅读快感,但每一页都像在敲读者脑门:你以为的理所当然,究竟从何而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战时紧急产物”的政治圣经

《利维坦》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1651年由霍布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写成并匿名出版(后因争议公开署名)。这位曾担任培根秘书、笛卡尔辩论对手的哲学浪子,在英国内战(1642-1651)的血腥中完成了这部著作——他说,战争的残酷让他意识到:没有强大的公共权力,人类的生活将退回狼与狼的战争

中译本推荐看黎思复、黎廷弼译本(商务印书馆),译笔严谨又不失流畅;若想快速入门,可搭配赵鼎新的《民主的限制》或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的解读章节。

二、书籍内容:从“自然状态”到“利维坦”的惊险推演

初读《利维坦》的前两章,我总想起小时候玩的狼人杀”——霍布斯用逻辑推演构建了一个更残酷的生存游戏

他假设,当人类脱离自然法约束(比如没有政府、宗教、道德约束),会陷入自然状态: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自然权利(生存、自由),但因资源有限、人性自私,人对人是狼(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的状态必然爆发——你抢我的猎物,我夺你的配偶,部落间无休止混战,连明天是否会死都成了概率问题。

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不是文学夸张。霍布斯用数学般的精确计算:在自然状态下,人人为敌,没有正义非正义的区分(因为正义需要共同规则),甚至语言都会失效(因为没有权威定义词汇含义)。此时,人类的生存状态比原始丛林更糟——至少丛林里的野兽不会系统性地互相残杀。

为了逃离这种地狱,人类理性催生了社会契约:每个人自愿让渡部分权利(比如放弃随意杀人的自由),交给一个主权者(君主或议会),由其统一行使权力,维护秩序。这个主权者被霍布斯称为利维坦(Leviathan)——取自《圣经·约伯记》中遍体鳞甲、力大无穷的海怪,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压迫,而是为了用绝对权力终结混乱。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霍布斯对主权者权力边界的论述:​​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上限,但责任有底线​​——它必须保护臣民的生命安全,否则契约自动失效(人民有权反抗)。这为现代有限政府埋下了种子,却被同时代的保皇派和民主派同时攻击:保皇派骂他鼓吹暴政,民主派怨他否定人民主权

三、写作特点:用“机械论”解构政治的“物理学家”

霍布斯是哲学家,更是政治物理学家。他的写作风格像在搭建一台精密仪器:

​​概念的去道德化​​:他不讨论君主应该仁慈政府必须善良,而是用运动”“力量”“因果等物理学概念分析政治——国家是人造的有机体,主权者是心脏,法律是神经,士兵是武器。这种去情感化的视角,让政治分析摆脱了道德绑架,直指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

​​悖论式论证​​:他一边说自然状态人人平等,一边推导出平等导致竞争,竞争引发冲突;既强调主权者必须绝对权威,又警告权力不受约束会反噬自身。这种矛盾感反而让理论更真实——就像他说利维坦是必要的恶,没有完美制度,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

​​场景化的思想实验​​:全书以自然状态为起点,用如果那么…”的逻辑链推演出现代国家的必然性。读的时候像在玩文明起源游戏:关闭所有规则,看人类如何从混乱中自组织出秩序。

四、阅读体验:从“烧脑”到“脊背发凉”的智性冒险

第一次读《利维坦》是在大二,被自然状态的描述绕得云里雾里,甚至怀疑霍布斯是不是悲观主义老古董。直到去年疫情封控期间,我盯着小区里排队做核酸的人群突然顿悟:​​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原来是人类用几百年血泪换来的脆弱共识​​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脊背发凉:霍布斯说,在自然状态下,母亲对婴儿的爱是唯一能短暂抑制战争的自然情感——因为婴儿无法反抗,母亲需要通过抚养他来延续自己的生存意志。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法律对伤害儿童的惩罚最严苛——当最基本的生存信任被破坏,社会契约就失去了根基。

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路灯突然明白:那些我们抱怨的繁琐程序(比如隔离、报备)、限制自由的规定(比如交通法规),本质上都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的神经”——它们或许不够完美,却是阻止社会退回狼群状态的最后防线。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现代国家的“出生证明”

《利维坦》的争议从未停止,但它的地位无可替代:

​​学术界​​:它被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作(尽管洛克、卢梭后来修正了霍布斯的绝对主权),马克思称其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著作(因它揭示了权力与经济的关系),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多次回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设。

​​现实影响​​:美国宪法中的联邦主权、联合国的集体安全机制,甚至互联网时代的平台规则(比如平台对用户行为的约束),都能看到利维坦逻辑的影子——​​任何大规模协作系统,都需要一个最终裁决者来维持秩序​​

​​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警惕浪漫化的无政府幻想’”。我曾羡慕原始部落的自在,但霍布斯提醒我:那是建立在人口极少、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当人类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混乱才是常态,秩序才是奇迹。

书中有句被引用最多的话: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初读时觉得这是自私的宣言,现在才懂:​​承认人性的自利,恰恰是构建公平秩序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正视人会争夺利益,才能设计出约束利益争夺的规则。

结语:一本不合时宜的永恒之书

在这个反权威”“倡平等的时代,《利维坦》显得有些刺眼”——它不歌颂权力来自人民的温情,也不回避权力必须强大的现实。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让它成为一面镜子:当我们讨论防疫政策是否过度”“平台是否垄断时,本质上都在回答霍布斯的问题:​​我们愿意为了秩序让渡多少自由?又该如何确保权力不滥用这种自由?​​

如果说《理想国》是哲学家的乌托邦蓝图,《利维坦》就是政治家的生存指南。它或许不够治愈,但足够清醒——而这,恰恰是伟大思想最珍贵的品质。

“《利维坦》:解剖现代国家的第一把解剖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 爱阅读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年代 威廉・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位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戏剧大师,用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王子的悲剧,更像在时光胶囊里埋下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魔镜。 (二)体裁与...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 爱阅读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去年深冬在旧书市集淘到这本书时,书脊已经有些磨损,深棕色封面上印着个模糊的修士剪影——他挽着粗布长袍,怀里抱着一筐刚烤好的面包,嘴角挂着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13世纪的法国乡村:寒风卷着麦香掠过修道院的石墙,朱利安正踮脚把最后一...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环球旅行预言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是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73年的“现象级经典”,与《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并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讲...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