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解剖现代国家的第一把解剖刀 | 爱阅读
《利维坦》:解剖现代国家的第一把解剖刀
最近重读霍布斯的《利维坦》,书脊上那句“人类最伟大的政治寓言”(牛津大学出版社评语)突然跳出来——374年前写成的书,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我对“国家”“权力”“秩序”的模糊认知。作为政治哲学的“原点性著作”,它或许不会给你“爽文”式的阅读快感,但每一页都像在敲读者脑门:“你以为的‘理所当然’,究竟从何而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战时紧急产物”的政治圣经
《利维坦》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1651年由霍布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写成并匿名出版(后因争议公开署名)。这位曾担任培根秘书、笛卡尔辩论对手的“哲学浪子”,在英国内战(1642-1651)的血腥中完成了这部著作——他说,战争的残酷让他意识到:没有强大的“公共权力”,人类的生活将退回“狼与狼的战争”。
中译本推荐看黎思复、黎廷弼译本(商务印书馆),译笔严谨又不失流畅;若想快速入门,可搭配赵鼎新的《民主的限制》或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的解读章节。
二、书籍内容:从“自然状态”到“利维坦”的惊险推演
初读《利维坦》的前两章,我总想起小时候玩的“狼人杀”——霍布斯用逻辑推演构建了一个更残酷的“生存游戏”:
他假设,当人类脱离“自然法”约束(比如没有政府、宗教、道德约束),会陷入“自然状态”: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自然权利(生存、自由),但因资源有限、人性自私,“人对人是狼”(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的状态必然爆发——你抢我的猎物,我夺你的配偶,部落间无休止混战,连“明天是否会死”都成了概率问题。
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不是文学夸张。霍布斯用数学般的精确计算:在自然状态下,人人为敌,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因为正义需要共同规则),甚至“语言”都会失效(因为没有权威定义词汇含义)。此时,人类的生存状态比“原始丛林”更糟——至少丛林里的野兽不会系统性地互相残杀。
为了逃离这种地狱,人类理性催生了“社会契约”:每个人自愿让渡部分权利(比如放弃“随意杀人”的自由),交给一个“主权者”(君主或议会),由其统一行使权力,维护秩序。这个主权者被霍布斯称为“利维坦”(Leviathan)——取自《圣经·约伯记》中“遍体鳞甲、力大无穷的海怪”,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压迫,而是为了用“绝对权力”终结混乱。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霍布斯对“主权者权力边界”的论述: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上限,但责任有底线——它必须保护臣民的生命安全,否则契约自动失效(人民有权反抗)。这为现代“有限政府”埋下了种子,却被同时代的保皇派和民主派同时攻击:保皇派骂他“鼓吹暴政”,民主派怨他“否定人民主权”。
三、写作特点:用“机械论”解构政治的“物理学家”
霍布斯是哲学家,更是“政治物理学家”。他的写作风格像在搭建一台精密仪器:
概念的“去道德化”:他不讨论“君主应该仁慈”或“政府必须善良”,而是用“运动”“力量”“因果”等物理学概念分析政治——国家是“人造的有机体”,主权者是“心脏”,法律是“神经”,士兵是“武器”。这种“去情感化”的视角,让政治分析摆脱了道德绑架,直指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
悖论式论证:他一边说“自然状态人人平等”,一边推导出“平等导致竞争,竞争引发冲突”;既强调“主权者必须绝对权威”,又警告“权力不受约束会反噬自身”。这种矛盾感反而让理论更真实——就像他说“利维坦是必要的恶”,没有完美制度,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
场景化的“思想实验”:全书以“自然状态”为起点,用“如果…那么…”的逻辑链推演出现代国家的必然性。读的时候像在玩“文明起源”游戏:关闭所有规则,看人类如何从混乱中“自组织”出秩序。
四、阅读体验:从“烧脑”到“脊背发凉”的智性冒险
第一次读《利维坦》是在大二,被“自然状态”的描述绕得云里雾里,甚至怀疑霍布斯是不是“悲观主义老古董”。直到去年疫情封控期间,我盯着小区里排队做核酸的人群突然顿悟: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原来是人类用几百年血泪换来的“脆弱共识”。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脊背发凉:霍布斯说,在自然状态下,“母亲对婴儿的爱”是唯一能短暂抑制战争的自然情感——因为婴儿无法反抗,母亲需要通过抚养他来延续自己的“生存意志”。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法律对“伤害儿童”的惩罚最严苛——当最基本的“生存信任”被破坏,社会契约就失去了根基。
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路灯突然明白:那些我们抱怨的“繁琐程序”(比如隔离、报备)、“限制自由”的规定(比如交通法规),本质上都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的神经”——它们或许不够完美,却是阻止社会退回“狼群状态”的最后防线。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现代国家的“出生证明”
《利维坦》的争议从未停止,但它的地位无可替代:
学术界:它被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作(尽管洛克、卢梭后来修正了霍布斯的“绝对主权”),马克思称其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著作”(因它揭示了权力与经济的关系),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多次回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设。
现实影响:美国宪法中的“联邦主权”、联合国的“集体安全机制”,甚至互联网时代的“平台规则”(比如平台对用户行为的约束),都能看到“利维坦逻辑”的影子——任何大规模协作系统,都需要一个“最终裁决者”来维持秩序。
个人意义: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警惕浪漫化的‘无政府幻想’”。我曾羡慕“原始部落的自在”,但霍布斯提醒我:那是建立在“人口极少、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当人类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混乱”才是常态,“秩序”才是奇迹。
书中有句被引用最多的话:“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初读时觉得这是“自私的宣言”,现在才懂:承认人性的自利,恰恰是构建公平秩序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正视“人会争夺利益”,才能设计出约束利益争夺的规则。
结语:一本“不合时宜”的永恒之书
在这个“反权威”“倡平等”的时代,《利维坦》显得有些“刺眼”——它不歌颂“权力来自人民”的温情,也不回避“权力必须强大”的现实。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让它成为一面镜子:当我们讨论“防疫政策是否过度”“平台是否垄断”时,本质上都在回答霍布斯的问题:我们愿意为了秩序让渡多少自由?又该如何确保权力不滥用这种自由?
如果说《理想国》是哲学家的“乌托邦蓝图”,《利维坦》就是政治家的“生存指南”。它或许不够“治愈”,但足够清醒——而这,恰恰是伟大思想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