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立法法理学:立法研究的新路径》:在法条迷宫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立法法理学:立法研究的新路径》:在法条迷宫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次元壁”的立法学指南

当你在图书馆书架前徘徊,试图寻找一本既能解释法律如何诞生又能解答立法为何总被吐槽的书籍时,《立法法理学:立法研究的新路径》或许会像一颗学术彩蛋突然跃入眼帘。这本由比利时立法法理学奠基人吕克·J.温特根斯主编、中国学者朱书龙翻译的著作,是2022年商务印书馆立法学经典译丛的开山之作。它脱胎于第四届比荷卢-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理论研讨会,十篇论文加一篇导读,像十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立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立法理性的哲学追问,到欧盟法如何制定的实操指南,甚至用信息技术重构立法流程的脑洞,堪称一部立法学界的《黑客与画家》

二、核心价值:给立法装上“理性导航仪”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碎了立法=政治博弈的刻板印象。温特根斯在导读中直言:立法不是权力游戏,而是用理性为法律安装可预见性可接受性的双引擎。

我曾参与地方立法调研,目睹过这样的场景:某市为治理共享单车乱停放,拟规定乱停三次以上者罚款500元。但当讨论到如何界定乱停’”“罚款是否会加剧弱势群体负担时,争论陷入僵局。直到读到书中规则的可预见性与原则的灵活性章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立法者需要像法律裁缝一样,把(明确、可操作)和原则(灵活、价值导向)缝合成一件合身的法律外衣。比如,上述条款若改为对多次违规且未改正者,根据其经济能力阶梯式罚款,既保留了规则的确定性,又融入了比例原则的灵活性——这正是书中所强调的立法理性的实践智慧。

三、内容亮点:从“高空理论”到“地面实操”的降维打击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学术混搭的方式重构了立法学的研究框架:

1.哲学家的脑洞与律师的脚踏实地

书中既有对立法理性的哲学思辨(比如用德沃金的规则与原则区分解析法律概念的多元性),也有对立法膨胀的现实批判。温特根斯引用数据指出:某欧洲国家20世纪初年均立法量不足百件,21世纪初已突破千件,但法律质量的下降让法官像在迷宫里找出口。这种理论+数据的组合拳,让读者瞬间明白:立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像精酿啤酒一样,用理性控制发酵过程

2.欧盟立法的实验室与信息技术的魔法棒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对欧盟法制定的解密。作者以欧盟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例,揭示了跨国立法如何通过协商民主平衡27个成员国的利益——专家委员会起草公众听证会,从影响评估试点实施,每个环节都像一场法律版的《欧洲议会》真人秀。而运用信息学实现立法理性节,则脑洞大开地提出:用大数据分析立法热点,用人工智能模拟法律实施效果,甚至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立法过程的透明性——这些科技感十足的设想,让传统立法学瞬间年轻了20岁

3.侵权法中的价值大乱斗

书中以疏忽(negligence)概念为例,揭露了法律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在侵权法中,疏忽有三种定义:社区普通人的注意标准、经济上有效的预防措施、不暴露他人于不合理危险。这三种定义背后,分别是风险分担”“财富最大化”“社会安全三种价值观的碰撞。作者犀利指出:当律师抱怨法律失去正当性时,本质上是抱怨立法者没有在多元价值观中找到平衡点。这种剥洋葱式的分析,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法律条款总被吐槽不接地气”——原来它们可能是价值观偏科的产物。

四、写作特点:学术“硬核”与阅读“爽感”的完美平衡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学术翻译体的外壳,包裹了一颗通俗读物的心:

1.场景化写作:让理论起来

作者们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复杂概念。比如,用法律像瑞士钟表比喻规则的精确性,用母亲的手比喻原则的温暖性;在讨论立法评估时,甚至用餐厅评分系统类比:顾客评价(公众满意度)、卫生检查(合法性审查)、食材溯源(实施效果追踪)——这种接地气的写法,让学术理论瞬间变得可触摸

2.金句点睛:让思想出来

书中金句频出,比如:法律的可预见性是稳定预期的锚,可接受性是认同法律的帆——缺了任何一叶,法律之船都会搁浅。再比如:立法者不是法律打印机,而是价值调酒师’——要把多元价值观调成一杯口感平衡的法律鸡尾酒这些句子像学术弹幕,让阅读过程充满顿悟的快感。

3.跨学科视角:让思维出来

作者们不满足于法学内部的讨论,而是频繁引入哲学、经济学、信息学的工具。比如,用成本-收益分析评估立法效果,用博弈论解析立法中的利益博弈,甚至用认知心理学研究公众对法律的接受度——这种打破学科墙的写法,让读者仿佛在进行一场学术跨界狂欢

五、阅读体验:一场“思维蹦极”的刺激之旅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前一秒还在和亚里士多德辩论立法者的品质,下一秒就被拉进欧盟立法会议现场;刚为规则与原则的辩证关系陷入沉思,又被用AI写法律草案的脑洞逗得哈哈大笑。这种高密度思想轰炸,让阅读变成了一场智力马拉松

但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立法者困境的共情。作者们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立法者不作为,而是承认:立法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回应多元价值观,又要控制法律数量;既要追求理性,又要接受政治现实的妥协。这种理解之同情,让作为立法工作者的译者朱书龙在后记中感慨: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和百年来的立法思想家们握了手——原来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法律更法律。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实务界“双认证”的立法经典

这本书的学术含金量,早已得到多方认证:

1.学界认可:填补中国立法法理学研究的空白

北京大学姜明安教授评价:它为中国立法学研究提供了从法哲学视角重构立法研究的方法论参考。豆瓣读者立法小白留言:以前觉得立法学是枯燥的条文堆砌,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它原来是理性与价值的交响乐

2.实务影响:从书斋走向立法现场

书中关于立法评估”“信息技术应用的讨论,已被多地立法机构纳入实践参考。某市人大常委会在修订《物业管理条例》时,专门引用书中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的设计,组织业主、物业、居委会进行三轮听证会——最终条款的通过率从预期的60%提升至85%。

3.社会共鸣:回应立法如何更接地气的时代命题

立法公众参与度低”“法律条款被吐槽不实用’”等热点话题下,书中的观点提供了破局思路。比如,针对共享单车立法争议,有网友评论:如果立法者能像书中说的那样,用规则+原则设计条款,或许就不会出现罚款500元这种一刀切的尴尬。

七、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立法“圣经”

《立法法理学:立法研究的新路径》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更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尝辛辣,回味绵长。如果你对法律如何从纸上走向生活”“立法者如何在多元价值观中寻找平衡感兴趣,如果你相信立法学的使命,是让法律更像法律,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放进你的书架C位。

毕竟,正如温特根斯在书中所写:立法不是制造完美法律的艺术,而是在不完美中寻找最优解的智慧。而这本书,正是那把帮你打开最优解之门的钥匙。

“《立法法理学:立法研究的新路径》:在法条迷宫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