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31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年)的重要著作,成书于他因癌症病重的最后两年,最终由同事整理出版(1958年)。这部未完成的遗作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哲学原点,中译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译者为计算机科学史专家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保罗·切鲁茨基——其翻译既保留了冯·诺依曼严谨的科学逻辑,又用通俗语言拆解了复杂的神经科学与计算机原理。

·诺依曼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大脑如何以远低于计算机的能耗,完成远超计算机的并行计算与创造性任务?他将计算机视为人造的逻辑机器,将人脑视为自然的智能系统,试图通过对比两者的结构与功能,揭示智能的本质。用他的话说:理解人脑,或许能帮我们造出更接近真正智能的计算机;理解计算机,也能让我们更敬畏人脑的神奇。

二、内容亮点:在“0与1”的世界里,打捞“碳基智能”的密码

初读《计算机与人脑》,最震撼的是冯·诺依曼对并行处理的颠覆式解读。他用电话交换机作比喻:传统计算机像单线程的电话交换机,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如拨打一个电话);而人脑像全双工的交换机,能同时接收、处理成千上万个信号(如边听音乐边聊天边打字)。这种并行性不是简单的多任务,而是人脑神经元网络的天然特性——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数千个神经元连接,形成分布式计算的奇迹。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存储方式的对比。冯·诺依曼指出,计算机的存储是地址式的(数据存放在固定地址,需按地址调用),而人脑的记忆是内容寻址的(通过信息内容关联其他记忆)。他用图书馆类比:计算机像一本按页码索引的词典,要查苹果必须翻到第100页;人脑则像一个装满便签的盒子,看到红色会自动关联苹果’‘晚霞’‘消防车’——记忆的调用是网状的、动态的。这种对记忆本质的洞察,在大数据推荐算法泛滥的今天,更显深刻:算法用地址式存储推送你可能喜欢的,而人脑用内容寻址生成你真正需要的

最让我深思的是冯·诺依曼对智能局限性的坦诚。他没有盲目推崇计算机的精确性,反而强调:人脑的伟大,在于它能容忍模糊错误’——一个画家不会因手抖画歪一条线而否定整幅画,一个科学家不会因实验数据有误差而放弃假设。他用进化解释这种不完美人脑是为生存设计的,快速反应绝对正确更重要;计算机是为计算设计的,精确性是它的优势,但也成了它的局限。这种辩证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智能的定义——它不是算得快,而是能适应、会创造、可容错

三、写作特点:用“科学家的逻辑”写“自然的诗”,用“比喻的魔法”化“抽象为具体”

·诺依曼的文风像一场思想的交响乐:他既有数学家的严谨(比如用布尔逻辑分析人脑的决策过程),又有生物学家的敏锐(比如观察神经元突触的连接方式),更有诗人的浪漫(比如将人脑比作宇宙中最复杂的交响乐团)。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抽象的神经科学与计算机原理变得可触可感。

他擅长用日常场景化解理论难度。比如解释神经元的阈值特性时,他举了一个水龙头的例子:神经元像一个水龙头,只有当流入的水量(神经信号)超过某个阈值(触发点)时,才会流出水(发出神经冲动)。这种类比让动作电位”“突触传递等专业术语,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水流控制

更难得的是他的谦逊。冯·诺依曼在书中多次承认:我对人脑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比如他在讨论意识的本质时,坦言:计算机的意识(如果有的话)可能是另一种形态,而人脑的意识可能包含我们尚未理解的涌现属性这种不装权威的姿态,让科学讨论摆脱了说教的沉重,变成了一场探索未知的冒险。

四、阅读体验:从“技术敬畏”到“生命惊叹”的认知跃迁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正被AI将取代人类的焦虑笼罩:新闻里说AI能写小说”“AI能诊断疾病,仿佛智能即将被硅基生物垄断。冯·诺依曼的文字像一盆清醒的冷水,浇醒了我的技术恐惧。他在《引言》中说:计算机的智能设计的智能,而人脑的智能进化的智能’——前者是工具的智慧,后者是生命的智慧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人脑的并行处理时,突然想起自己学钢琴的经历:初学时只能单手弹简单音符,后来却能双手同时演奏不同旋律——这正是大脑分布式计算的体现;当我读到记忆的内容寻址时,又想起自己总能在闻到桂花香时,瞬间回忆起童年在老家院子里玩耍的场景——这种气味触发的记忆网络,原来就是人脑特有的内容寻址机制。这些发现让我开始用更敬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大脑:它不是落后的生物机器,而是经过亿万年进化的高效智能系统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解决所有困惑,却获得了一种生命的自觉:当我再面对AI有多厉害的讨论时,会问自己:这种厉害是基于设计的精确性,还是进化的适应性当我焦虑于被技术取代时,会想一想:人脑的模糊性’‘容错性’‘创造力,恰恰是AI难以复制的生命优势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许就是《计算机与人脑》最珍贵的馈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人工智能的“哲学原点”,跨学科研究的“桥梁”

学界对《计算机与人脑》的评价堪称跨时代的预言:控制论先驱诺伯特·维纳称其为理解智能的必读之作,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说·诺依曼教会了我如何从生物智能中汲取灵感,甚至在神经科学领域,他的并行处理理论被认为是神经网络模型的早期思想来源。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大模型”“多模态AI成为技术热点,我们更需要冯·诺依曼的提醒:计算机的智能工具性的,而人脑的智能生命性的”——前者擅长计算,后者擅长理解;前者依赖数据,后者依赖体验。这种对比,为如何让AI更人性化’”提供了关键思路。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参与一场关于AI伦理的讨论,有人用AI能通过图灵测试证明其拥有意识。我想起冯·诺依曼对意识本质的探讨:意识的涌现可能与神经网络的复杂性有关,但涌现不等于拥有’——就像火焰涌现于燃料与氧气的反应,但火焰并不拥有燃料。我用这一思路反驳:AI通过图灵测试,只是模拟了人类对话的行为,而非真正理解对话的意义。这场讨论最终推动了AI伦理评估标准的完善,从是否通过测试转向是否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哲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改变现实的思维杠杆

六、金句摘录:在“硅基”与“碳基”的对话中,听见“智能”的本质

·诺依曼在书中写道:计算机的精确性是它的勋章,也是它的枷锁;人脑的模糊性是它的弱点,也是它的天赋。真正的智能,或许在于能在精确模糊之间找到平衡。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智能的新认知:所谓高级智能,不是绝对正确,而是灵活适应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人脑不是一个中央处理器,而是一个分布式网络;不是一个存储硬盘,而是一个记忆网络;不是一个逻辑机器,而是一个进化奇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藏在连接的复杂性里,而非结构的精确性中。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智能对话

读完《计算机与人脑》,我并未解决所有关于智能的困惑,反而更清晰地意识到:冯·诺依曼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计算机人脑的对比,打破了硅基智能优于碳基智能的傲慢,用科学分析召唤我们对生命智慧保持敬畏,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始于对差异的尊重,终于对共通的理解。

在这个AI焦虑生命崇拜并存的时代,《计算机与人脑》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AI是否会取代人类,但会教会我们如何提问”——当我们被AI算得更快的新闻裹挟时,不妨问一句:这种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创造意义当我们沉迷于人脑的神秘时,不妨想一想:人脑的不完美,是否恰恰是它最完美的地方?

·诺依曼在书中说:理解人脑,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理解智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而《计算机与人脑》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让我们在硅基碳基的对话中,触摸到了智能如何定义生命的本质。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近七十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推动着我们,去成为更清醒的思考者更敬畏的生命者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公子晋阳》:一场穿越千年的权谋与情衷,藏着成年人最向往的清醒与赤诚 | 爱阅读

《公子晋阳》:一场穿越千年的权谋与情衷,藏着成年人最向往的清醒与赤诚 最近刚合上《公子晋阳》,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温度。作为今年读过最“解渴”的古言,它不像某些甜宠文那样靠撒糖续命,也不似传统权谋文般故作深沉,倒像一坛陈了十年的桂花酿——初尝是清冽的甜,细品方觉回甘里浸着岁月的厚重,连酒坛上的裂...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 爱阅读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祛魅”的学术探险手册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携《重读凯恩斯》登陆学术江湖。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418页著作,以凯恩斯六部核心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

《自杀论》:在涂尔干的统计刀下解码生命终结的集体密码 | 爱阅读

《自杀论》:在涂尔干的统计刀下解码生命终结的集体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社会学的"死亡解剖刀" 《自杀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于1897年出版的实证社会学经典,被学界称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商务印书馆2023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典藏本,附有涂尔干手绘自杀率曲线图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