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给现代人“精神还乡”的学术与温度

《乡愁的理念》是文化学者陈墨的跨学科著作,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入选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好书,并被译为英文、日文。不同于传统怀旧散文社会学论文,这本书以乡愁为切口,融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文化记忆理论和个人生命史,用12章篇幅拆解:乡愁从何而来?为何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愈发浓烈?它如何成为个体对抗精神疏离的情感锚点

书中没有宏大概念堆砌,而是用大量真实案例说话:云南沙溪古镇的拆迁户在老戏台前唱古戏,北京胡同里的老北京自发组织鸽哨学习班,海外华人用短视频直播家乡的清明祭祖……这些散落在地图角落的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张乡愁的情感地图

二、书籍内容:乡愁不是“矫情”,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初翻目录时,我以为会看到乡愁的定义”“乡愁的表现这类常规框架,结果被第三章乡愁的物质载体惊到——作者居然写了一只老茶缸、一床蓝印花布被、半块青石板的故事。

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书中记录的上海弄堂最后一碗粢饭糕:78岁的王阿婆在石库门住了60年,每天清晨用煤炉煮粢饭糕,油星溅在蓝布围裙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圆斑。拆迁队来那天,她蹲在废墟里翻出半块没吃完的粢饭糕,用报纸包好塞进怀里:这不是吃的,是我和这房子的信物后来作者在书中写道:乡愁的本质,是我们与旧物’‘旧地’‘旧人建立的情感契约’——当这些契约被撕毁,我们会像丢了身份证的人,突然不知道我是谁

另一个颠覆认知的案例,是作者对数字乡愁的观察: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姑娘小慧,每周三晚雷打不动和老家外婆视频,镜头里外婆总在剥毛豆,豆荚裂开的咔嗒声,比任何语音都治愈。作者分析:视频通话不是替代,而是用新技术重构在场感’——小慧需要的不是外婆的脸,是剥毛豆这个动作里藏着的我们一起生活过的证据。

这些故事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乡愁的黑箱:它不是想回家的简单情绪,而是人类对抗存在性孤独的本能——我们需要旧物证明我曾活过,需要旧地确认我属于这里,需要旧人维系我被需要的安全感。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家”的细腻,给乡愁“拍纪录片”

陈墨的文字像一台时光摄像机”——他能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触摸的细节:写老茶缸,他说缸沿有一道磕痕,是王阿婆1983年冬天端茶时摔的,当时她刚生完小孙子,手忙脚乱得连棉袄扣子都扣错;写蓝印花布被,他描写靛蓝染料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针脚是外婆用顶针顶了三十年的痕迹,每一针都像在说我还在这儿’”;写视频通话,他捕捉到小慧外婆身后的老挂钟,秒针走得比城里快半拍,滴答声里藏着二十年的光阴

更绝的是他的理论降维术:把人类学的集体记忆、社会学的在地性、心理学的依恋理论,都揉进这些烟火故事里。比如讲拆迁后的乡愁,他引用法国学者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却说:不是记忆被集体塑造,是集体被记忆塑造’——沙溪人每年清明聚在一起打霸王鞭,不是因为应该,是因为我们曾经这样活过

四、阅读体验:从“漂泊无依”到“找到情感原乡”的治愈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深圳的出租屋——窗外是密集的写字楼,楼下的便利店24小时亮着灯,我盯着电脑里下周要去杭州出差的邮件,突然想起老家院子里的石榴树,去年离开时它刚结了青果,现在该熟了吧?

翻到数字乡愁那章,看到小慧和外婆视频的细节,我鼻子一酸——上周妈妈给我寄了罐腌萝卜,我嫌麻烦没及时回复,现在才想起罐子上还贴着她用铅笔写的便签:小悠,萝卜是晨露摘的,盐放少了点,你凑合吃。原来我不是嫌弃,是不敢回应这份沉甸甸的被需要

合上书时,我翻出手机里妈妈拍的视频:她举着摄像头穿过客厅,扫过我小时候的钢琴(现在落灰了)、书架上的小学奖状(边角卷了)、阳台上的多肉(她偷偷浇多了水,烂了根)。视频最后是她笑着说:你啥时候回来?我给你腌萝卜。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不是想回去,是想确认’——确认有人记得我,确认我曾是某片土壤里的一棵草,某阵风里的一粒尘。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原子化社会”里,它搭建了“情感共鸣的桥梁”

《乡愁的理念》的火爆,恰恰因为它击中了当代社会的情感痛点:当社恐”“空心病”“原子化成为热词,当年轻人在大城市悬浮,在中年危机里挣扎,这本书告诉我们:你的乡愁不是矫情,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学界评价更务实:北大教授戴锦华在推荐语里写道:陈墨的贡献,在于他把乡愁私人情绪提升为公共议题’——它不仅是个人的怀念,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传统保护时,首先要读懂乡愁里藏着的情感逻辑。

社交媒体上,#乡愁不是矫情#话题阅读量超1.8亿,许多年轻人留言:以前觉得想家很丢脸,现在才明白,这是我对抗孤独的勇气。”“我开始拍老家的老房子,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后代知道我从哪里来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与漂泊和解”的“情感智慧”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面情感棱镜”——它让我看见:我的漂泊不是背叛,而是带着乡愁前行;我的孤独不是无依,而是在寻找新的情感锚点’”

现在的我,会在出差时拍一张当地的老街照片发给妈妈,会在朋友圈分享今天吃到一家像老家味道的面馆,甚至重新开始学做外婆的腌萝卜——虽然第一次盐放多了,泡出来的萝卜又咸又软,但妈妈视频时说:没事,我孙女做的,比超市卖的香。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是把过去带到现在’——它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了的感觉。

七、精华句子:一句话道尽“乡愁”的本质

书中有两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

乡愁不是对旧生活的复制,而是对情感原乡的重建——它让我们在流动的世界里,始终握着一把情感的钥匙

所谓落叶归根,未必是要回到物理意义上的故乡;真正的乡愁,是让故乡活在你的语言里、习惯里、每一次想念的瞬间里。

结语:愿你我都能带着乡愁,轻盈前行

在这个说走就走的时代,《乡愁的理念》最珍贵的地方,是告诉我们:你不必为漂泊感到羞耻,不必为想念感到抱歉——那些让你深夜流泪的旧物’‘旧地’‘旧人,是你生命里最温暖的坐标。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异乡的街头望着月亮发呆,在加班的深夜想起妈妈的热汤,在整理行李时翻出老家的旧照片,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回家的答案,但会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乡愁——那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我们对抗无根的最有力武器。

毕竟,所谓生活,不过是带着乡愁,好好活着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故事讲透财富逻辑”的理财寓言,普通人的“财务自由指南” 若要给《管道的故事》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财富寓言教科书’”。这部由美国企业家贝克·哈吉斯(Buck Harkins)创作(1990年...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