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贺为背景,近250页篇幅记录了作者德永昭广8岁时被寄养在佐贺外婆家的生活,既没有渲染贫困的苦难,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阿嬷如何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用智慧和乐观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它不仅是儿童理解“幸福本质”的启蒙读物,也是成年人在焦虑时代“找回生活勇气”的治愈文本,至今仍在豆瓣保持8.7高分,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影响了千万人对“幸福与贫困”的认知。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贫困的日子”揉进了“阿嬷的生活小智慧”里,像在苦涩的茶里加了一勺蜜,让你突然明白“幸福从来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把苦日子过甜的能力”。比如阿嬷应对“贫困”的“超级发明”,她没说“我们很穷,要省着花”,而是在河边架起一根木棍,上面挂着篮子,接住上游漂下来的“上游超市卖不出去的畸形蔬菜、有点磕碰的水果”,还笑着说“这是上游送来的‘免费礼物’,不捡白不捡”——这个细节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我们总在抱怨“拥有的太少”,却忘了像阿嬷一样,在有限的条件里找到“生活的小惊喜”。再比如阿嬷对“花钱”的态度,家里没钱买肉,她就带着昭广去田里挖野菜,说“野菜比肉有营养,还不用花钱”;昭广想要运动服,她没直接拒绝,而是用旧衣服改做,还在衣服上绣上“超级昭广”的字样,说“这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这种“不抱怨、不自卑,用创意化解困境”的态度,比任何“励志鸡汤”都更有力量。书中最戳人的,是阿嬷的“人生哲学”:她会在昭广因为穷被同学嘲笑时说“穷有什么好羞耻的?富人才会小气,穷人才能大方”;会在冬天没有暖炉时说“冬天冷,正好可以缩在被子里看书,多舒服”——这些看似“自欺欺人”的话,却藏着最通透的生活智慧,让“贫困”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学会珍惜、学会创造”的契机。
三、写作特点
首先,岛田洋七擅长“用‘幽默化解苦难’”,他的文字像“冬日里的暖阳”,哪怕写贫困的日子,也总能找到“让人笑出声”的细节。比如写阿嬷“捡上游礼物”时,会特意描写“有次接到底朝天的西瓜皮,阿嬷也不气馁,说‘正好可以用来腌咸菜’”;写昭广穿补丁衣服上学,阿嬷安慰他“补丁是衣服的徽章,代表你很勇敢,不怕困难”——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让读者在笑声中忘记“贫困的苦”,只记住“生活的甜”。其次,他的“叙事像祖孙俩围炉聊天”,没有复杂的结构,只是把一个个生活片段娓娓道来,比如“阿嬷教昭广怎么省钱买零食”“祖孙俩在夜里看星星聊天”,每个片段都带着“私人化的温暖”,让读者仿佛“坐在他们身边,听阿嬷讲笑话,看昭广闹笑话”。另外,书中的“阿嬷语录”充满“接地气的智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白又好记,比如“只要能道声‘再会’,就是幸福;如果能说‘改天见’,就更加幸福了”“人生就是总和力,把能做的事做好,就够了”——这些句子像“阿嬷在耳边叮嘱”,简单却有力量,适合读者记在心里,在遇到困难时拿出来鼓励自己。
四、阅读体验
我读这本书时,正处于“刚毕业租房,工资低,连吃外卖都要算着花”的阶段:每次交完房租,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都觉得“生活好难”,甚至不敢跟爸妈说“自己过得不好”。翻到阿嬷“捡上游礼物”的片段时,突然被逗笑了,也有点不好意思——比起阿嬷的贫困,我现在的日子已经好太多,却总在抱怨“不够好”。后来我试着像阿嬷一样“找生活的小惊喜”:在菜市场快收摊时买打折的蔬菜,回家做成简单的家常菜;把旧衣服改成收纳袋,既实用又好看;晚上不再刷手机焦虑,而是缩在被子里看喜欢的书——慢慢发现,“哪怕花钱少,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读到阿嬷说“穷有什么好羞耻的”时,我想起自己因为“怕被同事笑话”,不敢穿便宜的衣服,不敢说自己租在小单间,其实根本没人在意这些,是自己太在意“面子”。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里的焦虑像被风吹走了”:以前总觉得“幸福要靠钱来换”,现在明白“幸福是靠自己创造的——能吃到热乎的饭菜,能有时间看喜欢的书,能和家人通电话,这些都是幸福”。现在我会把“阿嬷语录”抄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每次觉得难的时候,就看一眼,瞬间觉得“又有勇气继续往前走了”。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贫困焦虑”,更教会我“‘用乐观的眼光看生活’”。以前我总把“不开心”归咎于“没钱、没资源”,读了阿嬷的故事才明白,“生活的好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哪怕只有一块钱,也能买个馒头,边吃边晒太阳;哪怕住小房子,也能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自己喜欢的小摆件。这本书还让我更懂得“‘感恩小事’”:现在我会在日记里记录“今天吃到了好吃的包子”“地铁上有人给我让座”“妈妈给我发了关心的消息”,这些小事像“小糖块”,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甜甜的。有一次我跟妈妈分享阿嬷的故事,妈妈说“我们以前也穷,却觉得很开心,就是因为像阿嬷一样,懂得知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妈妈的生活态度,也更珍惜现在的日子。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幸福智慧”广受认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价它“‘岛田洋七用最简单的故事,写出了最深刻的幸福——原来幸福就藏在日常的琐碎里,藏在乐观的心里’”;《人民日报》曾推荐它“‘在物质丰富却焦虑蔓延的当下,这本书提醒我们:幸福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珍惜所拥有的,用智慧和乐观把日子过好’”;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6%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不再抱怨生活”“跟着阿嬷学‘省钱小技巧’,日子过得更开心”的经历,甚至有学校把它作为“德育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作为现象级读物,它还推动了“极简生活”“感恩教育”的流行,让更多人开始反思“物质与幸福的关系”。
在当下“‘内卷’焦虑、‘消费主义’盛行,很多人觉得‘拥有越多越幸福’”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为了买名牌、住大房子,拼命加班,却忘了享受生活”;很多人“明明过得不错,却总跟别人攀比,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而《佐贺的超级阿嬷》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比别人好’,而是‘自己觉得好’——哪怕日子清贫,只要有乐观的心态,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就能过得幸福”;“真正的富有,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心里的满足与从容”。另外,在“‘亲子教育’中过度强调‘物质给予’”的当下,这本书也能给家长启发:“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昂贵的玩具和衣服,而是教会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就像阿嬷对昭广做的那样。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人生啊,就像一条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只要顺着河走,总会有风景看;穷也好,富也好,只要心里有阳光,日子就会暖洋洋’”。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的核心:它不是一本“讲述贫困生活的书”,而是一本“传递幸福智慧的书”——教会我们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生活的甜,都能拥有把日子过成诗的勇气。如果你也在为生活焦虑,如果你想找回“简单的幸福”,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被阿嬷的乐观感染,在笑中带泪的故事里,慢慢明白:原来幸福,从来都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