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5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一、核心价值:一本让电影起来的创作指南与人生启示录

翻开《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就像推开一扇通往电影艺术核心的任意门。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50年21次访谈的时间胶囊,把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创作密码、人生哲学甚至叛逆精神,一股脑儿倒在你面前。

你会看到,一个26岁只看过5部电影就敢拍长片的门外汉,如何用《短岬村》为新浪潮运动打地基;会读懂她为什么说电影写作不是剧本,而是剪辑、运动、视角的精心设计”——就像她拍《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用两小时的实时叙事,把等待死亡的焦虑熬成一锅滚烫的哲学浓汤;更会明白她为何坚持电影要还给电影,在《天涯沦落女》里用流浪女性莫娜的视角,撕碎传统叙事对意义的执念。

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电影。瓦尔达用一生证明:艺术可以同时是战斗”——她拍《一个唱,一个不唱》探讨女性觉醒,却拒绝激进女权的标签,说每个女人都该找到自己的路;她90岁还在拍《阿涅斯的海滩》,把老照片、旧胶片拼贴成时间海滩,告诉所有人:年龄只是数字,创造力永不退休。

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一位电影老顽童逛艺术市集——她随手捡起一片贝壳,就能讲出关于光影、女性、自由的故事;你捧着这本访谈录,收获的不仅是电影创作的灵感,更是一份在不可能处发现美的生活态度。

二、内容亮点:从新浪潮到女权运动,21次访谈拼出瓦尔达的电影宇宙

这本书的独特性,藏在那些只有瓦尔达能说的细节里。

比如,她聊《短岬村》的创作背景时,会突然蹦出一句:我当时连分镜表都不会画,就拿着个小本子,在渔村里追着渔民问你们平时怎么吵架?’”——这种野路子创作法,让这部1955年的电影成了新浪潮的开山石,比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还早4年。

再比如,她谈《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会吐槽自己怀孕时拍纪录片,结果被孕妇的肚子抢了镜头,却因此悟出对比是创作的盐”——电影里克莱奥从等待死亡的焦虑,到遇见士兵后的平静,正是这种幸福与苦难的对比,让观众跟着她一起重新呼吸

最戳我的是她在女权运动中的清醒。当被问及《一个唱,一个不唱》是否不够激进时,她反问:如果用沉重的方式拍,可能只有5000人看;但我用两个漂亮女人的故事,让35万法国人走进影院——哪怕他们只记住一半信息,也比激进但小众的作品有用得多。这种用温柔推翻偏见的智慧,在今天女性议题频上热搜的时代,简直像一剂清醒药。

书中还有大量电影圈八卦:她吐槽好莱坞保守又愚蠢,说在法国,知识分子觉得我不够聪明,蠢货又觉得我太清醒;她聊和戈达尔、特吕弗的新浪潮兄弟情,爆料戈达尔总爱在片场改剧本,气得制片人跳脚;甚至自曝90岁还在学用手机拍短视频”——这些细节让瓦尔达从电影女神变成邻家奶奶,可爱得让人想冲进书里和她碰杯。

三、个人体验:像在瓦尔达的电影海滩上捡贝壳,每颗都闪着光

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想:这哪是访谈录?分明是瓦尔达的电影人生盲盒

有一段访谈让我笑出声——她聊《天涯沦落女》的拍摄趣事:我们跟着莫娜在法国乡下流浪,结果被农民当成流浪汉收容所,非要塞给我们土豆和面包。但笑着笑着,又突然被她的严肃戳中:莫娜的无意义流浪,恰恰是对成功学的反抗——为什么人一定要有目标?为什么不能像风一样,只是存在?这种用幽默包裹深刻的本事,让她的电影和访谈都带着瓦尔达式的魔力。

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衰老的态度。90岁的她在访谈里说:有人问我还拍电影吗?我说当然!只要我能举起摄像机,只要还有光这种不服老的劲儿,让我这个30岁就喊中年危机的人羞愧——原来创造力真的和年龄无关,只和敢不敢玩有关。

合上书时,我脑子里全是瓦尔达的声音:我是一个女人,依靠直觉工作,并尽可能聪明。感受、直觉和发现事物的喜悦交汇在一起,像一股急流。发现美,在不可能的地方。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对生活的全新理解——原来美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愿意蹲下来观察的每一寸土地里。

四、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封神,读者圈自来水,一本访谈录的破圈奇迹

这本书的含金量,从它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

学术圈,它被文艺评论家孙孟晋称为目前关于瓦尔达最权威的著作,入选2024年度世纪好书7月榜,评委张定浩说它捕捉了左岸百合的丰盈灵动;读者圈,豆瓣短评里有人写:读着读着就想去补瓦尔达的所有电影,有人感叹原来访谈录可以比小说还好看

更妙的是,它和当下社会的共鸣点”——当女性议题、年龄焦虑、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成为热点时,瓦尔达早就用她的电影和人生给出了答案:女性可以温柔地反抗,年龄可以是创作的燃料,艺术不必高冷也能改变世界。

就像她在访谈里说的:电影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交流。如果你想和许多人交流,就必须找到流畅的方式。这本书正是如此——它用瓦尔达的流畅,让电影艺术、女性觉醒、人生哲学,像海滩上的浪花一样,轻轻拍进每个读者的心里。

最后,用瓦尔达的一句话收尾:如果人们打开我,他们会发现海滩。而我想说:翻开这本书,你发现的不仅是一片海滩,更是一个用电影、用生命、用不可能的美填满的宇宙。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故事讲透财富逻辑”的理财寓言,普通人的“财务自由指南” 若要给《管道的故事》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财富寓言教科书’”。这部由美国企业家贝克·哈吉斯(Buck Harkins)创作(1990年...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 爱阅读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一、当杰克·伦敦的暴风雨撞上Z世代的"内卷海" 翻开这部被称作"海洋版《野性呼唤》"的冒险小说,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生存测谎仪——1904年北太平洋的"幽灵号"捕鲸船上,亨甫莱在暴风雨与强权间挣扎;2025年,我们在刷到"大厂裁员...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宇宙说明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