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当藏品开口说话,博物馆成了活的历史剧场 | 爱阅读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当藏品开口说话,博物馆成了活的历史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本书由人类学家薛茗撰写,2024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茗以五件“会呼吸的藏品”为线索——西伯利亚萨满神衣、北京皮影、热贡唐卡、墨西哥亡灵祭坛、海达族独木舟——揭开博物馆人类学展厅的神秘面纱。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的灵韵”与“人的生命史”交织,让读者看见:这些曾被西方探险者视为“文明标本”的物件,实则是原住民信仰、匠人坚守、文化碰撞的活化石。它不提供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用故事带读者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博物馆在“去殖民化”浪潮中的伦理嬗变。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文明密码
•萨满神衣:当老巫师将世代相传的神衣交给研究者时,不是“物”的转移,而是“希望与恐惧”的托付。薛茗用“像交接一根接力棒”的比喻,让读者瞬间理解文化传承的厚重——它不是博物馆标签上的“19世纪远征品”,而是活着的信仰载体。
•西游记皮影:这件1900年由博厄斯团队带回的皮影,藏着更隐秘的故事——它不仅展示手工技艺,更记录着中西文化第一次“平等对话”的尝试。劳弗在收集时特意保留了皮影戏班子的口头传承,让“孙悟空的筋斗云”在异国他乡仍带着江湖气。
•冥想观音唐卡:热贡女画师伦措在产后坚持绘制唐卡,用画笔证明“女性也能成为传世大师”。薛茗写道:“她的画布上,既有佛法的庄严,也有母职的烟火气——这才是真正的‘灵韵’,是人的故事赋予物的神性。”
三、写作特点: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绽放
薛茗的笔触像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既清晰透明,又藏着折射的光。她采用“自我民族志”视角,将自己在青海热贡的十年田野调查融入叙事,让学术分析不再冰冷。比如写米德策划太平洋展区时,用“绿松石地板像海水,却让人更觉得像‘人工泳池’”的细节,既点出“沉浸式展览”的局限,又带着幽默的智慧。更妙的是,她总能在历史细节中提炼金句:“文明不是标本,而是需要不断翻译的活语言。”
四、阅读体验:像逛了一场“会呼吸的博物馆”
读这本书像在77街展厅漫步——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故事扑面而来。你会为墨西哥亡灵祭坛上“死亡不是终结”的哲学会心一笑,也会因独木舟上“文明在场性”的争论陷入沉思。最动人的,是薛茗对“物的灵性”的追问:当博物馆里的佛像、面具被研究者称为“有灵性”,它们究竟是神灵的载体,还是人类情感的投射?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读者在合上书后仍忍不住想:我们该如何与历史对话?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的双重认可
这本书被《新知》《澎湃思想市场》等媒体力荐,读者评价“像一场跨时空的人类学对话”。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对博物馆角色、文化传承、去殖民化等议题的广泛讨论。比如薛茗提到的“展览标签之争”——博厄斯坚持“以物为中心”,而米德主张“以人的故事为中心”,这种学术争论至今仍在策展界回响。
六、个人意义:一本“治愈系”的人类学书
作为普通读者,我在读到伦措绘制唐卡的故事时,突然想起自己曾见过的藏族老匠人——他们用一辈子守护一门手艺,不是为了“传承”,而是因为“喜欢”。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的韧性,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个“坚持画唐卡的女性”“保留皮影戏班子的研究者”的日常选择中。它像一剂“清醒药”,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看见“慢”的价值。
七、经典句子:直接感受文字的魅力
“物的灵韵,离不开人的故事。”
“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
“博物馆不是时间的坟墓,而是文明的翻译官。”
这本书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仅讲述“物”的故事,更讲述“人”的故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持信仰的普通人,那些在博物馆里寻找意义的策展人,那些在异国他乡守护文化尊严的研究者。它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是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读者自己触摸到“文明的温度”。如果你对人类学、博物馆、文化传承感兴趣,或者只是想读一本“有灵魂”的书,《77街的神龛》会是你今年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会让你在合上书后,忍不住想去77街看看,那些被薛茗写活的藏品,是否仍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