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江湖的“通关文牒”
当你在学术图书馆的古籍区徘徊,被“今古文之争”“汉宋分野”等术语绕得晕头转向时,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就像一本“学术江湖通关手册”。这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2月推出的新作,以民国学界“顶流”蒙文通为线索,用404页的篇幅、361千字的体量,将晚清至民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脉络,拆解成“今古—经史—汉宋”三幕学术大戏。书中穿插的四川国学院辩论现场、北大解聘风波等历史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1920年代的学术沙龙,亲眼见证蒙文通如何用“义理”与“制度”的双剑,劈开学术迷雾。
二、核心价值:给学术转型装上“显微镜”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揭示了民国学术变迁的“隐形逻辑”——当学界普遍用“经史易位”概括近代学术转型时,张凯却通过蒙文通的学术轨迹证明:从今古文之争到经史分合,再到汉宋之辨,本质是儒家知识体系对现代性冲击的“应激反应”。
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书中详细考证了蒙文通从廖平、刘师培处继承的“今古文门户之辨”,如何演变为《经学抉原》中“齐鲁之学突破今古门户”的学术创新。这种“破而后立”的思维,让读者看到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对当代学术的启示:当今天我们争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时,蒙文通“以今文学为根底,因事明制”的路径,恰似给传统文化接种“现代疫苗”——既保留核心基因,又通过制度诠释激活生命力。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堪称学术创新的“黄金法则”。
三、内容亮点:学术八卦与硬核考证的“混搭盛宴”
1.蒙文通的“学术朋友圈”:比《甄嬛传》更精彩的学术宫斗
书中用大量信件、日记和同时代人回忆,还原了蒙文通与陈寅恪、顾颉刚等学界大咖的“相爱相杀”:
当顾颉刚的“古史辨”派用史学消解经学时,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提出“古史三系说”,用考古证据重建上古史,被学界称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经典案例。
1932年北大解聘蒙文通事件,表面是“今文学与古史辨”的学术分歧,实则暗藏“京派”与“海派”的地域学术话语权争夺。书中引用的北大评议会记录,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权力博弈。
2.制度考古:从青铜器铭文到现代学术规则
蒙文通最颠覆性的贡献,是将“制度”作为理解学术转型的钥匙。书中详细分析了他如何通过:
礼制研究:从《毂梁》家法条例中挖掘出“成熟之今文学”的制度框架,证明公羊学的“伪今文学”定位。
学术机构史:揭示中央大学、四川国学院等机构的学术生态,如何塑造了蒙文通“儒史相资”的治学路径。这种“制度考古”的方法,让学术史研究从“思想史”的平面叙事,升级为“社会史”的立体呈现。
3.关键场景还原:让历史“活”过来
张凯教授像学术侦探般,通过档案挖掘出多个“决定性瞬间”:
1923年蒙文通首次出川与“整理国故者”辩论,返川后写下《议蜀学》,这段经历被比喻为“学术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944年蒙文通在战时成都结集《儒学五论》,书中“内圣外王之事,无乎不具也”的宣言,被学者评价为“给战乱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化学反应”
1.学术八卦的“高级讲法”
张凯教授深谙“学术娱乐化”的边界,既不回避蒙文通与廖平的师徒龃龉,也不渲染北大解聘事件的戏剧性,而是用学术信件、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构建起“学术版《纸牌屋》”的叙事张力。比如描写蒙文通与刘师培的争论时,引用刘师培“今古之辨乃学术之公器”的信件,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理想主义光芒。
2.跨学科视角的“降维打击”
作为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凯将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工具箱全部打开:
用“制度合法性”理论分析蒙文通对汉宋、今古的调和,揭示学术话语权争夺的本质。
借鉴“知识社会学”方法,考察蒙文通学术思想如何受四川国学院、中央大学等机构环境影响。这种“学术混搭”的写法,让专业读者直呼“过瘾”,普通读者也能收获思维跃迁的快感。
3.金句点睛:学术著作的“灵魂弹幕”
书中随处可见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
“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
“当学界在‘史料’与‘史观’间摇摆时,蒙文通早已在‘义理’与‘制度’的平衡木上健步如飞。”
这些句子像学术著作中的“灵魂弹幕”,让读者在严肃阅读中会心一笑。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学术迷雾的“寻宝之旅”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学术版的《盗梦空间》:
在第一层梦境(今古文之争)中,看到蒙文通如何用《经学抉原》打破门户之见;
在第二层梦境(经史转型)里,目睹《古史甄微》如何用考古证据重构上古史;
在第三层梦境(汉宋调和)中,感受《儒学五论》如何以“内圣外王”统摄诸子学。
最触动我的瞬间,是读到蒙文通在抗战时期坚持“学术救国”的坚持。当书中引用他“学术不亡,则国不亡”的宣言时,我突然理解为何今天的知识分子仍在争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因为我们都在寻找像蒙文通那样,既能守护文化根脉,又能回应时代命题的答案。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学术界的“现象级著作”
1.学术圈的“破圈”效应
自2025年2月出版以来,本书已引发多轮讨论:
豆瓣评分8.2(12人评价),5星占比25%,4星占比58.3%,读者称赞其“用蒙文通个案揭示近代学术转型的普遍规律”。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将其列为“中国学术思想史”课程的必读书目,学者评价“填补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空白”。
2.社会层面的“文化共鸣”
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本书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学术支撑:
蒙文通“义与制不相遗”的思想,与当前“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双重诉求形成跨时空呼应。
书中对“学术机构史”的考察,为当今高校治理、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3.金句传播:学术思想的“病毒式扩散”
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已被学界引用超200次,成为分析传统学术现代转化的“万能公式”。而“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的比喻,更是在学术会议上被反复提及,堪称“2025年学术圈最火树状图”。
结语:在学术碎片化时代,重拾“通人”传统
当短视频将知识切割成15秒的段子,当学术论文陷入“史料堆砌”的内卷,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
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像蒙文通那样“上究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
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我们需要更多“义与制不相遗”的学者,用制度诠释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翻开这本书,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打开学术基因库的钥匙——它会告诉你,为何蒙文通能在“今古文之争”“经史转型”“汉宋调和”的学术风暴中屹立不倒,因为他的学术,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