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7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江湖的通关文牒

当你在学术图书馆的古籍区徘徊,被今古文之争”“汉宋分野等术语绕得晕头转向时,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就像一本学术江湖通关手册。这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2月推出的新作,以民国学界顶流蒙文通为线索,用404页的篇幅、361千字的体量,将晚清至民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脉络,拆解成今古经史汉宋三幕学术大戏。书中穿插的四川国学院辩论现场、北大解聘风波等历史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1920年代的学术沙龙,亲眼见证蒙文通如何用义理制度的双剑,劈开学术迷雾。

二、核心价值:给学术转型装上显微镜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揭示了民国学术变迁的隐形逻辑”——当学界普遍用经史易位概括近代学术转型时,张凯却通过蒙文通的学术轨迹证明:从今古文之争到经史分合,再到汉宋之辨,本质是儒家知识体系对现代性冲击的应激反应

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书中详细考证了蒙文通从廖平、刘师培处继承的今古文门户之辨,如何演变为《经学抉原》中齐鲁之学突破今古门户的学术创新。这种破而后立的思维,让读者看到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对当代学术的启示:当今天我们争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时,蒙文通以今文学为根底,因事明制的路径,恰似给传统文化接种现代疫苗”——既保留核心基因,又通过制度诠释激活生命力。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堪称学术创新的黄金法则

三、内容亮点:学术八卦与硬核考证的混搭盛宴

1.蒙文通的学术朋友圈:比《甄嬛传》更精彩的学术宫斗

书中用大量信件、日记和同时代人回忆,还原了蒙文通与陈寅恪、顾颉刚等学界大咖的相爱相杀

当顾颉刚的古史辨派用史学消解经学时,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提出古史三系说,用考古证据重建上古史,被学界称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经典案例。

1932年北大解聘蒙文通事件,表面是今文学与古史辨的学术分歧,实则暗藏京派海派的地域学术话语权争夺。书中引用的北大评议会记录,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权力博弈。

2.制度考古:从青铜器铭文到现代学术规则

蒙文通最颠覆性的贡献,是将制度作为理解学术转型的钥匙。书中详细分析了他如何通过:

礼制研究:从《毂梁》家法条例中挖掘出成熟之今文学的制度框架,证明公羊学的伪今文学定位。

学术机构史:揭示中央大学、四川国学院等机构的学术生态,如何塑造了蒙文通儒史相资的治学路径。这种制度考古的方法,让学术史研究从思想史的平面叙事,升级为社会史的立体呈现。

3.关键场景还原:让历史过来

张凯教授像学术侦探般,通过档案挖掘出多个决定性瞬间

1923年蒙文通首次出川与整理国故者辩论,返川后写下《议蜀学》,这段经历被比喻为学术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944年蒙文通在战时成都结集《儒学五论》,书中内圣外王之事,无乎不具也的宣言,被学者评价为给战乱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化学反应

1.学术八卦的高级讲法

张凯教授深谙学术娱乐化的边界,既不回避蒙文通与廖平的师徒龃龉,也不渲染北大解聘事件的戏剧性,而是用学术信件、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构建起学术版《纸牌屋》的叙事张力。比如描写蒙文通与刘师培的争论时,引用刘师培今古之辨乃学术之公器的信件,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理想主义光芒。

2.跨学科视角的降维打击

作为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凯将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工具箱全部打开:

制度合法性理论分析蒙文通对汉宋、今古的调和,揭示学术话语权争夺的本质。

借鉴知识社会学方法,考察蒙文通学术思想如何受四川国学院、中央大学等机构环境影响。这种学术混搭的写法,让专业读者直呼过瘾,普通读者也能收获思维跃迁的快感。

3.金句点睛:学术著作的灵魂弹幕

书中随处可见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

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

当学界在史料史观间摇摆时,蒙文通早已在义理制度的平衡木上健步如飞。

这些句子像学术著作中的灵魂弹幕,让读者在严肃阅读中会心一笑。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学术迷雾的寻宝之旅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学术版的《盗梦空间》:

在第一层梦境(今古文之争)中,看到蒙文通如何用《经学抉原》打破门户之见;

在第二层梦境(经史转型)里,目睹《古史甄微》如何用考古证据重构上古史;

在第三层梦境(汉宋调和)中,感受《儒学五论》如何以内圣外王统摄诸子学。

最触动我的瞬间,是读到蒙文通在抗战时期坚持学术救国的坚持。当书中引用他学术不亡,则国不亡的宣言时,我突然理解为何今天的知识分子仍在争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因为我们都在寻找像蒙文通那样,既能守护文化根脉,又能回应时代命题的答案。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学术界的现象级著作

1.学术圈的破圈效应

自2025年2月出版以来,本书已引发多轮讨论:

豆瓣评分8.2(12人评价),5星占比25%,4星占比58.3%,读者称赞其用蒙文通个案揭示近代学术转型的普遍规律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将其列为中国学术思想史课程的必读书目,学者评价填补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空白

2.社会层面的文化共鸣

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本书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学术支撑:

蒙文通义与制不相遗的思想,与当前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双重诉求形成跨时空呼应。

书中对学术机构史的考察,为当今高校治理、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3.金句传播:学术思想的病毒式扩散

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已被学界引用超200次,成为分析传统学术现代转化的万能公式。而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的比喻,更是在学术会议上被反复提及,堪称2025年学术圈最火树状图

结语:在学术碎片化时代,重拾通人传统

当短视频将知识切割成15秒的段子,当学术论文陷入史料堆砌的内卷,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

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像蒙文通那样上究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

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我们需要更多义与制不相遗的学者,用制度诠释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翻开这本书,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打开学术基因库的钥匙——它会告诉你,为何蒙文通能在今古文之争”“经史转型”“汉宋调和的学术风暴中屹立不倒,因为他的学术,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